唐培禮的回憶錄《撲火飛蛾》

 

頁Home /本土信徒 / 日人列傳 /宣教師 / 洋神父 / 原住民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J / K /  L /  M  / N-O / P-Q / R / S / /  V / W  

 

王貞文撰 《現實比小說更光怪陸離》《台灣教會公報》 3144期 2012年5月28日-6月3日 p. 19

“Fireproof Moth – A Missionary in Taiwan’s White Terror” by Rev. Milo L Thornberry Sunbury Press 2011 210 pages一書由賴秀如中譯,書名 《不怕火的飛蛾:一位傳教師在台灣經驗的白色恐怖》,2012年 允晨文化出版。


受美國衛理公會差派的宣教師唐培禮(Milo Thornberry)和他的太太秋詩(Judith),在1966年到達台灣,開始他們的宣教工作。他們學習中文,在台灣神學院和台南神學院擔任教學的工作,努力而認真地去認識那在國民黨海外宣傳表象下真正的台灣面貌。基於正義感,他們協助金援政治犯家屬的工作,又幫助彭明敏逃離台灣,因此被迫離境,回到美國之後,護照被取消無法取得簽證,被列入黑名單,付出極大的代價。

◆獻身海外宣道

一對年輕、熱情的宣教師,就這樣被牽扯進一個他們從未碰觸過的世界,見識到在風聲鶴唳的冷戰緊張局勢中,中��民國政府與美國政府怎樣聯手對付天真的理想主義者。

1960年代是美國民主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許多的人權運動與新思潮,塑造了唐培禮與秋詩。富有魅力的甘迺迪總統為美國政壇注入一股年輕清新的氣息,自由的風氣在各大學校園中吹拂。決心成為海外宣教師的唐培禮,選擇了一個風氣活潑、思想自由的神學院就讀,與未婚妻秋詩一起經驗上帝對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呼召與造就。

馬丁路德‧金恩博士雷霆萬鈞的演說激動了這對年輕人的心,曾被上帝的微小聲音感動而決心獻身海外宣道運動的唐培禮,更進一步地成為一個為公義奮不顧身的行動者。他與秋詩大膽地跨過那時在美國南方還很強固的種族界線,與非洲裔的同學結成朋友,勇敢地在眾目睽睽之下同坐一桌,來抗議種族隔離的不合理。

帶著從非暴力民權運動中錘鍊出來勇抗世俗潮流的精神,他們以銳利的觀察目光,與對弱勢者的愛,投入了台灣這個宣教的場域。

◆為自由發聲

他們在紐約遇到了台南神學院的老師,負責台灣城市宣教的杜佐治(George Todd),受杜佑治啟發,知道在台灣要怎樣去看見表象之下的事實。很快地,他們看出中華民國政府,並不是像美國衛理公會透過蔣宋美齡所了解的那個樣子,不但不是一個反共且護衛自由的政權,反而是美國政府在冷戰結構下蓄意培植的獨裁政權。他們開始寫下所觀察到的,並努力寫信回美國,想把台灣既非「自由」也不「中國」的真實面說出來。但是,在美國當時一片支持蔣家政權的氣氛下,他們的努力,只是換來美國情報單位的注意。

他們結識了台灣當前的重要反抗者彭明敏教授,和他的學生謝聰敏與魏廷朝。他們奮不顧身地計畫與幫助彭明敏逃走,盡力救助在獄中的謝聰敏。這段傳奇般的冒險,在他充滿反省的敘述裡,有著深刻的神學品質。

1971年3月2月,唐培禮和太太秋詩遭到警總約談,像犯人般被監控,遞解出境,當局完全沒告知他們所犯何事。當時,秋詩懷孕已經好幾個月,在極大的壓力下,身體狀況很糟。他們在風聲鶴唳中被趕逐,遠離自己用心愛過的地方。

多年後,他們得知被逐的關鍵,是因為他們受彭明敏之託,送了一盒禮物給獄中的謝聰敏。這份禮物不但使唐培禮夫婦被逐,也讓謝聰敏在獄中遭到酷刑。

那關鍵的問題,是國民黨的羅織罪名?是海外台灣人運動的無知?還是上帝的安排?我覺得書中最精采的地方,在於這個奇特的祕密的揭發,以及唐培禮的反應。他的反省,讓我們認知到他是用生命做神學的人;他的態度,讓我們看到一個真正的基督徒的胸懷。

這是一本可以讓我們學習如何在變動的時代堅守原則、以生命實踐神學的書。

圖像 《撲火飛蛾》新書發表記者會上,唐培禮(左2)與彭明敏、謝聰敏與魏廷朝遺孀張慶惠合照,為當年國民黨白色恐怖歷史做活見證(林宜瑩)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