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愛台灣愛到死也不止息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盧俊義撰 刊登於《自由時報》2006年6月29日第16頁 錫質平神父(Rev. Jakob Hilber,1917-1985)

錫質平神父(Rev. Jakob Hilber,1917-1985)
有一位中文名叫錫質平的瑞士籍神父,在1948年被他的白冷差會派遣到台灣來。起先,他在台東阿美族的南興��落傳福音,而最首先接受福音的是該村落頭目,整個南興部落的居民就這樣都信了耶穌。
錫神父來台灣不久,就看到台東許多青年學子一直想要往西部地區來就學,要不,就是一天到晚都在補習。經過了解之後,他才知道大家都想升大學,這與他在瑞士的經驗不一樣。於是他在台東的郊區馬蘭地區購買了一塊土地,創辦享譽台灣職業學校的「公東高工」(台東公東高工職業學校)。
他創辦這所工業學校,除了來自天主教會的支持外,有許多經費都是來自他在瑞士家鄉親人、好友的捐獻。他把瑞士人做事那種認真、一絲不苟的態度用來教導學生。他告訴木工科學生,即使是最細小的一根鐵釘,都可看出一個人的生命觀和做事的態度。他讓製圖的 學生清楚知道,就算是只有一釐之差,也會使一部原本可組合運轉的機器成為廢鐵。他絕對不允許學生有「馬馬虎虎」、「差不多」這種華人文化中最普遍存在的含 糊觀念,而是要求到絕對分釐不差才可以。每天在實習工廠工作結束之後,掉落在地上的一根鐵釘也要撿拾起來,他說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一種工作態度——絕不浪費任何可用的資源。他說只有在這樣的情形下,人家才會尊敬我們所做的工作。
這使我想起瑞士的製錶工業,以及各種精密的機器工業,正好說明了瑞士人的生命觀——生 活的每一天絕對不含糊,要有規律,且更要活得有尊嚴。也因為這樣,公東高工在錫神父時代,連續有長達十年時間,該校的木工科替咱台灣贏得國際技能競賽冠軍的榮譽。許多學生畢業之後紛紛進入師範大學、台北工專、高雄工專等校就讀,也在許多木工家俱公司擔任重要職位。他說創辦這所學校就是要讓這些邊遠地區的青年學子知道一件事:生命不是靠讀教科書、升學建構起來的,我們的生命是以認真、實在,奠下基礎發展起來的。生存不是倚靠虛有的學歷,而是要靠真實的能力。
1978年,錫神父罹患癌症,但他並沒有因此就離開台灣,仍舊繼續在台東為青年技能訓練的工作努力。1985年3月28日離開人間回天家。享年只有68歲。錫神父和許多神父、修女一樣,他們一生愛台灣,愛到連死後也要埋葬在咱台灣。錫神父就埋葬在 台東南興村這個他撒下第一粒福音種子的小小村落裏。
想想看居住在台灣這島上的我們,多少人是怎樣在踐踏這塊土地和人民?A錢不說,亂搞、亂爆料的常常都是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更多是高級民代、官員。看錫神父,若不會讓我們有所汗顏,大概已經是麻木不仁了吧!
-------------------------------------------------------------------------------------------------------
看,他們多麼愛台灣! (2006/06/25)
創辦台東公東高工的瑞士籍錫質平神父,他是讀哲學出身,然後再進入修道院讀神學和歷史,之後在1948年被天主教瑞士白冷差會派遣到台灣來,一來就在台東地區參與聖職的工作。起先,他在台東阿美族的南興部落傳福音,而最先接受福音的是該村落頭目。也因為頭目信耶穌,整個南興部落就這樣都信了耶穌。但錫神父卻看到台東許多原住民青年,除了播種和收割稻子的農忙時期之外,平時經常沒有事做,不是喝酒,就是到處遊蕩。他也看到許多平地青年學子一天到晚只想要往西部地區來就讀。他想著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後來了解之後,才知道大家都想「升學」,這與他們在瑞 士的經驗不一樣。於是他決定改變東部人的觀念,於是在台東的郊區馬蘭地區購買了一塊土地,創辦享譽台灣職業學校的「公東高工」。可別忘了,他創辦這所工業 學校,有許多經費都是來自他在瑞士的家鄉親人。
錫神父把瑞士人做事那種細膩的態度,用在這所學校的教育中,從機工和傢具木工科這兩科別開 始,然後擴大到建築製圖、機械製圖等科。他告訴學生,即使是最微小的一根鐵釘,都可從一個人工作看出他的生命觀和工作態度。他告訴機械製圖的學生,就算是 只有一釐之差,也會使一部原本可組合運轉的機器成為廢鐵。他讓學生知道,一部機器就像一個人的身體,上帝創造時都是配合得非常好,這樣人才能走、跳、蹲、 轉、快、慢等控制自如。因此,他絕對不允許學生有「馬馬虎虎」、「差不多」這樣的觀念,一定要求到絕對是分釐不差才可以。更特別的地方,就是每天在實習工 廠工作結束之後,即使是掉落在地上的一根鐵釘也要撿拾起來,他說這不僅是錢的問題,更是一種工作態度,絕不浪費任何可用的資源。他說只有在這樣的情形下, 人家才會尊敬我們所做的工作。
這使我想起瑞士的製錶工業,以及各種精密的機器工業,正好說明了瑞士人在這方面的生命觀——生活的每一天絕對不含糊,要有規律,且更要活得有尊嚴。也因為這樣, 公東高工在錫神父時代,連續有長達十年時間,該校的木工科都是代表咱台灣參加國際技能競賽拿到冠軍的。許多學生畢業之後紛紛進入師範大學、台北工專、高雄 工專等校。他就是要讓這些邊遠地區的青年學子知道一件事:我們的生命不是靠讀教科書、升學建構起來的,我們的生命是以認真、實在奠下的基礎發展起來的。再 者,生存不是倚靠虛有的學歷,而是要靠真實的能力,特別是生活技能。
別看他是神父,辦起學來可是非常嚴謹,對於懶散的學生絕對沒有妥協空間,這對台灣許多年輕的一代確實很不習慣。有好幾次跟錫神父在一起交談,他都會很風趣的說:「盧牧師,我打敗了台灣的升學教育和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