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仁壽和他的痲瘋病院

 

頁Home /本土信徒 / 日人列傳 /宣教師 / 洋神父 / 原住民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J / K /  L /  M  / N-O / P-Q / R / S / /  V / W  

蘇文魁撰 見於部落格「從淡水的馬偕博士說起」,分類:第二波祖家來的宣教精英。


1911年11月,英國派來的宣教士戴仁壽醫師夫婦到台南,他們除了輔佐新樓醫院院長馬雅各醫生 ( 二世 )之外, 戴夫人也任護理長。1915年馬雅各院長休假回英國,他代院長4年之久,也以台語寫了《內外科看護學》這本台灣醫學史上名著。1919年他們回英國到充滿浪漫記憶的巴都拿孤兒院服務,不過遙遠的台灣再度向他招手,1923年他們返抵台北,任馬偕醫院長院長,重開停業6年之久的醫院。

戴仁壽 (Dr. George Gushue Taylor ),1883年12月6 日出生於加拿大東部紐芬蘭島的濱海鄉村,父親是衛理公會牧師,少年時代受英國著名的漁村牧師格利菲 (Wilfred Greenfell ) 博士感召,決心到英國學醫以期將來服務貧苦大眾,他全靠著刻苦的工讀,以及優越研究成果所獲12種以上的獎學金,完成敦大學醫學院課程,不僅執有醫學士和理學士學位,也成英國皇家醫學院外科醫師的一員, 以及著名的哈利街醫學界外科主治醫師,但他卻有更「偉大的」目標,他到巴拿都孤兒院當住院醫師,也就在此認識了同樣獻身要為貧老服務的彌拉護士,也結成夫婦。

1925年1月馬偕醫院重新復業,在他領導下氣象一新,聲名大躁。翌年,住院人數就有745人(床位44 ),門診8425人。不過這些病人就有些身心疼痛最引起他的憐憫和關心,那就是俗稱「焤疴」,的痳瘋病患。

由於他特別的關照,1925年年底就已有90個病患,每週末早晨來特別門診。這自然引起當地居民與其他病人的恐懼,但戴仁壽不願意放棄這項治療。他立刻求助教會和倫敦痳瘋病救助會。購買了舊雙連的禮拜堂再稍加整修,1927年台灣一家痳瘋病特別診所和收容中心,就在馬偕醫院對面成立 (當時罹患痳瘋,通常會被逐出家門,流落街頭 )。

這項有意義的工作引起了日本政府的注意。於1927年頒賜日幣一千元, 並派他出國考察。他覲見總督時提出台灣 「癩病」患者約有四千,急需設立一間可容二百名患者的療養院,總督深表同情並允全力支持。沒想在新莊相中一塊地並擬好計劃時,衛生部長卻告訴他為了政府顏面,這所療養院日本政府要自己辦( 這就是今天新莊樂生院 ),不過也給他募款許可,並撥款二萬五千元給他另建療養院。

1928年第14回台灣大會通過「台灣癩病救治會」,教士會也贊成。在本地教會和宣教士支持下,戴仁壽開始奔走向內國外募款,日本皇室聞訊也慨然頒下一筆「惠賜金」五千元及15年份的輔助一千元。1931年在八里長道坑購得15甲土地,不料在興建時卻受到地方富豪的阻撓威脅,戴仁壽監工時也被追打。後來在總督保護和部份鄉民支持下,在1934年3月30日 落成啟用,以「仁者樂山」,取名「樂山園」。這所病患眼中的樂土,有宿舍20棟80個床位 (採雙層可達160人),也有水田山園可供他們耕作畜牧以自力耕生。

不過到此戴仁壽已精疲力盡,在1936年12月辭去馬偕醫院院長之職,,夫婦專心照料病患。相傳她們夫婦擔心懷孕生子佔去她們工作,在大家反對下戴仁壽親自為她夫人做子宮切除手術 以節育。

他們工作到1940年年底,才因時局惡化被日人驅逐出境,大戰期間他們回加拿大服務於教會醫院。戰後,再隨即再回台協助樂山園和新莊樂生院,回國時戴夫人病逝,1953年11月寂寞的他再度來台,也面對新時局擬定新的計畫。翌年4月,他又再度回國預定秋天時再回樂山園展開新的工作,不料4月17日離台,23日病逝於日本外海他回程的船上,臨終前交代要將他骨灰葬於樂山園,他們夫婦所愛的病友間。「樂山園」今日尚完整保存在八里,但痲瘋病可說已在台絕跡。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