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587 大稻程枋隙禮拜堂

首頁Home / 史話總目錄 / 教會史話題字/史話第一輯 史話第二輯 / 史話第三輯  /  史話第四輯 / 史話第五輯 / 史話第六輯 / 史話第七輯

 

 
枋隙禮拜堂竣工於18861224日(據馬偕日記),其屋頂設有尖塔,塔高八英尺,正面塗抹石膏,裝飾荊棘焚燒之圖樣,其項面書寫:「棘焚而不燬」,整體建築精工,美輪美奐。

大龍峒禮拜堂於1884105日(光緒10817日)被暴徒毀拆為平地(參見《教會史話》573)。1885928日馬偕牧師領到巡撫劉銘傳為北部七所較好的教堂被毀的賠款墨西哥銀一萬元,隨即以該款再建了四個禮拜堂,就是艋舺、錫口、新店及大稻埕。馬偕牧師沒有在大龍峒禮拜堂原址,而遷建於大稻埕牛磨車街,並改名枋隙禮拜堂。其位置就是大橋教會現址,台北市迪化街27號。

馬偕牧師認為此禮拜堂是他所建設多所教堂中最美麗的。1895年刊行的馬偕傳道記記載:所有的教堂中,最美麗的是在大稻埕。此城鎮在淡水河畔,離艋舺約一哩,幾與新設的台北府城牆相接,是北部台灣商業最盛之地。橫跨河道的鐵路橋長達1,464呎。英國及其他歐美各國的商人,都在此地擁有洋行。我們的教堂是一座華麗的石造房屋,有角樓(turrets)、塔及寬敞的講堂。我曾親眼看到在教堂,從講壇到門口,都擠滿了熱心的聽眾。18911018日,我以「耶和華怏為大神為大王,超乎萬神之上」(詩篇九十五篇3節)為講題,同五百人講道,並和130名信徒領受聖餐。聚會裡有一個生客,是韓國(Korea,當時稱朝鮮)的教友,朴一平(Phok I Peng,譯音),為尋找他的兄弟而在台灣各地旅行。他為漢人教徒的熱心虔誠所感動,在聚會終了時說道:「這真是在地上實現的上帝之國土,我不能忘卻此景此情,願你們都平安!」(From Far Formosa, p.l61162)。

郭水龍牧師回憶說:重建新禮拜堂在牛磨車街,後來稱枋隙教會,落成後會眾增加日盛,有李春生、李樂、黃瓊、黃添清及其他旅台廈門來的信徒,集合在此堂敬拜。不才初次到該堂時,傳道師是李貴,拜堂輝煌齊整,對講台至塔後之壁,以屏隔斷,雙乎編紅布,雙平有進出各二個門,富戶之貴婦人小姐,坐轎至門,入拜堂廳,當時風俗男女授受不親,禮也,至日本佔台以後數年,此隔屏拆棄,當時傳道師郭希信……。(《大稻埕教會慶祝八十週年紀念誌》,p.8

蔡長義牧師回憶說:我是由李壬水牧師(按:1907219日封牧,191445日在任中去世)領洗的。當時我們住在圓環附近,全家每禮拜天都到禮拜堂,跑路要半個鐘頭。有時候和祖母、姊姊、哥哥坐一台人力車去,我們家一共是四個人。當時寶香齋(店主余傳爐,184819371901年任長老,參見《教會史話》588)在南街開店舖,禮拜天都休息一天,聽說大稻埕只有寶香齋和義香齋兩家的餅店,所以人家都知道禮拜天不要到寶香齋去買餅。當時李春生翁大概有七十多歲,他每禮拜天都坐轎子來禮拜,一個月有一、二次的禮拜是他講道的。以前沒有主日學,郭牧師就任(按:郭希信牧師是1914年就任)以後就有主日學,我是第一回的學生……。(《大稻埕教會慶祝八十週年紀念誌》,p.9

教勢蒸蒸日上,禮拜常常滿員,於1906年在講台後再增築一棟,然會友激增,擴大教堂或遷建之聲再起,遂於1915年李春生長老獨資建堂在日新街,而告定局。

 

《台灣教會公報》 2576 2001715 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