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岸 為台灣催生國字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邱斐顯撰 《新台灣新聞周刊》537期 2006年7月6日 李勤岸看到不少前輩在台語文字化領域裡,各自埋頭苦幹,卻難以整合出一套全面適用的語言文字系統,他開始思考出國深造,希望對語言學有更深入研究。

「台語無字,欲按怎寫」,因為這個疑惑,讓一位台灣人,不惜賣掉房子,接受台灣留學生募款、甚至來自朋友父親的奠儀資助,遠赴美國夏威夷大學攻讀語言學博士,十年努力,終於為台灣找到自己的文字,啟開有文有字的母語推廣運動。他,就是詩人李勤岸,一位畢生為台灣研究「國字」的人。
文壇耆老啟蒙 邁向詩作之路
三十年前,李勤岸以「慕隱」為筆名,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第一篇散文。隨即加入「後浪詩社」,並在《後浪詩刊》發表第一首詩。李勤岸對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考上東海大學中文系後,本來以為自己能在文學天地裡,得到更多的學識涵養,沒想到事與願違。
李勤岸比他的大學同學們年長七、八歲,而且出過社會,閱歷豐富。他對大學教師的做法與期待,也和同學們不同。中文系的老師上課時,言語中常常透露著一些強烈排外的見解,他們告訴學生:「台灣只剩下中文系能保留中國文化傳統......」
李勤岸的心裡,對這樣的論調很不以為然。結果,班上竟有同學,要他勿以自己的問題影響老師教學進度。「我沒想到,中文系的老師,思想封閉保守,連學生也如此。」這個刺激,讓他萌生去意。基於對文學的喜愛,李勤岸選擇轉系,改唸外文系。
東海外文系的外籍老師,不僅教學作風靈活,而且教學觀念進步,光是課程設計,就令李勤岸印象深刻。大學期間,李勤岸因地緣之便,有機會向台灣文壇耆老楊逵請益。他的詩作〈示範公墓〉獲第一屆「草根詩獎」,他的散文〈牆〉獲「愛書人散文獎」,不久,他出版第一本詩集《黑臉》。
參與政治詩運 常遭當局跟蹤
大學畢業後,李勤岸擔任詩人季刊社社長,詩人季刊社的前身,即是後浪詩社,後來又加入「春風詩社」,積極參與政治詩運動。春風詩社的詩人與詩作,有著社會主義理想性格的左派思想。春風詩社前後共只出版五期刊物,每一期都遭國民黨查禁,刊物還在印刷廠內,就被當時的警備總部派人抄、搶。這段時間,李勤岸常嚐到被人跟蹤的滋味。
李勤岸隨即申請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所,並取得碩士資格,回台於高雄中山大學外文系任教。李勤岸在中山大學任教一年,觸目所及皆是「國民黨利用職業學生監視一般學生」、「教官干預校務」等事實,當時,他要求「教官退出校園」,因此遭到國民黨另眼相待,尤其因為理念不合,遭到與當時的中山大學文學院長余光中、外文系主任黃碧端等人排斥。李勤岸因此提出「評鑑制度」,讓學生來評鑑大學老師。李勤岸說:「在台灣,我是第一個提出評鑑制度的老師」。
學生對李勤岸的風評很好,但校方依舊執意把李勤岸解聘。為此,李勤岸不惜與余光中、黃碧端在報紙上打筆戰。最後,李勤岸憤而辭職,並為此政治迫害事件走上街頭抗議。一個多月後,當時的總統蔣經國宣布解嚴,李勤岸發起成立台灣第一個教師組織「教師人權促進會」(簡稱教權會)。
台詩意識萌芽 苦無文字表達
解嚴後不久,有一次,教權會在高雄勞工公園,舉辦一大型演講會。李勤岸寫了一首詩〈解嚴以後〉,準備演講時朗讀,不料,上台時才發現,這首用華語寫成的詩,他竟然無法當著廣大群眾的面,把詩讀好,當時也不知如何用台語寫詩,然而,想用台語表達詩作的意識,卻因此萌芽。
李勤岸遭解聘後兩年期間,沒有學校敢聘用他。他雖有教師資格,也只能以兼課維生,因此,他積極投入社會運動。李勤岸在母語文學創作上,有很深的挫折感。他的「語言意識」產生之後,看到不少前輩在台語文字化領域裡,各自埋頭苦幹,卻難以整合出一套全面適用的語言文字系統,他開始思考出國深造,希望對語言學有更深入研究。
有一次,時任東海外文系主任李英哲教授家裡辦聯誼餐會,邀請台灣語言學教授鄭良偉出席,當時鄭良偉曾問李勤岸:「你寫作,敢嘸用台灣話來寫?」那時,李勤岸聽到這樣的問題,簡直不可思議,他無法想像:「台語無字,欲按怎寫......」幾年過去了,李勤岸慢慢體會出「需要用台語寫作」的必要性。於是他開始找學校,積極準備出國唸語言學。
隔一年,李勤岸參與發起「蕃薯詩社」,投入台語文運動,並加入台獨聯盟。李勤岸同時申請賓州州立印第安那大學,攻讀修辭語言學博士班。
出國讀語言學 友人集資捐助
賓州讀了一年,在鄭良偉建議下,李勤岸轉讀夏威夷大學語言研究所,然而,夏大語言所要求極為嚴格,教授功課盯得很緊,學生必須通過「初考」,才能撰寫博士論文,四年來,儘管李勤岸從不放假,也沒回台灣,戰戰兢兢拚命地唸,仍然考不過。沉浸在文學世界多年的李勤岸,怎麼也無法想像唸語言學,竟然要修數理、分析、統計等課程,他一度想放棄。
這段期間,吃緊的經濟壓力,也逼著李勤岸想放棄繼續唸書的念頭。因為他連房租都付不出來。「學業和經濟的壓力都很大,健康也差一點出問題,我甚至必須到海邊游泳,透過海療,來放鬆自己緊繃的弦。」
一些海外留學生,得知李勤岸的經濟狀況後,每人每個月出點小錢,積少成多地把錢資助李勤岸。主編《台文通訊》的鄭良光,即鄭良偉之弟,也給他經濟上的幫忙。鄭良光對他說:「你將來有錢再還我,不然,你就把這筆欠債,還給台灣。」
李勤岸咬緊牙關拚命讀,終於通過初考。初考通過後,李勤岸回到台灣,把房子賣掉,再把錢拿去夏威夷大學繼續拚博士學位。此時,同為台語文運動努力的陳明仁、陳豐惠等人,他們自己經濟也不好,還幫李勤岸為攻讀博士學位而募款;廖瑞銘也在其父過世後,將父親喪後的餘款,全數交給李勤岸,以做進修用途。「在這些友人的鼎力相助下,我才可能完成學業。這個語言博士學位,真的得之不易。」
展開語文運動 用台語寫社論
十年前,李勤岸擔任台獨聯盟中委之一,負責宣傳部,兼編獨盟的刊物《公論報》。李勤岸開始在《公論報》用台語寫社論。當時,獨盟內部為此不同觀點,有著嚴重衝突,因為一些資深的老盟員不贊同他的作法。他們認為,刊物是要做宣傳用的,如果讓人看不懂,怎麼做宣傳?
李勤岸一邊苦讀語言學,一邊在獨盟內部,堅持做實驗性的語文運動。1995年的夏天,第一屆北美洲台語夏令會在休士頓舉辦。李勤岸在會中發表〈語言政策與台灣獨立〉的論文,會中,作家賴永祥發表論文時,提起「白話字」小說,提到鄭溪泮、賴仁聲等作家用台語白話字寫小說,並將這些作品拿給李勤岸看。李勤岸這時才了解,原來早已有人以這種方式,做母語文創作。
李勤岸決定並將此議題列入博士論文的研究計畫。他與一名美國學生合作,針對這些文學創作資料,設計一套軟體去斷詞、分析,用三年半時間撰寫論文,終於取得博士學位。
有一次,李勤岸的好友李筱峰到夏威夷拜訪他。向來鑽研台灣史的李筱峰,看見李勤岸書架上琳瑯滿目的研究書籍,就對他說:「那些語言學的專書,我看不懂,我看看這本《歷史語言學》好了。」李筱峰一看也十分不解地搖搖頭:「怎麼這本書裡頭,全是數學、邏輯概念?」
經過攻讀博士學位課程的淬練,李勤岸發現,自己竟然也能克服以前對數理知識的恐懼,透過種種學術上的訓練,便能夠發揮無限的潛力,突破過去的知識障礙。
應聘哈佛大學 教台語文課程
2000年,李勤岸回到台灣,申請到國立東華大學英美系教書,不料該校校長表示,因為政治因素,學校遲遲不發聘書給他。政黨輪替之後,教育界仍有此戒嚴下的心態,讓李勤岸始料未及。反之,當時「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正要開設「台語文課程」,並徵求台語教授,系主任彼得.鮑伯電邀李勤岸前往任教,雖然彼得.鮑伯的「親中立場」,讓李勤岸很不以為然,兩個曾在電話中起爭執,不過,縱使政治立場不同,彼得.鮑伯仍堅持邀他去教授台語,憑這點,李勤岸不得不信服,美國人可以在不同觀點下共事。
李勤岸在哈佛大學任教了兩年半,於2004年離開美國,返台任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對於台灣目前的語言文化政策,李勤岸表示,前幾任教育部長都不曾真正用心推動母語教育,只有杜正勝部長有心有魄力在做,體制上有著不少困難,但他仍努力實行。李勤岸語重心長地指出:「母語運動,還有一段很遠的路要走,我們只能盡自己的能力做,期待我們的下一代,能有更好的母語環境。」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