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悔之旅-陳永興醫師的心路歷程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林信男撰 《當代醫學》月刊 38卷1期(總447期) 2011年1月 p.47~51。
介紹 陳永興口述 曾秋美、黃一城 記錄整理 《無悔之旅-陳永興醫師的心路歷程》望春風公司 2010年10月396頁。 

我在2010年11月6日上午十點,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北東門教會舉行之陳永興醫師《無悔之旅-心路歷程》新書發表感恩禮拜擔任司儀。當天整個會場擠滿了來自文藝、醫學、歸主運動、宗教等各界來賓。陳永興醫師上台致詞說「感恩的話」時,他強調出這本《無悔之旅》口述歷史書,乃是要向他過去的種種做一個交代及告別。陳永興醫師剛滿六十歲,他在這本書的自序裡說:「我覺得人生六十以後已經進入最後階段,如果以出生到求學為第一階段,學校畢業到成家立業、服務社會為第二階段,那麼六十歲以後的人生是第三階段,也是最後階段,就是追尋生命意義、邁向死亡的階段。在這時期開始感受到死亡的必將來臨,開始思考這一生活著為了什麼?剩下不多的日子想做什麼?這大概就是我出版這本書的緣由!而賴其萬教授在這本書的推薦序裡,提到他請陳永興醫師向慈濟醫學院學生演講時,陳醫師曾說:「能做別人所不想做,但自己覺得最重要的事,就是我們台灣目前最需要的人。」陳永興過去六十年一直在實踐這個理念,這本書約略按年代順序告訴讀者陳永興醫師過去一甲子的精彩人生。   
全書分為十章,第一章「多采多姿的成長歲月」,述說他1950年在屏東糖廠出生到高雄醫學院畢業的經歷。陳醫師有一位「死都不入黨的父親」,他回憶說:「從小我就已感受到爸爸反抗威權的意識」。陳永興從小就是一位關心別人且感情豐富的人。小學時會要求母親準備兩個便當,為的是要分給窮人家的同學吃。看書感動時會落淚;看到電影悲傷的情節會哭。他從小就喜愛讀課外讀物,尤其是文學性的。小學時就看過瓊瑤的小說。初中時跑去舊書攤買魯迅的書,也在舊書攤接觸到《文星》、《自由中國》等雜誌,開始覺悟到歷史並非如國民黨教科書所說的。高中念台南一中時,住進天主教耶穌會所辦的「百達」宿舍。這段期間遇到影響他很深的袁國柱神父。他從袁神父「發現人世間竟然真的有人可以完全為別人生活」,也跟從袁神父到屏東的山地門等原住民部落露營旅行,接觸原住民生活,啟發他大學時期組織「百達山地服務團」之志工服務工作。大學選擇科系時,因目睹一些醫師只顧賺錢的壞印象,堅持不接受他父親要他學醫的願望,父子鬧到不講話。後來在母親勸說下勉強讀醫學院,一直到他有機會讀史懷哲的傳記後才逐漸釋懷。
大學期間他曾認養三個孤兒,組織「百達山地服務團」服務原住民部落。當他讀到羅東陳五福醫師的事蹟後,就主動去羅東拜訪,受到很誠摯的接待。而陳五福醫師也成為陳永興心儀的典範。他在醫界報人吳基福所辦的《台灣時報》開一個叫「醫生的話」專欄,後來並集結出版《醫生的話》這本書。他也在學校辦《南杏》、《高醫青年》等刊物。由於對文學的熱誠,他認識了黃春明等文藝界的人。因為關心校園刊物,他認識了與當時台大學運有關的刊物《大學雜誌》、《大學新聞》的一些人,如陳玲玉、洪三雄、陳少廷、孫慶餘、楊庸一、王溢嘉等。後來也認識醫界辦雜誌的廖運範、鄭泰安等。當時政大李筱峰因投稿《大學雜誌》批評學校而遭退學,陳永興還特地跑去台南李家給予安慰及實質的幫助。他曾當選高醫代聯會主席,同時又辦校內學生刊物,對當時國民黨控制校園言論、思想自由相當反感,曾以言論、行為批判,導致差一點就被退學,也種下畢業後被謝獻臣院長封殺,無法申請進高醫接受住院醫師訓練的結果。   
第二章「無心插柳卻成蔭-走入精神科及接辦《台灣文藝》」,提到他無法回到母校當住院醫師,於是經由楊庸一醫師推薦去見台北市療葉英堃院長,成為該院的精神科醫師。在住院醫師期間,他參與葉院長所主持的一項全國精神醫療設施與人力調查研究。他在此研究過程,走遍台灣各公、私立精神醫療院所,發現當時大多數私立精神醫療院所的品質非常差。陳永興認為必須發起社會運動,探討醫療人權問題。他將所看到的製作成幻燈片到處演講,呼籲立法院要立精神衛生法,鼓勵學生從事精神醫療工作。並且出版《飛入杜鵑窩》那本書。除了醫療工作外,他利用晚上時間幫忙康寧祥編政論性雜誌。陳永興沒有把自己放在政治運動上,而是從社會服務角度切入,去做文化運動和人權運動。美麗島事件發生時,因他沒參加過群眾運動或街頭運動,雜誌上也沒有他的名字,所以沒有被抓。但他沒有忘卻關心美麗島事件家屬,也去探監關心該事件的受刑人。   
陳永興一直沒有停止他對文學及台灣文化的關心,所以眼看辦了將近二十年的《台灣文藝》撐不下去,又沒有任何人接辦的情況下,他自己跳下去,於1983年接辦此雜誌。在他接辦的六年,曾使該雜誌從兩百個訂戶增加到二千個訂戶。1984年他獲王桂榮夫婦在美國成立的「台美基金會」所頒社會服務獎。他將所獲一萬元美金捐出,並找了多位他高醫的好朋友參加,成立台灣研究基金,鼓勵台灣研究。這個基金前後贊助很多人在國內外從事台灣研究及出版研究結果,當初每年送四位台灣青年到美國進修,並透過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廖述宗的協助,使進修者獲得照顧。到1999年就正式登記成立台杏基金會,繼續此有意義的工作。   
第三章「柏克萊的衝擊與沉思」,談到陳永興去日本考察精神醫療後,認為還需要到美國看看。他申請到柏克萊公衛學院行為科學所進修。他的人權觀念在那裡大大增長,人權是學生、老師、家庭主婦、社區民眾每個人都重視的觀念。在美國進修期間,他利用週末接觸許多台灣人社團。他向台灣同鄉說明台灣的實況,向關心台灣的同鄉挑戰,要有勇氣與信心掌握自己的命運。他到各地演講,鼓吹台灣同鄉辦一份日報作為推動台灣民主運動的利器。等他回台後,果然有一位不曾從事報業的企業家吳西面先生出資辦了一份《太平洋時報》。   
第四章「二二八事件的療癒」,說明陳永興從事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的經過。他在美國期間,從史丹佛的東亞圖書館看到很多在國內看不到的資料,包括二二八的資料。1986年他從柏克萊畢業回台灣後不久就接任台灣人權會會長。1987年剛好是二二八事件四十週年,所以台灣人權會於1986年底邀請四位比較有台灣意識的學者,舉行一場二二八事件學術討論會,作為準備平反二二八的熱身活動。1987年初,台權會、鄭南榕的雜誌社和幾位長老教會人士為主體,再邀請一些文化團體、政治人物服務處及其他有意願者,一起討論後決定組織「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並由他擔任會長。他認為由於真相一直未白,冤屈未得平反,以至留下許多後遺症。作為一個精神科醫師,他認為應該要「有勇氣去治療這個社會的病,把這個集體潛意識內的恐懼感,想辦法打破、消毒,否則這個社會永遠走不出來。」第一年家屬大都不敢參加,許多人也抱持疑慮,認為不可能成功。到1989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公開加入,正式發起「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1989年第一座二二八紀念碑在嘉義建立。他打破台灣最大的禁忌-二二八,並於1987年寫了第一份台灣人權報告書,到美國參眾兩院之聽證會做報告。這些工作獲得社會的共鳴和認同。在這過程中,陳永興經歷了鎮暴部隊的威脅,險遭國民黨製造假台獨案逮捕,並且付出遭台北醫學院不續聘為教師的代價。   
第五章「參政是理想的落實嗎?」,將他參政的經歷做一個交代。1990年三月,已經四十年未改選的國民大會代表竟然通過「臨時條款修正案」,把自己的任期延長為九年。於是引發所謂「野百合學運」,學生在中正廟靜坐,要求解散國民大會,終止「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等。「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及「萬年國會」分別於1991年與1992年告終。李登輝成為台灣第一次民選總統,陳永興獲選為國民大會代表,並擔任民進黨國大黨團召集人。後來他被李登輝提名當監察委員候選人。由於他堅持不向行使同意權投票的國代拜票而未當選。1992年黃信介當選花蓮縣立委,次年黃信介硬催陳永興參選花蓮縣長。這是一種拓荒參選,他把選舉當作啟蒙運動,在競選總部辦了一個「永興學院」,前後由知名學者專家上了二十六堂課,差不多有幾千人,每週三個晚上來聽課。另外也辦音樂會及畫展。雖然每場演講課都是人山人海,最後三天遊行都有幾萬人參加,但仍然落選。後來他繼續留在花蓮,設立服務處及「花蓮希望之聲」電台,做民眾服務及教育。1996年他當選花蓮縣立委,在三年立委任期內,為地方爭取預算經費,催生「職能治療師法」,促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與東華大學合併,向文建會爭取經費舉辦花蓮國際音樂節,前後舉辦十七場高水準音樂會。他確確實實做到全年無休專業立委服務,並獲票選為表現最好的前十名立委。後來他因與黨主席許信良大膽西進理念不合,也討厭黨內人頭黨員、派系的問題而退出民進黨。   
第六章「改革之路絕非鮮花鋪成的」,敘述他應高雄市長謝長廷之邀出任衛生局長,改革衛生局的種種辛酸。他大刀闊斧改革衛生局相關業務的軟、硬體。積極培養人才,將高雄市的衛生所一半開放給非醫師來擔任所長。是全台灣第一位讓護士、藥師、檢驗師、每一個衛生所同仁都有機會做衛生所長的人。此舉使原本士氣低落的衛生所活起來。精簡組織的改革工作衝擊一些占位置不做事的人,乃招致市議員施壓與毀謗。因取締不法、不實藥品廣告擋人財路,以至被不法者雇黑道追殺,差點喪命。面對殺手的威脅,他堅持不妥協,但也認清了台灣法治的黑暗面及悲哀。   
第七章「回歸專業,醫院大改造」,說明做完一任四年的衛生局長,他向謝長廷請辭,轉任高雄聯合醫院院長。此時由中國爆發SARS,台灣也受波及。謝長廷市長要他擔任高高屏SARS防疫中心總指揮,衛生署長李明亮任命他擔任南部SARS防疫的總指揮。這個防疫工作使他獲得2004年行政院「抗SARS南區總指揮」功勞獎。2004年他的父親生病過世。照顧生病父親的親身經驗,促使他重新反省醫療運作過度站在醫療人員的方便性,許多設計都沒有以病家的立場做考量。於是他著手進行高雄聯合醫院的改革。他勤於寫信給員工說明他的理念,也獲得迴響。他結合民間資源,使市立醫院閒置空間獲得充分利用,又能增加醫院的收入。他商請母校高醫借調人才,大大提升市立醫院的品質。二年後他把聯合醫院交給由高醫商調的黃祖源,自己到精神科的高雄市立凱旋醫院擔任院長。2006年他獲得行政院「法制再造工程」銀斧獎。   
第八章「專業不敵選票考驗-台灣政治的困境」,提及他在高雄市服務八年期間,兩度被台聯黨提名為不分區立委候選人。第一次他沒接受,第二次雖接受,卻讓他體會司法制度的荒謬,也體認司法人權與司法改革的重要。第三次立委選舉,台聯又找他為不分區提名者。他心想為全民健保尋活路,乃答應提名,並提出救健保的構想。可惜專業不敵選票,台聯未獲任何一席。   
第九章「神的差派到臨-接任羅東聖母醫院」,敘述2008年他離開高雄之後的變化。2008年8月陳永興受洗成為基督徒。他說:「經歷了將近三十年為台灣社會打拼,我自認為也很奉獻犧牲,有自己的理想,也堅持自己的原則,但也飽受挫折,對現實的台灣社會感到失望。最近二、三年,我經常讀聖經,思索道理,加上自己的反省,看台灣社會這些變化,再反觀自己走過的路,慢慢培養出來一些心得和領悟。覺得自己已到了一個年紀,不必再為了生活奔波,也不想再追求什麼,已經沒有什麼值得我再去犧牲奉獻了,突然覺悟到,或許全然為上帝而工作,才應該是我人生最後階段的選擇,所以我決志受洗,正式成為基督徒,後半輩子要跟隨耶穌的腳步而生活。」   
離開高雄後,他到北醫醫學人文研究所擔任專任教師。他為學校設計了一個醫學課程的改革,計畫從一年級到七年級都有的人文課程。這個課程改革計畫獲教育部通過,給北醫經費去編列一到七年級的教材。這個案子通過後,他們找了五、六位老師來編寫教材。原來預定2010年編寫完成,沒想到羅東聖母醫院來請他去幫忙。幾經思考,他相信這是神的呼召,就這樣再度在他生涯規劃之外,到羅東聖母醫院服務。事情的經過是有一位在羅東聖母醫院幫忙健檢的朋友邀他去羅東玩,順便去參觀聖母醫院。該院是由天主教義大利靈醫會設立,他們在羅東除了醫院之外,過去也收容痲瘋病和結核病的病人,還設了一間專收智能不足和殘障的兒童中心,此外,還有老人照顧中心及聖母護校。參觀院史室時,一位台灣原住民神父告訴他,聖母醫院過去都由外國神父擔任院長,三年前實在沒人了,只好拜託台大小兒心臟科退休教授呂鴻基接任。呂教授答應做到2009年9月。臨走時,那位原住民神父突然冒出一句:「不然你來幫我們忙好嗎?」後來靈醫會會長找他洽談,說明醫院經營的困境,並提供一些該院經營資料請陳醫師提供意見。他仔細研究聖母醫院的資料,並調閱同等級醫院資料,發現聖母醫院真的是「聖誕老公公」。他說:「它的病人比別人還多,但是向健保局申請下來的錢卻最少。他們就是服務、服務、服務,卻不懂得怎樣向健保局申請錢,照道理說,健保局應該很感謝他們,只要看服務人數和住院人數,就知道它申請的錢很少,但是健保局就是欺侮老實人、善良人,對他們的核減反而最厲害,核減率竟然高達百分之十五,原來問題就出在這裡。」2009年4月間,他覺得上帝對他有了清楚的召喚,同年十月他就任羅東聖母醫院院長。   
第十章「為上帝工作」,報告他就任後的工作。他以醫院為家,時時以病人為念。常常寫信與員工溝通理念,並表示羅東或許就是他人生最後的歸屬站。他以「我相信,人生六十才開��,為主做工不嫌遲!」這句話作為本書的結語。   
後記:陳醫師為籌募興建羅東聖母醫院老人中心,將本書所有收入款項捐出,讀者若有感動,也請參與,給陳醫師鼓勵、打氣。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