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Elder John Lai's Archives

台灣改革宗教會的擴張者:尤羅伯牧師

林昌華撰 《新使者雜誌》111期 2009年4月 p.38-43 荷蘭時期教會人物檔案(三)
此文分段敘述:鹿特丹:和台灣教會歷史有相當關係的城市──尤羅伯牧師與萊登大學印度神學院──在熱蘭遮城牧會與西拉雅語的學習──福音與荷蘭統治區域的擴張:1635年的征伐──設立學校─教導原住民基督教義和文字的書寫──舉行基督教的婚禮──設立原住民參與的「蕭壟小會」──本土化的神學思維──阿姆斯特丹神學訓練班──尤羅伯牧師的晚年

鹿特丹:和台灣教會歷史有相當關係的城市

鹿特丹市(Rotterdam)是荷蘭人文主義的大本營,荷蘭改革宗教會在台灣服事的宣教師,有兩位出於此城。一位是先前文章已經介紹過的安東尼‧韓布魯克牧師,另外一位就是尤羅伯牧師(Robertus Junius,1609~1655)。

尤羅伯牧師對台灣最重要的貢獻在於,開創改革宗教會在東印度最輝煌的宣教成果,在服務的14年間,為5400名成年西拉雅原住民洗禮,為將近1000對的夫妻舉行基督教的結婚典禮,設立學校,教育原住民,此外,更揀選50位優秀的本地人進行師範教育,以便將來作為原住民學校的教師。在此同時,他也憑藉著優異的語言能力,協助東印度公司擴張在台的統治範圍。

尤羅伯牧師對台灣的情感相當深厚,1643年,返回荷蘭服務不久,便與另一位萊登大學的同學在阿姆斯特丹成立神學訓練機構,訓練荷蘭人學習台灣的語言文化、教會組織和法規,再由荷蘭中會派遣來台服務。

如今留存的17世紀台灣教會教理問答,大部分都是尤羅伯牧師的作品,例如由他編撰的三篇教理問答、禱告詞、以及四篇講道篇(當中兩篇得到出版)。這些文獻原本以西拉雅語撰寫,後來翻譯為荷蘭文,我們才得以瞭解文獻的內容,並進一步研究其神學思想。

尤羅伯牧師與萊登大學印度神學院

尤羅伯在1609年誕生於鹿特丹市,19歲時進入萊登大學印度神學院

(Seminarium Indicum)求學,畢業後與妻子一起受派來台灣服務。台灣是他的第一個服事地。換句話說,來台服事以前,尤羅伯沒有任何東印度經驗,卻有如此的豐碩成果,實在非常少見,因此,名聲不僅傳揚於荷蘭,甚至連英國都知道他的輝煌成績,1650年英國倫敦出版的拉丁文著作就是最好的證據。該書稍晚翻譯為英文,書名為Of the Conversion of Five Thousand Nine Hundred East Indians on the Isle of Formosa《為5900位東印度人洗禮的故事》。

事實上,尤羅伯的宣教成果在離台之時,就已經受到台灣教會的讚揚。1643年10月7日,大員小會同時撰寫三封書信給巴達維亞小會、荷蘭威爾希蘭中會(Classis van Walheren)以及阿姆斯特丹中會,對尤羅伯牧師的宣教成果提出讚美:

「我們的兄弟尤羅伯牧師在這個村落為5400人施洗,這些受洗的人都依照基督徒的樣式生活,特別是青年人能夠流利的背誦上帝的十誡、使徒信經、主禱文、早晚祈禱詞、用餐前後的祈禱,以及基督教的教理問答,這一切的成果,尤羅伯牧師將會向您一一報告。

在這裡也有超過1000對夫婦堅定的誓約,就我們所知,這些人仍然持守著誓約。

數個月前,在我們同工的主持下,為蕭壟社的頭人以及新港社超過60位的信徒舉行聖餐典禮,所有的人都合宜且謙卑的一起分享代表上主身體的麵包和飲用主的杯。我們確信他們的生活和舉止都合乎教導…

我們仍然要不住的感謝上帝,因為祂藉由派遣辛勤忠實的工人來祝福我們。儘管荷蘭的同工極少,但是他卻火熱認真的努力工作,也得到歡欣和真實的成果。因此,我們和大部分的福島人一樣,都期望能夠看見他願意繼續停留在這裡一段時間。然而,很明顯地,身體的孱弱和病痛讓他期望回到祖國見到他的母親,並且也期待前往巴達維亞向您以及弟兄們就所有的事情提出報告,所以無法留下來。」

在熱蘭遮城牧會與西拉雅語的學習

尤羅伯牧師初抵台灣之時,原本計畫直接進駐新港社,在甘治士牧師的指導之下,學習當地的語言以及觀察紀錄原住民的風俗習慣,以便作為日後宣教的基礎。但是他的計畫卻引起東印度公司長官的不悅,因為對於東印度公司來說,他們給付薪水給傳道人,當然希望他們能提供時間和精神為公司服務。雙方面為了禮拜天是否要在荷蘭人的教會主持禮拜而發生爭論,甘治士牧師堅持留在新港社。雙方似乎沒有轉圜的餘地,看到這種情況,新到任的尤羅伯牧師只好妥協,留在熱蘭遮城負責荷蘭人教會的牧養工作,同時也學習西拉雅語和風俗習慣。

尤羅伯牧師的語言能力到底如何?根據目前留下來的印度神學院學生守則,指導者常會在課堂上拿一段希臘或希伯來經文要求學生翻譯和詮釋,可以知道尤羅伯的拉丁文、希臘文和希伯來文程度都不錯。具備古典語言的基礎,學習西拉雅語應非難事。

再來,目前留存下來尤羅伯的教理問答都是由後來的宣教師Olhof由西拉雅語文翻譯成為荷蘭文,由此可知尤羅伯牧師的西拉雅語十分嫻熟。17世紀到19世紀的宣教師宣教成果的好壞,都和他們語言能力有很大的關係。荷蘭統治早期的宣教師努力學習當地的語言,但是後期的宣教師退而求其次,要求原住民學習荷蘭語文。��������此,初期的宣教師成為宣教領域的開拓者,而後期的宣教師由於不熟悉當地語言,因此宣教的成���有限。

與甘治士耿直而常得罪人的個性不同,尤羅伯處事圓融,且原則、目�������������������明確。這點可以從他妥協於前往熱蘭遮城主持荷蘭人的禮拜(但是他認真的學習西拉雅語和文化)可以看出來。�����������������灣長官征伐麻豆社以及南部各社時,都是由尤羅伯牧師扮演與各社領袖協調的中間人角色,以���������於能夠與各地原住民簽訂有利於荷蘭人統治的條約。

福音與荷蘭統治�������域的擴張:1635年的征伐

1635年,荷蘭對麻豆社的攻伐,是源於1629年的理加事件。當新港社居民因理加事件受罰而仇恨荷蘭人,附近的目加溜灣社也殺了一名荷蘭人,而麻豆社更殺了六十名荷蘭人。當時長官普次曼(Putmans)在事發九天後才到達,對台灣的狀況不是很瞭解;並且兵力不足,沒有立刻討伐麻豆社。由於麻豆社殺害這六十���荷蘭人時,居然得以全身而退,面對難得的勝利,且荷蘭人並沒有即刻反擊,使得麻豆社人開始驕傲,也影響了其他村落對荷蘭人的態度。這使荷蘭人統治的根基動搖,反抗的聲勢日漸高漲。除此之外,在附近種植甘蔗的中國人,也時常受到麻豆社等原住民的騷擾,因而要求荷蘭人政府的保護。再加上新港社人和麻豆社人是世仇,如果麻豆社的人聲勢高漲,將會威脅到新港社的存在。普次曼長官於是決定攻擊麻豆社,請求巴達維亞城總督布勞爾(Brouwer)派遣軍隊至台灣。

1635年11月25日,荷蘭援軍加上新港社的盟軍,合作攻打麻豆社,聲勢所及之處,各社皆表順服。1636年 2月20日,在新港社舉行南北二十八部落的歸順典禮。在政治勢力擴充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原住民的歸信。在歸順典禮過後,尤羅伯牧師前往巡視歸順的部落,勸他們歸信基督教的上帝,獲得良好的回應。

設立學校─教導原住民基督教義和文字的書寫

尤羅伯牧師在巡視各部落解釋合約內容的同時,也勸誡他們放棄原來的宗教歸信基督教,只有新港社的人願意即刻丟棄偶像。他發現原來宗教對原住民的影響非常深刻,甚至農作物是否有好的收成,也決定了他們的態度。尤羅伯牧師深刻體會到,基督教不能建立在如此淺薄困乏的基礎上;於是決意建立學校,讓原住民的人自孩童起接受基督教的宗教教育,如此建立起來的教會才會有永久穩固的基礎。

1636年 5月26日,第一所學校在新港社建立。大約有七十個男孩,六十個女孩入學。由於尚未有課本,所以他們教導原住民用羅馬拼音書寫原住民自己的文字。繼新港社之後,附近的蕭壟、麻豆、目加溜灣、大目降社等地也陸續地建立學校。學生大多是十歲至十三歲或年齡稍大的男孩童,此外,還有女孩以及女青年每天在學校接受同樣的教育。使用的教材則為朝夕的祈禱文、主禱文、摩西十誡、用餐前後之祈禱文,及若干詩篇的篇章。學校教師的來源有二:軍中的兵士和原住民本身。

在兵士中所選派的傳教師,讓他們學習語言,使他們教育原住民。由原住民間選任的教師,乃是自學校中選出若干優秀的人來擔任。1642年,原住民選任的教師有50名,分配在大部落中。除了對少年人推行教育,尤羅伯牧師也將教育推廣到成人身上,成人們每週二次要到學校來接受宗教教育,此外,他們也學習讀和寫的課程。

舉行基督教的婚禮

另外,由於西拉雅人的男女關係混亂,所以尤羅伯牧師在訓練學校教師的大教理問答當中,特別強調亞當和夏娃的婚配,來讓他們重視婚姻的神聖性。根據記錄,尤羅伯牧師為1000對夫婦舉行基督教的結婚典禮,將夫妻之間的婚約由個人愛情的層次提昇上帝設立監督的層次,對西拉雅族的婚姻觀念來說,這是極大的改變。以下是教理問答與婚姻相關的部分內容:

問三十三,當亞當由睡眠中醒來看見夏娃時,他馬上認識他的女人嗎?

答:是的。他說「她是我的身體,是我的肋骨;我要愛她,她就像是我的身體,因為她是我的肉中肉,骨中骨。」他如此說。

問三十四,夏娃對亞當說了什麼呢?

答:「亞當,我愛你,你的身體就像我的身體,我不再頑皮,我要服從你;雖然我離開我的父親和母親,我不離開你。我們不會分開,因為我們的身體是一個身體。」夏娃如此說。

問三十五,他們有結婚嗎?

答:是的。上帝讓他們互相牽手,並且為他們主持婚禮。

設立原住民參與的「蕭壟小會」

在建立原住民的教會組織方面,尤羅伯牧師主張建立原住民的小會(Consistory),使原住民得以處理教會本身的事務。1643年10月7日的一封書信中提到,在蕭壟已設立一個小會,小會成員(長老)由荷蘭人和原住民共同組成。至此,在台灣除了有荷蘭人組成的小會外,也有原住民組成的小會。

在尤羅伯牧師的宣教事業中,可以看出一個很明顯的方向,那就是建立一個由��住民自立自主本土的教會,他所使用的方法便是透過選派原住民青年接受神學教育、教育制度,以及教會組織來達成這個目標。而他之所以會有這種遠景,除了他的個性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背後神學思想的影響。雖然我們沒有直接的證據來證明,尤羅伯是一位亞米紐斯主義者;亞米紐斯主義源自於萊頓大學神學家,雅各‧亞米紐斯(Jacobus Arminius,1560~1609)。他是日內瓦學院貝查的學生,在阿姆斯特丹教會擔任牧師,因為質疑加爾文的「墮落前論」(Supra Lapsarian)而提出「墮落後論」(Infra Lapsarian)的教理,此舉引起教會間的爭議。亞氏因而離開牧職,前往萊頓大學擔任教職,直到亡故。

所謂墮落前論,是指上帝預定誰會被選誰會被棄,然准許人類墮落的可能性,後來果然墮落,於是上帝從中揀選一些人得到拯救,而另外的人則是拒絕上帝的揀選者,在墮落後論,則是主張在人的墮落之後上帝才決定揀選受拯救的人。

由於墮落後論認為人的墮落是自由意志選擇的結果,因此在上帝的揀選當中,人仍然保有這個選擇的自由意志。

但是從他為原住民編寫甚至改寫教義的內容,尊重並嘗試建立原住民自主的教會體系,這不是一位當時正統的加爾文主義者的牧師願意做的,因為這種做法牴觸了加爾文主義當中預定論的信條。

本土化的神學思維

尤羅伯牧師可以算是最早施行本色化神學的一位傳道人,在他的講道篇、教理問答當中都可以看到西拉雅風俗習慣的影子。本色化的努力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體認到人有自由意志的抉擇權,而傳道人的使命就是要盡力說服人接受基督教信仰,這種思維模式有別於當時荷蘭教會「正統加爾文主義」(orthodox Calvinism) 的雙重預定論教義。

一、講道篇

尤羅伯牧師在講道篇,勸說原住民放棄傳統的宗教信仰和習慣,來接納基督教信仰。在詩篇一章十五節『在苦難的時候尋找我;我要拯救你們;你們就當榮耀我的名』講道篇中,他說:

「先前我曾經教過你們,我們的上帝不像其他異教的神。祂雖然希望人們來服事祂,雖然祂要求你們在祂的面前屈膝,但是祂會因此叫你們用祭品來敬拜祂嗎?……上帝說:『當你們有苦難的時候,呼求我的名,換句話說,你們有苦難時或者生病時,唯有真誠呼求我的名。』由此,我們的禱告只能對著真神述說,而不是隨意對假神述說。我們只能對祂呼求。

因此,我說,我們必須譴責那些愚蠢崇拜異教神明的人,……很明顯的他們拒絕上帝的話;他們冒犯了上帝的道路。他們的行為是異教的行為。」

二、教理問答

尤羅伯牧師所編著的《第一小教理問答》原來是西拉雅語的問答,由奧勒賀夫(Hans Olhoff)翻譯成荷蘭文,共有八十個問答,內容簡單扼要,原本是做為西拉雅族兒童教育之用。就內容來看,可以分為幾個主題,亦即:上帝(1~6)、聖父和聖子(7~13)、耶穌基督(14~24)、上帝的敬拜方式(25~27)、亞當、夏娃與原罪(28~34)、十誡(35~38)、聖禮(39~46)、主禱文(47~50),及使徒信經(51~80)。

在這個教理問答之中,有部分內容可以和甘治士牧師《台灣略記》的原住民宗教互相印證。例如:

問二、有幾位神?

答:只有一位神。

問三、但是你們的祖先說,有許多神。這是真的嗎?

答:我們的祖先錯了。

問二十五、如果正如你們所說,基督為我們死,那麼,我們要如何來效忠祂呢?

答:以我們的口舌,我們的思想,真誠的效忠祂。

問二十六、但是豬的肉,檳榔,蒸熟的米飯以及其他的物品,祂不接受嗎?

答:如果祂真的需要這些物品,祂自然會拿去。

問三十六、請覆誦十誡:

答:1、我是耶和華,你們唯一的神:你們不能有其他的神。

2、不可偶像崇拜。

4、不可在禮拜天進入你們的田地,留在屋中,在我的家中聽我的話。

6、不可以殺其他的人,不可以墮胎。

7、不可姦淫,不可秘密拜訪婦女。

阿姆斯特丹神學訓練班

印度神學院在1632年解散,對於開始在東印度傳教的荷蘭改革宗教會來講,是一個相當嚴重的打擊,數個中會曾經多次敦促東印度公司董事,考慮重設印度神學院,但是東印度公司以花費太多而成果有限加以拒絕。眼見訓練東印度傳教人才的機構已經不可能重新設立,回到荷蘭的尤羅伯牧師建議在阿姆斯特丹設立訓練東印度神職人員的專門機構,受到當地傳道人的支持。於是,這個學院便在尤羅伯牧師的家裡成立,主要的課程有西拉雅語文、教會的組織以及教會法規。受過尤羅伯教育而到台灣來的牧師有彼得‧牟士牧師(Petrus Mus)、威廉‧芬德魯斯牧師(Guilielmus Vinderus)、和約翰‧甘比宇牧師(Johannes Campius)三人。

尤羅伯牧師的晚年

關於尤羅伯牧師的晚年,有些不同的看法:一派是認為,尤羅伯就在阿姆斯特丹的教會服務,一直到他生命的結束。但是有另外一派的看法認為,他後來再度前往東印度服務,最後在東印度地區感染熱病而過世。

此網站由李秀卿女士撰寫程式建置並義務作維護。如果您對本網站有任何建議或指正之處,請 聯絡我們。謝謝!

Copyright (C) 2007 年1月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
修訂日期: 2022 年 04 月 0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