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651 郭希信牧師的回憶

首頁Home / 史話總目錄 / 教會史話題字/史話第一輯 史話第二輯 / 史話第三輯  /  史話第四輯 / 史話第五輯 / 史話第六輯 / 史話第七輯

教會史話 601-625

教會史話 626-650

教會史話 676-700


651  郭希信牧師的回憶

 652  牛津學堂首屆學生

653  嚴彰柯玖是二屆生

654  師公出身的李壬水

655  郭希信的牧會經過

656  噶瑪蘭來的夏介辣

657  偕阿篤及其女阿云

658  林清火傳道並行醫

659  林清火之小弟林發

660  中港出身的陳禧年

661  土牛一塾師的告白

662  艋舺八甲庄的開堂

663  張金波牧師的小傳

664  談八寶良和偕八寶

665  加禮宛的廚師傳道

666  顏有年的裔在哪裡

667  新店教民遭大災難

668  新店的劉貴及劉寬

669  新店林雨露的為人

670  被拆毀的新店拜堂

671  馬偕的好友李高功

672  甲申八月十七的事..

673  馬偕視察被拆教堂

674  蓋有高尖頂的教堂

 


 

 

 

郭希信牧師,又名主,出身於崙仔頂教會(三角埔教會的前身),是社子島社仔村人(族譜,可參見《教會史話》559)。他生於1865年4月25日,父親名郭旺; 1882年8月18日在大龍峒領洗,時18歲。是年9月15日牛津學堂開學,他和同日同地領洗的葉順、洪安入其學,成為首屆生18名之一。他回憶恩師馬偕及在牛津學堂的日子,而述說:

1882年牛津學堂開校,我是首屆入學生之一。馬偕曾詢問各地的傳道者(他們都是學堂未建竣以前受教育者,已有二十數名,被派駐二十數處禮拜堂 ;他們的名字可參見《教會史話》634,禮拜堂可參見《教會史話》574等),請他們推薦,共得近40名的志願者,從中間選出18名允許入學。

學堂所授的學科,和外面頗不同,是一大特色。以聖經為始,如天文、地理等均是未所聽過的學問。而老師的講解明瞭,其教授法的優越,至今未見有人可和博士相比。 學生們本來各從事不同行業,入學得受教育的好機會而高興,連處事接物的態度都改變了。以我本人為例來說,我返回故里,有信者與世俗人(未信者)在談論,世俗人說「拜上帝和拜佛是一樣」,信者說「也可以這樣說吧」,我就給他們說明「一般所拜的佛是人所造的,而上帝是所有被造物的主宰,是字宙成立以前就存在,是人類應該敬拜的」。信徒感嘆說「進學堂確有所不同!」。

在學中我曾跟隨馬偕博士去過宜蘭方面傳道旅行。老師非常勤勉。旅行時都儘早出發,能儘可能早抵達目的地。最遲也在下午2點或3點就抵達,隨即看病施藥,招呼民眾,入夜就佈道。當然在旅行途中,見有好機會他也佈道。當時往宜蘭方面去佈道所走的路線有三: (1 )淡水 --- 艋舺—基隆—頂双溪—頭城(頭圍) , ( 2 ) 淡水 ---新店—深坑—石碇—坪林尾—礁溪 (此路常會遇蕃害,而石碇到坪林尾的山峙,登坡12里、下坡亦12里) , (3 )淡水 --- 水返腳(汐止)—平溪—頭城 (此路線最險) 。和老師出外旅行,無論大雨、洪水或其他的障碍,他堅持走到目的地。

我在學中, 必須特記的,就是到厦門修學旅行,博士因為忙碌不能帶領我們前往,而由巖清華師和連和師帶領全班去 (按:只限於首屆生18名)。1883年4月或5月間吧,由淡水塔「小海龍号」,下午出帆,過一晝夜於禮拜日夜晚,抵達厦門,住宿於泰山禮拜堂。翌日参觀四間禮拜堂 (即新街仔,管仔內,竹樹脚及泰山) 之後,往鼓浪嶼参觀病院和女學堂。那天晚住宿在神學校,翌日搭「小海龍号」返回淡水。此次旅行對我們非常有益。

1884年間,一部分的學生受派赴任教會,而於1885年大都受派駐任教會了 (當時並沒有畢業典禮,隨需要派出學生。雖然出校門,有的再回來數次讀書。一次要讀半年。我本人也返校5次唸書。

偕牧師看有地方需要設教,就派出學生駐該地,然後他 時常前往傳道,當時傳道師或學生受派,大家都喜歡就任,從來沒有人不願意而辭退。傳道師互相之間或信徒互相之間沒有怨言,均喜悅能做信徒而敬拜上帝...........。

以上郭希信牧師的回憶是摘譯 齊藤勇編 《マツカイ博士の業績》,1939年 p.110-113,題 「恩師の追想」。


《台灣教會公報》 2689期 2003年9月8日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