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政教關係:以清法戰爭後馬偕與劉銘傳的交涉為例

陳良智撰 台灣神學院道學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鄭仰恩博士 2013年6月
詳見 檢視/開啟 - 台灣神學院 ir.taitheo.org.tw:8080/ir/.../MDIV2013-6_陳良智.pdf‎ 

目錄
第一章 前言 ......................................................................................... 2
第一節 歷史背景 ................................................................................................ 3
第二節 問題意識 ................................................................................................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7
結語 ................................................................................................................... 8
第二章 清代台灣的官與民 ................................................................ ..10
第一節 清廷統治之前的台灣 ........................................................................... .10
第二節 清廷早期對台的統治原則:防台而治台 ........................................... ..11
第三節 清廷晚期對台的統治原則:提防列強 ....................................................13
第四節 清代台灣的鄉治 ....................................................................................14
結語 ..................................................................................................................16
第三章 清末的教案 ............................................................................ 18
第一節 開港早期教案 ........................................................................................18
第二節 安平砲擊事件 ........................................................................................21
結語 ..................................................................................................................24
第四章 馬偕與劉銘傳的交涉 ............................................................ 26
第一節 清法戰爭與北部長老教會 ....................................................................26
第二節 清法戰爭前的北部教案 ........................................................................28
第三節 劉銘傳對清法戰爭教案的處理 ............................................................28
第三節 馬偕對清法戰爭教案的處理 ................................................................31
第四節 教案處理與政教關係 ...........................................................................35
結語 .....................................................................................................................37
第五章 結論 ....................................................................................... 38
結論
總結來看,雖然台灣因為列強打敗了清廷而開港,甚至在簽訂《北京條約》 前的那一場戰爭中,皇帝還被迫逃出京城。清廷也為了避免再度輕啟戰端,而在 北京成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但是事實上,地方官員們恐怕多數 還是沒有意識到這個新的變局,仍然以天朝上國自居,或者是被民間的仇外勢力 綁架,而使得教案不斷。
地方官員往往處在兩個壓力之下的矛盾,一個是從上級而來的指示要保護西 方傳教士的傳教自由,另外一方恩則是地方上的仇外意識;為了要安定地方的治 安折衝之下往往是要求傳教士另尋地方傳教。然而,這個策略其實並沒有辦法實 際上解決問題,雖然清帝國敗於列強的船堅砲利是事實,但是流傳於民間的華夷 之辨仍然存在。
或許當時仍然有群眾認為清帝國敗於西方是由於自身的貪污腐敗,需要持續 施壓給官府,官府才會強硬地對待西方傳教士,甚至將基督教逐出。這樣的局勢 一直到要吉必勳要求英國海軍砲擊安平才獲得解決。甚至再砲擊之後,可以看到 率先妥協的是地方仕紳,他們甚至主動湊齊高達四萬元的停戰抵押金,而安撫了 想要再戰的地方軍事高官台灣鎮總兵劉明燈。 安平砲擊事件或許可以說是台灣版的薩英戰爭,使得原本支持壤夷的薩摩籓 體認到要驅逐外國勢力是不可能的妄想,甚至轉而成為明治維新的推手。在安平 砲擊事件之後,官員顯然體認到保護外國人的條約背後是來自外國船堅砲利的事 實,縱使基層官員仍有縱放地方豪強的可能,但是會受到上司的制裁。 事實上我們也可以透過砲擊事件看出,教案的善後處理從來就不是一件單純 的刑事案件。從條約上來看,清廷的官員擔負了保護外國人的義務;縱使實際上 官員也無力管到每一個人民的排外情緒,但是一旦外國人的利益受到虧損,就有 可能帶來兵禍。地方官員能做的也只有不斷地宣導,以及強勢制裁肇禍的地方豪 強。
在砲擊事件之後,不能說從此沒有教案,而是教案所針對的對象不再是外國 傳教士,而是信教的當地人;對於外國人傳教士的仇外情緒,只能用潑糞的方式 來發洩。至於破壞外國人傳教的教堂也成為大忌,嚴重程度甚至有可能被處斬。 另外一方恩,英方也檢討吉必勳的處理態度過於躁進,之後我們會看到英國領事 不再為了教案所涉及到當地教徒出恩,而是侷限於條約所保證的外國人的安全。 只於在之後教案中受害的當地教友,英國領事也愈來愈自我約束,不干涉清廷官 員的判決。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