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65年6月16日起至7月9日止,「耶穌聖教」在台灣府城外看西街所開設的醫館兼佈道所,只存在了23日。自馬雅各醫生入城算起至撤退,一共也只6週。福音在台傳播的起步,並不順利。
若干年後。馬雅各醫生回想看西街設教的挫折,指出「挫折也有上帝的美意」。1876年7月1日出刊的英國長老教會機關報「使信」(The
Messenger and Missionary Record)有馬醫生談打狗傳道的一篇文章。其文頭,略云:
「談到台灣傳教的起源,各位或都會想到打狗(洋人稱開埠之港為Takao;設教之地是旗後,今旗津區)。其實,居民約二千之海邊小村,並不是傳道部(Mission)的選擇。很自然地,島之首都有七萬居民的台灣府(台南)才是真正目標,傳道團也就受派前往該地。但只經過6週,一行人員就被趕出府城,除寄居打狗(有領事駐在),別無他途了。不過回想起來,這也是上主的美意,只要感嘆祂的計劃是何等賢智及體貼(Wisdom
and loving-kindess of God’s plan)﹗」
「領這傳道團的(指馬雅各本人),不只是單獨(本來該有牧職宜道師常駐)。而且缺經驗。他是一位醫療宣教師。如果他一來就安住大城市,可能忙不過來;為了必須看太多的患者,他的宣教師精神會因而磨滅,而使他成為只看顧身體的醫生(transform
the missionary into the mere bodily physician)!醫治身體上的疾病,較要偽生命的話語成功地種在人心容易,但看很多患者,總需要化很多心神、精力及時闊。作為一個醫生往往地也就自滿。而忘卻身為宣教師的使命。來到打狗這樣小村;醫務不曾忙不過來。作為宣教師也會成長,對患者也會有較多的時間來照顧其心身的需要,也會有時間來策劃今後的方案,所以退到打狗是為了將來展開工作的最好訓練機會」。誠然,挫折也有祂的美意!
馬醫生的這篇文章,隨而談到打狗港之美,同時附一彫版圖,是眺望旗後之景,讀文看圖,使你對開埠至1870年代打狗港增加了解及鐘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