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惠忠慢飛天使守護者

 

頁Home /本土信徒 / 日人列傳 /宣教師 / 洋神父 / 原住民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J / K /  L /  M  / N-O / P-Q / R / S / /  V / W  

呂筱蟬∕專訪錄自中華民國歷屆醫療奉獻獎/第22屆(2012年)  

引言因為有這樣的家人,讓他投入早期療育近半世紀,雖然總被拒於門外,他仍再接再厲,不時敲門關懷;
讓孩子們抬起頭來,看看這美麗的世界,是他堅定的初衷,願意不間斷的付出
77歲(1936年2月28日生)的神父甘惠忠(Brendan O'Connell),投入國內早期療育近半世紀,許多起步慢了些的遲緩兒,因他的奉獻而踏穩人生腳步,舞出生命的獨特。
早期療育台灣先驅
甘惠忠於民國52年(1963) 來台傳教,一開始待在苗栗,看見許多遲緩兒被冠上「智障」、「白痴」等不雅稱呼,父母無法承受外界眼光,只能無奈將心頭肉整天關在家裡,不見天日。
沒有治療、沒有復健、沒有教育,遲緩兒狀況只會愈來愈糟,成為父母一生難以言說的牽掛。許多爸媽在甘惠忠面前難過流淚,擔心自己死後,「我這個憨仔怎麼辦?」
親身經歷無私付出
「我也有這樣的家人,我了解他們的心情。」甘惠忠的二妹出生不久後被診斷唐氏症,當時美國特殊教育也才正在發展,妹妹6歲時,想到公立小學申請就讀啟智班,前頭卻有300多位遲緩兒等待入學,「看著妹妹的病和媽媽的心痛,我才想投入、關心遲緩兒早期治療。」
返美進修回台推動
為了對心智障礙者提供更多的幫助,甘惠忠在民國63年(1974) 時回美國進修特殊教育,隔年取得特殊教育碩士學位後,又立刻返台。他在民國65年(1976) 時,在台灣最早登記立案的心智障礙兒日間托育機構─台南市瑞復益智中心擔任主任,隨後創辦了高雄樂仁啟智中心、德蘭啟智中心、伯利恆文教基金會等,還成立中華民國啟智協會,擔任第一任理事長。
關懷遭拒再接再厲
「人們的態度,是最大的困難。」甘惠忠回憶,在台灣推動早期療育初期,若在街上遇見心智障礙兒,他便跟著到對方家,敲門關懷,告知父母可將孩子送往瑞復接受早期療育,不過總被拒於門外。因一般人對心智障礙兒不友善,甚至連他們的父母都認為孩子「沒用啦」、「早點過世就算了」
「他們認為別人不該管他們的孩子,更不希望別人知道家?有這樣的小孩。」甘惠忠了解這些父母不願承認自己的小孩「有問題」,當時他請社工到台南所有婦產科醫院,介紹瑞復能如何幫助心智障礙兒,「但卻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因此來到這裡,一個都沒有。」
家長接受早療起步
這段期間讓甘惠忠感到挫折,一直到成大醫院小兒科醫師朱曉慧找上門尋求協助。朱曉惠跟甘惠忠提及,每一年她可診斷出至少300名遲緩兒,除醫療協助外,及早教育才能真正幫助這些幼童建立起生活,許多家長願意聽取醫師建議,台灣的早療就這樣慢慢發展起來。
融合教育反對隔離
甘惠忠現為財團法人天主教伯利恆文教基金���執行長,底下附設有台南市北區嬰幼兒發展中心及慈母幼稚園。提供早療教育,他不贊同與外界「隔離」的教養院模式,而是以「日間托育」方式來照料,白天提供孩子復健與教育,課後能返家享受溫情,更極力推動「融合教育」,讓0至6歲的發展遲緩兒童與一般兒童一起上學。
起居空間挪為辦公
來到三個機構共用的小小空間,連廚房都得做為臨時教室,甘惠忠原先在二樓的辦公起居室,也讓出來給工作人員使用,他對記者笑說:「我只剩下睡覺的地方了,不能給你看。」
甘惠忠捨棄原來舒適的空間,搬到一樓較小的地方辦公。辦公室內,牆上、窗戶上的裝飾,都是他走訪各國帶回來琳瑯滿目的紀念品,甘惠忠笑說,喜歡蒐集各式各樣的面具,要讓小朋友看見世界各地不同的臉孔和奇妙。
神父爺爺愛心無限
走在園中,不論是遲緩兒或是一般兒童,每個人看到甘惠忠時,總是笑容滿面大聲說:「神父爺爺好!」大家搶著與他握手打招呼已是習慣,年事已高的他雖然行動不方便,而且右耳因不明原因已失聰,他還是會吃力地蹲下身子,關心詢問:「你今天學到了什麼?」他也陪著遲緩兒學習拼圖,指著一塊塊拼圖後面的數字說,「你看,這就是他們學習的小訣竅。」
融入台灣語言無礙
早療之路,讓甘惠忠在國際及台灣獲獎無數,在台灣待了半世紀,他認為自己早已是台灣人,除母語英文外,閩南語、客家語,甚至連泰雅族語,全部「攏ㄟ通」。
推動早療籌募經費
伯利恆文教基金會執行秘書陳正霖說,甘神父如此盡心為台灣付出,但現有的法令卻還是無法跟上早療的腳步。他說,目前基金會現址想擴建,讓孩子有更舒適學習空間,審查單位卻認為融合教育不符規定,無法核定補助經費,讓人相當頭疼。
看著定期出版的基金會刊,上頭滿是捐款芳名錄,末頁還詳細標示基金會去年經費流向及用途,甘惠忠不諱言,要讓更多人理解遲緩兒的早期治療,「知道我們在做什麼,才能捐錢給我們,才可以做更多的事。」
孩子當寶執著付出
「每個孩子都是一樣的。」甘惠忠常說,「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教不會的老師。」他曾遇過一位三歲的小女孩來到伯利恆,當時她的眼神呆滯,連頭都不願意抬起來。接受早療幾年後,已能進入小學普通班就讀。當甘惠忠去學校探望時,小女孩倒了杯水用小小的雙手遞過來,輕輕說了聲謝謝,讓甘惠忠願意不間斷的付出,堅定走在早療這條路上,希望給這些孩子更多的教育資源,「讓他們能夠抬起頭來,看看這美麗的世界。」
推廣融合教育,甘惠忠讓遲緩兒提早接受教育,學習「生活」,因為有這樣的機會,讓父母不再為他們憂心;健康的小孩看到遲緩兒,了解到不是每個人都能健康,因此學會尊重及體貼。
遠渡重洋來到台灣的甘惠忠,微微笑著說,若只靠我一個人,無法走到現在。」他也感謝有那麼多的協會工作人員、老師、志工等等共同努力,「台灣的早療教育做的愈來愈好!
…………………
甘惠忠(Brendan O'Connell )小檔案
1936年生於美國紐約市
現任:財團法人天主教伯利恆文教基金會( BETHLEHEM FOUNDATION )執行長
事蹟:
1963年,晉升天主教瑪利諾會神父,同年奉派來台,在苗栗學客語,深入山區傳教,開啟推廣遲緩兒早療教育生涯
1974年,回美國學習特殊教育,隔年返台後進修國語
1976年,2月接掌台南市瑞復益智中心主任,計16年
1988年,創立德蘭啟智中心,台南縣第一所專為遲緩兒及身心障礙者服務的日間托育中心
1997年,創立伯利恆文教基金會,專為台南縣境內6歲以下,有發展遲緩的嬰幼兒及其家人服務
2007年,獲頒第7屆國家公益獎
2011年,拿到外僑永久居留證,視自己為台灣的一分子
2012年,獲頒中華民國第22屆醫療奉獻獎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