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雅各醫生故居尋根之旅

 

頁Home /本土信徒 / 日人列傳 /宣教師 / 洋神父 / 原住民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J / K /  L /  M  / N-O / P-Q / R / S / /  V / W  

戴馨德撰 《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週報》1997年11月2, 9, 16, 23日


這次本教會和新樓醫院董事會聯合組團到英國尋根之旅,在(1997年) 9月23日下午 出發自高雄轉香港直飛英國倫敦,我們在24曰上午清晨5時25分抵達。一下飛機我們就看見前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蘭大弼醫師(Dr.Landsborough) 高舉著他親手寫的中文字來歡迎我們大家,看到一位一生奉獻青春生命在台灣的蘭醫生八十高齡那麼早就來到機場迎接我們,我心裡有說不出的激動。他非常高興的看到我們這一行人,大家爭先的和他在機場拍照留念。   

這次「馬雅各醫生尋根之旅」之所以能成行,該歸功於蘭醫生的連絡安排。 記得1996年10月蘭醫生由現任新樓基督教醫院麻豆分院院長施榮茂醫師陪同來太平境教會找我,寒喧了一些話,我就帶蘭醫生到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歷史館參 觀,他在馬雅各醫生存放的資料前足足用了將近50分時間,在談論中他告訴我,馬醫生後代還有一些資料,也許我們可以影印過來,並且說,假使我們有機會到英國訪間,見見馬醫生的後裔也不錯的。就因蘭醫生這句話,我在小會裡提及以及新樓醫院董事會。想不到新樓醫院就非常積極的在作籌備與連絡的工作,因此,我們 就有這一段尋根之旅,帶紿我們無盡的感動。

9月24日上午我們一行在蘭醫生帶領下到達倫敦近郊的Plaistow St. Maryis Cemetery Bromley,Kent.墓園 , 在那裡等待我們的有馬雅各醫師二世James Laidlaw jnr後裔(他繼承父親馬醫生的遺願,前來台南新樓醫院擔任醫療傳道的事工,當時代的人稱呼他「少年馬醫生」。少年馬醫生得到賢內助,具有當代醫療水準的護士執照的英國��士,在新 樓開創了另一個嶄新的醫療服務,使新樓醫院「名聲遠播」)。他的大女兒Millicent Hope 的大兒子 Mr. Kenneth Murdo,1935年生,他在那裡(馬醫生外曾孫)以及馬醫生故居教會Rev.IAN BIRD和前任牧師曾任英國海外宣道幹事Rev.Ben的女兒三人在等候�������的到來。

我們環繞在馬雅各醫師夫婦的墓前,我帶領大家吟聖詩334首「思念聖徒歷代。Kenneth Murdo,他也隨母親Millicent Hope Maxwell到澳洲,後來他再回到���國,他曾在台灣設教120週年時受邀請來台灣,並且來到本教會,所以他對太平境教會印象極為深刻,他知道我是馬雅各紀念教會牧師時非常高興。侯良信執事也告訴他,他是馬醫生在台灣第一位信主高長先生的曾孫,他們二人皆大歡喜握手合照,此情只有今天有,明日將分別 東西了,值得照相留念。

結束在三一教會的訪問後,蘭醫生告訴我,在墓園追思禮拜中,他看到台灣 教會的信徒來到馬雅各醫生的墓園舉行禮拜,他有說不出的感動。身為一位英國的宣教師父子二代連續在台灣彰化醫療傳道的蘭醫生,他們父子奉獻全生涯在台灣, 這種愛心足夠感動咱的心。今天只因我們來到英國在此追思,就令老蘭醫生掉淚感動,那麼,台灣教會的信徒豈不該更覺醒數算主恩,到底我愛主多深?是否自白享受主恩典?

9月26日上午我們抵達世界著名校園「劍橋大學」,單是校園環境與古色古香的建築物,均歷經二百餘年以上的歲月,還是那麼優雅堂皇壯觀,令人感到有幸在此校園讀書研究是一種享受,可惜歲月不饒人,早知有此佳美校園,也該來此渡金。

我們受到校方熱誠的招待,帶領我們參觀整個校園,看見過去英國國王如何 奉獻金錢來建造,尤其每個學院都有他們專屬的禮拜堂,每間禮拜堂綜合了難得一見的雕刻藝術,讓人嘆為觀止,同時學院的聖歌隊是極為著名,每年聖誕節吸引各 地愛好音樂的民眾,爭先恐後的前來聆聽,可惜我們沒有耳福,因為時機不對。

參觀他們圖書館,我發現存有早期宣教史料檔案,其中有一部份是有關台灣早期宣教資料,分別刊載於"THE MONTHLY MESSENGER, l903年刊登本會圖片,下面寫 "MAXWELL MEMORIAL CHURCH TAINAN.許多資料是由馬雅各醫生所寫,因此這些有關台灣旱期宣教資料是第一手資料,非常珍貴。我看在本教會前正門合照的有Miss. stuart and mr. Johnson馬雅各醫生、醫生娘Mr. Ferguson, Miss Butler and Miss.Barnet,Mr. Nielson。時間非常匆促,我無法一一翻閱那麼多的資料,院長大概看見我那種急迫要抄寫的樣子,告訴我,可以拿到辦公室去影印,其實那一堆資料從何找尋,好像海底撈針一般,碰碰運氣,隨手翻,一目20行的速讀,凡看到Formosa.TAIWAN這二字出現,我就停頓瞄一下馬上影印,這些資料影印不易,但總比入寶山空手而回好,因此拜託周信典牧師協助一臂之力。大家都走了,為了趕上隊伍,不得不忍痛離開圖書館,手拿了一些資料感到無比的高興。

下午我們到達劍橋St.Columba's church,這教會是屬英國聯合歸正教會,在這裡馬雅各醫生二世John Preston的後裔在為我們開一個歡迎茶會,他們事先安排我們每一位的坐位,每桌有馬醫生的後代和這教會長執分別和我們坐在一起。令我們欣喜的是馬雅各醫生的外孫女 也是John Preston 的大千金Mrs. Marjorie Gordon Steen今年87歲在座 ,是把福音的亮光帶到黑暗讓它充滿愛、仁慈和神的國度。今天,我們的心態對信仰不是全然打開心來接受,我們發覺信仰是件很難加以理解。在正史上,我們不難發現許多假借宗教之名來達到私人目的宗教騙子,因此基督這種無私的愛和仁慈須要被看到而且要被翻譯成現代的款式。馬雅各醫生在台灣做了一個好的開始,新樓 醫院可以做個信心不毀的見證,馬雅各醫師是一位精細的醫師和有勇氣的人,同時也是一位學者,在他許多文章裡表現出他對耶穌基督的忠貞,他迫切的期望是讓所 有人都能認識主,這是他交給我們的「接力棒」,一代一代接下去。

馬雅各醫生的外曾孫Mr. William Maxwell的歡迎詞相當長,就如以上我所寫的,他誠懇又歡愉的心情表露在他的歡迎詞上,我們感受到被愛與熱情的包圍。萬萬想不到在這場面我必須代表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致詞,在毫無準備下,上台以英文致答謝詞,我說: 「我們今天非常興奮又高興。來到英國看到馬雅各醫師的後裔,我們有說不出的高興與興奮,我覺得這是一個特別的日子,讓我們有機會在132年後的今天在此相會。馬雅各醫師把耶穌基督的愛帶到台灣,經過132年耕耘已經有1191問教會在見證耶穌的福音,這些成就只因馬雅各醫生的獻身。今天我代表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向你們請安同時帶來一個禮物就是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的模型及l30週年紀念刊物,希望每次在家裡看到這個模型時請為我們代禱,謝謝你們!!

我深深覺,幸好這次歷史館委員會向小會提議,派我代表教會來參加 .英國尋根之旅」,因此在這歡迎會上,能代表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向馬醫生的後代致謝,是一件非常有歷史意義的事,尤其本會有許安得利長老、陳桂珠長老、 劉富盛執事、曾憲德夫婦、莊啟南夫婦、侯良信執事、徐淑貞等同行,讓他們非常高興,我們大家深覺不虛此行,感受良多。

St. Columbus牧師Keith Riglin是一位年青的牧師,他帶領我們參觀教會設施,我發現這個教會禮拜堂內的裝飾是道道地地的長老教會,尤其講台更突顯出長老教會的精神,我甚喜愛這種設備,我請許安得利長老照張相片留作紀念。由於教會在整修中我們只能參觀一部份,甚感可惜。我們離開時,他們相送到大馬路,當車子開走時,他們揮著手 一直到消失在街角,當然我們也拼命揮手,良信執事揮得更起勁,我想他的感受蠻豐富的,道聲珍重再見,此情此景讓人懷念。

馬雅各醫生自1865年6月28日來台灣宣教開創了台灣歷史新的一頁,讓台灣百姓從黑暗中得到光明,由於福音進入台灣,因此使台灣從蠻荒之地踏進了文明之路。馬醫生醫療傳道相當成功,雖然剛開始遭受逼害、反對,但神的同在與祝福,使傳道 事工迅速開展,誠然是件神蹟。馬醫生在醫療事工上非常忙碌,但他知道只靠一人之力很難達到傳福音的果效,因此,他著手訓練第一批信徒來幫助傳道,可見他是 一位有遠見的人。不但如此,他深知文字傳道的重要性,不懂聖經,靈命成長受限制,所以他以羅馬拼音台灣話來著手翻譯新約聖經,馬醫生娘為得力同工,協助翻譯。當時本教會自1869年就開始接受羅馬字聖經的教導同時在主日學中教授。

馬醫生第一次來台直教雖然在短短的五年多時間,但其成長極為迅速。第二次來台宣教是在12年後再次踏上他所懷念的寶島台灣,時1883年12月23日 ,可惜馬醫生娘身體欠安,不能長住台灣,不得不在隔年1884年離開台灣回英國,但他思念台灣之情滿懷。茌1990年他的兒子少年馬醫生來到台灣繼承父親未完成的醫療傳道工作,終身奉獻在台南及大陸,在1951年9月10日別世在杭州。這位少年馬醫生的大女兒日就是在馬醫生墓園迎接我們的Mr. Kenneth Murdo的媽媽Mrs. Millicent Hope Maxwell。

在劍橋大學城的St. Columba's Church歡迎會中遇到巴克禮博士的後代巴姑娘,她曾在長榮女中教書,人長得很高,大概很多人對她還有深刻的印象,她就是巴克禮牧師四哥Mr. Alexander Parker Barclay獨生子Mr. George的長女Miss. Jessie Margaret Barclay,她的弟弟Mr. David Nlcol Barclay娶馬雅各醫生次子Mr. John Preston的大女兒的女兒Mrs. Joan Maxwell Barclay,在上禮拜信箱中有提及這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兩位曾經來到台海宣教的先驅的後代竟然不約而同的變成了有姻親關係,據蘭醫生說:沒有人從中做媒拉紅線的工作,連他也感到不可思議。可惜的是巴克禮牧師公子Mr.Thomas Campbell(Gibson)的後代Anne、Elizabeth、Douglas 、 John四位的子孫我們無緣相會。不過有一件事實,這些宣教師的後代都相當蒙神的賜福。

巴克禮牧師一生在台灣除了創設台南神學院,還完成了新舊約聖經的翻譯工作,對台灣的貢獻鉅大,今天我們恭讀台語聖經時,當紀念這位上帝的忠僕。巴牧師和我 們太平境教會有極大又密切的關係,他曾擔任本會小會議長,關心主日學、青年團契等等,他可以和太平境劃上等號,我們教會內有巴克禮廳是在紀念這位將生命奉獻紿台灣的牧師,他葬在巿內教會公墓,有機會可以前去他墓前追念。巴克禮牧師一生有二件值得提及的私人秘聞,第一是他生日的奉獻禮文,每年生日他重讀他在 主面前奉獻的決志文並簽上名表示宣誓,從17歲到87歲從末間斷。

第二他的座右銘 : "Never refuse a cup of tea or an invitatios to preach"(從不拒絕人端給的茶與講道的邀請)他這二件小秘密我在學他,從我當傳道師那天開始,有機會傳福音我從不拒絕。

耶穌的腳蹤從使徒到保羅,一直到現在有無數的聖徒忠心不二的跟隨著祂, 為祂奉獻一切,為的是衪是萬主的主,萬王的王。我們必須學習這些好榜樣,為主而活,幫助我們在信仰上、生活上有活潑的生命見證。這次在書寫這些旅遊感想, 使我再次在神面前獻上感恩,賜給太平境有黃茂卿長老讓他有心又肯付出來編寫本會歷史,使過去曾經在台灣獻身的宣教師許多完美事蹟展現在我們面前紀念,真是不是易事,但他在默默耕耘,留下了極寶貴的史實資料。我真心期待,本會長執  、會友將來有人來繼承黃茂卿長老的事工,繼續把太平境130年後的歷史記錄下來, 讓這一連串的真珠延續展現它的光彩。

馬雅各醫生離開台灣回英國後,並沒忘記他獻身的傳道使命,雖然因身體關係未能繼續在台灣事奉,但是在英國成立了一個宣教協會,這個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在1878年成立到現在繼續在運作,馬醫生擔任總幹事來推動醫療傳道的訓練工作,藉著這個組織來幫助訓練醫療傳道的宣教師前往世界各地,當初成立這些人員都是曾經受差派在海外做醫療傳道的事工,如非洲、巴西、蘇丹、台灣、烏干達、查理亞、回教國家、中國、肯亞等等國家,他們深知醫療 傳道之重要性,這個醫療傳道協會的使命就是根據路加醫生所寫"耶穌差十二人出去傳上帝國的福音和做醫治的工作,但當杝差70人到在外邦去醫治的同時告訴他 們上帝的國臨到你。" 可見馬雅各醫師回國後,乃不忘他獻身的使命,繼績作裁培訓練造就優秀的醫療傳道人材到國外去宣教。基於他的關懷、用心使醫療傳道的事工能延續至今,這種心 志讓我們感動,他這個貢獻可以填補他回國後一段空白,他至死忠心於主,我們有幸成為他的紀念教會,當不負他的傳道使命,不要忘了我們是宣教的教會。

在訪問的過程中,有一件特別引起我們 好奇的是在Westminster College的圖書館內掛了兩個鏡框的銀幣,排滿了鏡框,我以為那是英國皇家銀幣,也可說是「古錢」,我對古錢有興趣,所以特別站在錢幣面前端看了陣子,看不出那個皇朝的,只覺得這些銀幣很美,圖像蠻有宗教藝術的,以為這是早期英國皇家尊主為大的一種表現,正如現在美國的銀幣印有In God We Trust我們相信上帝的告白。由於我真的看不懂那些銀幣,心想大概是二、三百年前的古物了,以我這個才疏學淺的庸才真的看不出所以然來。看不懂又不甘心 這樣就離開,所以請教圖書館長,問他這些銀幣是什麼年代的產物?他告訴我,這些銀幣是早期教會專用的「聖餐銀幣」,我聽了更加好奇的問:這些聖餐銀幣做什麼用的?他說:每位信徒都有教會發給的「聖餐銀幣」,每次聖餐時必定要帶來,隨同感恩奉獻時投入奉獻袋內,每人有固定的銀幣,因此誰有來參加聖禮典教會都 一目了然,當時的教會非常看重守聖餐的,一年不能缺席二次聖餐禮拜,不然銀幣會被教會收回,你沒有聖餐銀幣就不能恭守聖餐,直到你提出要求要勤守聖餐才重新發給,信徒不能守聖餐是沒面子的事。他還說,做長老的一年若缺席一次,他就不能作長老,除非因病,否則絕不寬容。我聽了心裡嚇了跳,英國古代這種方式, 若用在台灣大概行不通吧,可是英國教會的傳統雖有專制執行的體制,教會仍經數百年歷久不衰。信徒信仰的培養照樣對所信仰的主耶穌基督忠誠,他們那股宣教的 熱情,派遣了無數的宣教師前往世界各地傳揚福音,以實踐主耶穌所交託的大使命。132年前我們台灣就是承受了這種無限的大愛,上帝感動了馬雅各醫師父子、 巴克禮牧師、梅監霧牧師、蘭大衛醫師父子、李庥牧師、萬醫師、甘為霖牧師、傳馬太醫師、安彼得醫師、安文姑娘、朱約安姑娘、廉得烈牧師、滿雄才牧師、戴仁壽醫師、安慕理牧師、彌迪理牧師、梅姑娘、李姑娘、懷約翰牧師、巴姑娘……等好多的宣教師,他們把青春、生命、才能毫無保留的全部給了台灣,由於他們背井 離鄉的犧牲,我們領受了福音的寶貝所帶給我們生命的改變,藉著這個改變,使台灣有了真理的亮光。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