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一本中文馬雅各傳

 

頁Home /本土信徒 / 日人列傳 /宣教師 / 洋神父 / 原住民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J / K /  L /  M  / N-O / P-Q / R / S / /  V / W  

《台灣宣教之父-馬雅各醫生傳》

作者:潘稀祺(打必里.大宇)新樓醫院  2004年元月出版 415頁。

林信男的推介文,見於《當代醫學》月刊第372 200410月號  845~847


本書是第一本以中文出版的馬雅各醫生(Dr. James L. Maxwell)傳記。在台灣,因為馬偕醫院的關係,馬偕的名字比馬雅各更為人所熟知,其實馬偕本人不是醫生,而是牧師。而馬偕醫院之源起是馬偕牧師為紀念捐款興建醫院的馬偕船長而取名。馬雅各醫生從蘇格蘭來台灣,並於1865616日在台南開始醫療宣教,這就是台灣現代醫療的開端。當時醫院設立在 「看西街」(目前之台南市仁愛街43號,稱為「看西街醫館」。後來由於其醫術精湛,又是免費醫療,吸引許多病人而影響本地中醫的業務,引起他們的反彈。乃 散播謠言,鼓動民眾迫害馬雅各醫生,不得以退到「打狗」(今之高雄),在旗後開設「打狗醫館」。1868年重新回到台南行醫。後來由於業務的擴張,購置目 前台南新樓醫院這塊地,新醫院建築於1899年啟用,成為「新樓」,以別於之前的醫院,稱為「舊樓」。

  本書從介紹馬雅各的生平及事蹟開始。馬雅各醫生畢業於蘇格���愛丁堡大學醫學院,並曾到柏林及巴黎進修,在英國伯明罕總醫院(General Hospital, Birmingham)接受完整訓練。為了從事醫療宣教,他放棄在英國優厚的前程,坐了幾個月的船,輾轉來到台灣,成為第一位來台灣宣教的蘇格蘭宣教師。 他在台灣前後共有79個月,訓練了不少本地醫生,建立不少平埔族和漢族的教會,也設立了數間醫院。本書也收集了雅各醫生的宣教報告、書信、文章及手稿。 此外也有專章介紹馬雅各在台灣工作時的工作伙伴。最後一部分探討馬雅各對台灣的貢獻及影響,並介紹紀念馬雅各之教會、醫院、馬雅各醫學紀念館、馬雅各銅 像,以及成立馬雅各醫生博物館之期望。

  這本書總共415頁,裡面有數百張照片。對瞭解台灣現代醫療發展之早期狀況,這本書可說是圖文並茂的著作。其中有許多珍貴的照片及記事,值得一提:1.台灣第一所醫學院:在述說台灣現代醫療發展史時,通常推舉台大醫學院之前身「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為台灣第一所醫學院。 但是馬雅各醫生在旗後開設的打狗醫院,於1886年由當時負責的梅醫生(Dr. Myers)擴建為萬大衛紀念醫院(David Manson Memorial Hospital),當時稱為慕德醫院,用以紀念熱帶醫學之父萬巴德之弟弟萬大衛,他曾在萬巴德之後,在打狗醫館工作。根據這本書第58頁所述,該醫院附 設醫學課程採一年四學期制,課程包括解剖學、生理學、基礎化學、一般外科等,經筆試及格再到香港或上海接受醫學委員會之考試,然後再回慕德醫院實習一年, 修習內科學、產科學、臨床內科學、檢驗及藥學。最後學員再到香港或上海由國際委員會作專業考試,通過者授予執業証書。當時慕德醫學院有6名台灣本地學生, 其中只有林晟一人英語能力佳,通過考試獲得文憑。可惜19013月梅醫生離開台灣後,因後繼無人而無法維持下去。依此看來慕德醫學院可算是台灣第一所醫 學院,而林晟是台灣第一位獲英國文憑的醫生。

  2.台灣第一架印刷機及台灣第一份報紙:台南神學院創辦人巴克禮博士為了推廣教育,以羅馬拼音的「白話字」教導當時多數不識漢字的百姓。而要推動此教 育工作,首要的是獲得印刷設備成立出版部門。1880年由當時已回英國之馬雅各醫生捐贈了包括印刷機、排字架及鉛字共11箱的印刷設備。巴克禮博士於 1881年回英國渡假時,特地到格拉斯哥(Glasgow)學習檢字及排版等技術。1884524日在「聚珍堂」書房開工啟用此套印刷設備,並於 1885715日發行「台灣府城教會報(今之台灣教會公報)」,成為台灣第一份報紙。

  3.台灣第一位藥師-黃嘉智於18655月隨馬雅各醫生從廈門到台灣當配藥生。後來他留在旗後協助打狗醫館的配藥及醫院之行政業務。1886年他到埤頭(今鳳山)開設西藥房當西醫。可算是台灣第一位西醫藥師。

  4.熱帶醫學之父-萬巴德:萬巴德醫生(Dr. Patrick Manson)畢業於蘇格蘭亞伯丁(Aberdin)大學醫學院。18666月因馬雅各醫生的推薦,受聘為中國海關駐任打狗社區的醫生。他的工作包括照 顧當時在打狗的16位歐洲商人、所有進出港口船員身體的健康照顧,及氣象報告。他也協助馬雅各醫生在旗後之打狗醫館的醫療工作。他於1871年轉往廈門, 1883年轉到香港。萬醫生在台灣期間開始接觸象皮病(elephantiasis)、痲瘋病(leprosy)、瘧疾(malaria)等病人。離台灣 後他繼續對瘧疾、血絲蟲病、肺吸蟲病等的研究。1887年他在香港設立香港醫學院。孫中山先生為該院第一屆學生。1899102日他創設倫敦熱帶醫學校(The London School of Tropical Medicine),即今倫敦大學之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之前身。並曾任熱帶醫學會會長。於1903年被封為爵士。

  5.馬雅各反對吸食鴉片:馬雅各醫生身為英國人,對英國出售鴉片給中國表示不滿。他目睹英國船隻運鴉片戕害台灣人民而感到痛心。馬雅各對鴉片的態度,影響後來1899年啟用之新樓醫院內設立「鴉片戒除室」。
  馬雅各醫生的二個兒子也都是醫生。長子馬約翰是婦產科醫生,也到中國從事醫療傳道工作,於1919年受聘為北京協和醫學院婦產科教授和主任,任職長達 21年。次子馬雅各二世繼承父親的工作,到台南新樓醫院工作。後來他轉往上海工作,並曾擔任中國紅十字會總幹事。1951年馬雅各二世因急性傳染病在杭州 過世,並埋葬於中國。父子二代把他們的一生奉獻給台灣及中國。

  馬雅各醫生在台灣的醫療傳道,花了不少精力於台灣平埔族的社區。本書作者潘稀祺是屬於平埔族之巴宰族(Pazeh)。作者用心收集豐富的馬雅各醫生相 關的資源,於馬雅各來台灣工作將近 部民眾的身體及心靈健康,同樣的情形也見之於另一對父子檔,來自蘇格蘭之蘭大衛及蘭大弼醫生身上,他們父子二代也把一生奉獻於照顧台灣中部民眾。這兩個蘇格蘭宣教師的服務精神,足可做為台灣醫界的楷模。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