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的謙和勇士 許牧世教授(1914-2002)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陳一萍撰 經師人師許教授--基督的謙和勇士一文,見於《使者雜誌》2004年5期; 撰者後來完成許教授的年表與家譜,而撰「基督的謙和勇士 許牧世教授」一文,附有許牧世年表許牧世家譜(200886日上

認識許牧世教授是在華神就讀期間,那時我們都以許教授稱他;來到美國,與他及譚醫師更多交往,在我們心目中,他真是我們屬靈長輩。如今完成他的家譜與年表,綜觀他一生,發現以「基督的謙和勇士」稱他,仍是最為恰當。
一. 他是勇士
1914。7。30 (農曆六月初八) ,許教授出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一敬虔愛主的家庭。父許春草,從事建築為業,並任閩南教會長老;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革命。母張舜華,亦虔誠愛主,此時已生三女,長女夭折  ,因以命名Moses[i];又因1913年底黃植庭牧師種植鴉片事件爆發, 閩南教會竟予以包庇,父悲痛萬分,迫切禱告,得神啟示,乃將長子奉獻與神,求神使用,使教會得復興,世人得牧養,故命名「牧世」[ii]
許春草長老一生「不與魔鬼結盟,不和罪惡擊掌」[iii],對牧世影響至為深遠。 以致牧世一生守正不阿,不依附強權,不畏懼壓力;能在大時代的洪流中堅守神所賜的異象與崗位。
牧世自幼喜愛閱讀,又受從事報業工作兩位舅舅[iv]的影響,小舅與牧世尤其親近[v],故牧世有志於寫作和新聞事業,為時甚早。
1937牧世自協和大學畢業曾擔任「福建日報」和廈門「抗日新聞」編輯;1939-1945在星馬除教書外亦任職報社, 在日軍手下多次經歷危難,仍不改其志。
1946抗戰勝利後返鄉一個月,在錯綜複雜,瞬息萬變的政治情勢下,牧世選擇了出國。1947  年初,他自香港啟程赴美深造之前,已在香港「大公日報社」工作半年,期盼此去能專習新聞,以便返回「大公日報社」擔任記者,繼續效力。
1950,牧世自密蘇里大學新聞系畢業,中國大陸易幟半年,正是有家未歸,記者夢碎,前途茫然時,神把牧世領進紐約「中國基督徒團契」;不久,金陵神學院託事部將原在南京進行之「基督教歷代名著集成」編譯工作,移至美國新澤西州哲吾大(Drew University, NJ) 進行。神的手在其中牽引雙方,讓主其事的章文新博士(Dr。 F。P。Jones) 輾轉找到牧世,邀他與他及謝扶雅,湯清等,共同參與編譯工作。 十年之久(1951-1961),他們完成了「基督教歷代名著集成」32部譯作, 藉此,神在牧世心中埋下了教會文字事工的種子,預備了往後十年(1961-1971)的遠東工作時期。
1961夏,牧世辭別了新婚不到兩年的妻子與在襁褓中的女兒,應美國基督教協進會(NCC)所屬「世界基督教文字事工促進會」波文克博士(Dr。 Henry Bovenkerk)邀請,前往香港輔僑出版社擔任總編輯,盼望能為海外中國基督徒提供屬靈糧食,並為中國教會培植寫作人才;奈何當時輔僑出版社政策決定仍掌握在西教士手中,無意走向本色化路徑,1963牧世請辭返美。
牧世在香港一年四個月,全家生活都作了調整。白天,天鈞在紐約著名的癌症醫院(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上班,女兒多雯(Alicia)交給褓母照顧,晚上自己照顧。牧世住在香港青年會,白天出去工作,晚飯常是隨便解決,有時在整條街上走來走去,硬是找不到適合自己的食物;唯一的消遣就是就是給妻子買禮物[vi]。晚上回到婚照相伴的住處,必要寫封長信給妻子才上床入睡[vii]。 翌年,天鈞向醫院告假,留職停薪,帶著還是baby的女兒來港與牧世同住, 醫院卻每週打來電話催著回去。天鈞回到美國,又是日夜忙碌,唯有懇求天父保守她寶貝的小女兒和遙遠的愛人,她知道這是她當付的代價[viii]
其實,若不是天鈞大力支持,牧世這第一趟遠東之行幾乎是不可能成行。原來, 1958牧世發現有心臟病,正與他交往的譚天鈞醫師非但沒有退縮,反倒更加愛他;至此,行前體檢, NCC為牧世的心臟病幾乎取消對他的支持。天鈞對波文克博士說﹕「我丈夫一心想回遠東,他認為中國教會的文字工作不能長久由西教士擔負。他若決心要去,誰都無法取消他的計劃。我是他的妻子,難道我不能資助他成行?」[ix] 
二.  極其謙和
1964-1967連續三年,牧世第二度遠東之行,再應NCC波文克博士邀請,赴台實地調查教會的需要,決定聯合四大宗派-長老會,聖公會,信義會與衛理公會,創辦「基督教論壇報」,作為「世界基督教文字事工促進會」贈給台灣教會百週年紀念禮物。
1965。10「基督教論壇報」(週報) 在臺北創刊。1966-67牧世同時在東海大學,臺南神學院兼課,教基督教文學,並舉辦寫作訓練班,為教會儲備編,寫,譯人才。 一週之中,他常是兩天在臺北,兩天在臺中,三天在臺南;每週社論常在火車上完成。    
 1966夏,多雯自幼稚園畢業,天鈞向醫院請長假,攜她來台,與牧世同住半年,並在台大醫學院和榮總教課。剛到台灣時,多雯還戴著紐約幼稚園白色的小圓帽,竟在臺北和臺南又趕上了兩場畢業典禮! 等到了台南神學院,多雯與大姊姊們打成一片,常流連忘返,直到父親以雙手摀口吹出哨聲才出現;還特別喜歡坐三輪車;此台灣之行確實留下美好回憶[x]
牧世為人極其謙和,總是體貼人,為人著想。雖受美國機構差派,卻領台灣薪水[xi];遇有報社擺不平的事常是自己掏腰包解決[xii];平日坐三輪車自動加價,過節給車夫送雞肉[xiii];不但如此, 提攜後進, 不遺餘力[xiv],也從不吝於給予掌聲[xv],以致成就了對華人教會永久的貢獻[xvi]。迄今,許多受他栽培的文字工作者仍屹立在崗位上, 「基督教論壇報」也在經濟上完全獨立,並增加為半週刊,繼續對社會發出基督徒的聲音。
事實上,「基督教論壇報」開辦之初,因著NCC 與WCC(世界基督教協進會)的關係, 曾被政府列為左派[xvii], 有些教會更視牧世為新派; 然而,牧世從不反駁,始終堅持福音與合一,他說﹕「 假如我到這個地方來增加一個裂痕,那一定不是聖靈的工作;聖靈的工作是合一,是彌補教會裂痕的。」[xviii]   牧世的「勇敢與謙和」就在此顯明了。
顯明牧世兼俱此二特質的另一件事,就是他十二年之久從事「現代中文聖經」翻譯工作。這項工作1971秋開始,1975完成新約, 1979完成舊約,1983修訂完成;  這是1919中文「和合本聖經」發行以來, 第一個由聖經公會主持和資助的譯本,完全由華人學者所譯,用的是中文現代用語,以廣大讀者 (包括慕道友) 為對象,秉持的是「意義相符,效果相等」譯經原則。
重譯聖經吃力不討好,古今中外皆然;牧世所以甘冒大不諱,誠如他所言[xix]﹕「我們應該感謝神在歷代以來以適合各時代閱讀的不同譯本供應信徒和慕道者,使真理不因語文變遷而受蒙蔽或曲解。」的確, 從1919-1979六十年來,不只中文多所變遷,就是新的聖經抄本也多所發現,重譯聖經是有必要的。
1971當牧世決定接受這項聖工時,特自紐約鬧區移居郊外(赫遜河畔),在車庫頂上加蓋書房,命名為「風滿樓」,表明他渴望聖靈充滿,能有神來之筆的譯作,貢獻國人; 並對「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意境另有感受,他說﹕「人生免不了風風雨雨,得蒙聖靈保守慰助的人生,又何懼風吹雨打呢?」[xx]    原來,牧世一生得力的秘訣在此。
三、  一生與基督同行 
若對牧世一生有所評論,則彌迦書 6:8「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最是恰當。曾與牧世親密同工近十年的駱維仁說得好﹕「我從他學到『隱姓埋名的基督』」[xxi]
若用作品闡釋作者,則臨終之作最具代表性。正如荷蘭著名的畫家阮布蘭(Rembrandt, 1606-1669)生前最後完成的巨幅畫「浪子回家」,與留在畫架上未完的「西面與聖嬰」一樣,一生從事編,寫,譯,教,傳[xxii]的牧世也留下兩篇講章,值得後世流傳﹕ 最後主日證道「慈愛的父」; 及最後早餐未完之作「我們的婚姻」[xxiii]
前者,表明牧世一生信靠慈愛的天父,一生呼喚浪子歸家; 一生傳譯「天父的家書」,這「天父的家書」[xxiv]就是聖經, 就是牧世一生至死所傳講的[xxv],也就是「見證基督的經」[xxvi];為此,牧世自己也成了基督的活見證。
後者,表明牧世一生最大的褔,除基督的救恩之外,就是他與譚天鈞醫師的婚姻。總計牧世在世遺言留得最多的二時段﹕ 1992。 7入院動手術前,與2001。10後,臨終前數月,共得八封[xxvii],除一封未註對象外,五封給妻子,一封給手足,一封給主內弟兄姐妹,每一封都流露了對妻子深深的感激之情,也在不捨中將妻子交託給神;最後他在送給妻子的大字本「現代中文聖經」上題字﹕「神藉這本聖經把我們結合在一起,…但願這本書作為妳一生的導路慈光,在妳感覺孤單無助時,書中的話將安慰妳,叫妳知道,主就是妳最可靠的同伴。」
牧世一封未註對象的留言﹕「沒有人可以不死,也沒有人能決定自己的死期,這是人不能逃避的爭戰。」(「現代中文聖經」傳道書8﹕8) 雖然如此,一生與基督同行的牧世,仍是從從容容地朝見了天父;因為 「逐日支搭帳棚,步步行近天家。」是他自幼就已熟唱的閩南詩句。 為此,他已預備了一生。  

[i] 許碧瑞,「懷念牧世弟」

[ii] 許揚三,「悼念我的大哥許牧世」

[iii] 許牧世,「憶念父親」,「人世與天國之間」

[iv] 牧世母張舜華女��下有弟妹六人,其中三人   死於鼠疫;存���三位弟弟:大弟張學習 (1886-1943),承辦「倍文印書館」兼「思明日報」社長;二弟張明哲(1899-1911) ,亦死於鼠疫;么弟張聖才(1903.5.14-2002.5.23), 乃甥兒女們所敬愛的小舅,牧���與他最接近; 張聖才受姐夫許春草影響最大,著有「許春草傳」, 人也為他寫傳,稱��「奇才」.他一生極富傳奇性.(詳見蔡燕生,「愛國奇人張聖才」,北京,當代出版社,2003) 參本文「家譜」附註2

[v] 許碧端語(2004.3.20來信)

[vi] 譚天鈞,我們的婚姻-情牽四十二年;曉風,「玩真的」的人

[vii] 譚醫師說:「可惜這些信都沒有保留下來.」

[viii] 譚天鈞,「我們的婚姻-情牽四十二年」.

[ix] 同上

[x] 譚醫師口述

[xi] 同上

[xii] 黎世芳,「標兵許牧世」

[xiii] 梁敏夫,「我所認識的許牧世先生」

[xiv] 同上

[xv] 曉風,「玩真的」的人

[xvi] 駱維仁,「經與譯經」序

[xvii] 1995.3.27與林意玲社長同往拜訪時, 許教授追述.

[xviii] 劉富理,「我追念我的老師許牧世教授」

[xix] 許牧世,「經與譯經」後記

[xx] 許牧世,「風滿樓證道文集」前言

[xxi] 同註16

[xxii] 許教授提倡信望愛的基督教文學,又提倡講章文學,「風滿樓證道文集」堪作傳道者講章的楷模,他自己就是傳道人.

[xxiii] 牧世一開始便寫道:「夫妻關係是神給人類的重大恩典之一.」文章未寫完,牧世便入了院,四個月後由譚醫師完成,即「我們的婚姻-情牽42年」.

[xxiv] 牧世兩篇同題文章--「天父的家書」,分見「風滿樓證道文集」,與「人世與天國之間」,相距大約25年,文字多出兩倍有餘, 確是「文如其人」.

[xxv] 牧世原定2002.2.10主日證道:「天父的家書」; 未成, 2.11下午他便安息主懷.

[xxvi]  見「經與譯經」

[xxvii] 詳見紀念集「基督的謙和勇士」第188-193, 207,218-220頁.


   

許牧世年表

1907

父許春草追隨孫中山先生,入同盟會.

1912  1.1

中華民國成立(其前1911.11.13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於南京;其後1912.4.1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於北京)

1913 

袁世凱暗殺宋教仁,國民黨二次革命失敗,袁就任正式大總統. 年終,閩南教會爆發黃植庭牧師種植鴉片事件.

1914  7.30
(農曆6. 8)

(0歲)出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父許春草從事建築為業,並任閩南教會長老,母張舜華亦虔誠愛主此時已生三女,長女夭折. 身為長子,牧世出生,帶給父母極大快樂. 同年, 「中華革命黨」成立, 父受孫中山先生委任為「中華革命黨」閩南黨務主任,組織武裝部隊,對抗北洋軍. 

1921 

 

(7歲)父至廣州謁見孫中山先生. 同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

牧世在鼓浪嶼上小學,此後六年,博覽中國群籍. 家中每晚七時舉行禮拜,讀經禱告,認罪悔改,奠定屬靈基礎,熟唱閩南語詩句:「逐日支搭帳棚,步步行近天家」. 父且每晚必至家附近筆架山作長時間禱告,凡事求問神的帶領,遇事則徹夜禱告.

1922 

(8歲) 7.10陳炯明叛變,父從孫先生受親筆委任狀:「任命許春草為福建討賊軍總指揮,此令,孫文」.

1923 

(9歲)父聯絡民間團體組成廈門抗日市民大會,迫使日軍艦退回;並組織廈門建築總工會,創立夜校於九個分會會所.

1927 

(13歲)牧世就讀於漳州「尋源中學」.此後兩年,每於寒暑假返鄉期間偕同父親到筆架山禱告.

1928  12.22 
週六

(14歲)父與小舅張聖才先生,和閩南教會許序鐘牧師三人,前往廈門附近40公里海滄鎮趕鬼,事後寫成「海滄逐鬼記」此一擾亂社會近五年,轟動國際的邪靈事件終告結束.

1929

(15歲)父創立「中國婢女救拔團」(婢女收容院)

1930

(16歲)牧世為父投標廈門海堤工程中選,從父學習信心功課.

1933

(19歲)牧世入福州協和大學就讀,期間曾代表福建省網球隊參加全國運動會比賽.是年,閩南連續大旱,疫病流行;11月中國共產黨「人民革命政府」成立於福州,是為「閩變」.

1934

(20歲)閩變平.  鼠疫流行,父組七人小組,晝夜搶救.

1937

(23歲)抗日戰爭起,牧世自協和大學畢業. 先後擔任「福建日報」,廈門「抗日新聞」編輯,並任英華中學教師,分擔家庭責任.

1939-1945 

(25-31歲)日軍佔領廈門,牧世被迫出走, 到馬來西亞檳榔嶼鍾靈中學任教,並任職新加坡報社;供養雙親,撫育弟妹,亦從事抗日活動,多次歷經危險.

1941-1946 

 

(27-32歲) 1941南京金陵神學院託事部,擬編譯「基督教歷代名著集成」贈予中國教會;翌年聘徐寶謙主持.1943徐君去世, 1944改由金陵大學英文系主任章文新(Dr. Francis P. Jones) 主持, 章返美重新計劃,共分三部53卷(古代及中古世紀,20卷;改教時期至十九世紀,25卷;二十世紀,8卷);1946章博士重返南京主持編務.

1945

(31歲)抗戰勝利,國共內戰起;牧世留新加坡一年,任職報社.

1946

(32歲)返鄉團聚一個月,抵香港,任職「大公日報」.

1947年初

(33歲)啟程赴美,入學賓州Dickinson College,成為該校第一位中國留學生.

1948

(34歲)轉學Missouri University新聞學系

1949

(35歲) 10.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

(36歲) 夏畢業於Missouri University新聞學系;聖誕節前夕(12.23)加入紐約「中國基督徒團契」

1951 

(37歲) 金陵神學院託事部決定,將原在南京進行之「基督教歷代名著集成」編譯工作,移至美國進行;編譯所設於新澤西州哲吾大學(Drew University, Madison,NJ) .

1951 

(37歲)牧世受章文新之邀,參與「基督教歷代名著集成」編譯工作.

1952

(38歲)譚天鈞姐妹來到「中國基督徒團契」.

1958

(39歲)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選課,並與譚天鈞姐妹交往.同好網球運動,發現心臟擴大,異於常人.

1959  10.10

(45歲)與紐約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兒童癌症專家  譚天鈞醫師結婚

1960

(46歲)父去世於家鄉

1961

(47歲)母去世於家鄉. 3.3獨生女許多雯(Alicia)出生.

牧世與章文新,謝扶雅,湯清等,共同完成32卷「基督教歷代名著集成」編譯,由香港「輔僑出版社」出版. 夏, 受美國基督教協進會 (NCC)屬下「世界基督教文字事工促進會」波文克博士(Dr. Henry Bovenkerk)差派,隻身前往香港,任「輔僑出版社」編輯.

1962

(48歲)妻短期告假攜女來港探望.

1963

(49歲)向輔僑請辭,允諾出版社由國人主持,必再返回效力.

1964 

(50歲)美國基督教協進會欲贈台灣教會禮物,以紀念基督教傳入百週年,派牧世返台實地考察.

1965

(51歲)「基督教論壇報」(週刊) 在臺北創刊,每期撰寫社論.

1966 

(52歲)在東海大學,臺南神學院兼課,舉辦台灣教會第一屆寫作訓練班; 夏,妻攜女來台,同住半年,留下美好回憶.

1967

 

(53歲)心臟病加劇,在南神授課昏倒.卻因台灣教會文字工作美好前景,頗思久留. 唯以輔僑改組, 允諾在先,乃辭台赴港. 是年,社論集結成書:「筆耕者語」,由論壇報出版.

1967秋 

(53歲)赴港任「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總編輯 (社長黃永熙),四年任內出版「基文青年叢書」,「信徒傳記」等系列;並多次舉辦寫作講習班(遠至星馬), 為中國教會培養寫作人才.

1968 

(54歲) 10.24 返紐約開心臟手術,裝心臟起搏器; 聖誕節期間,偕妻女遊聖地耶路撒冷十日.

1969-1971 

(55-57歲)完成著作「聖地春秋」「基督教文學叢論�����人生帳棚」;譯作「人生的把握」「私禱日新」「香草山上」,皆由文藝出版社出版.

1971 

(57歲)女兒來信,觸動為父的心,決定返美.半個月後,接受美國聖經公會邀請,擔任「現代中文聖經」翻譯工作;為此自紐約鬧區移居郊外(赫遜河畔)「風滿樓」.秋,組成編委會:牧世與駱維仁,開始工作.

1975

(61歲) 四年來「現代中文聖經」編輯委員會增三人:周聯華,王成章,焦明;「新約全書」,由聖經公會出版.

1979

(65歲)「舊約全書」,由聖經公會出版

1980

(66歲)卅三年後,首度返鄉省親,譚醫師與多雯隨行.

1983

(69歲) 完成「現代中文聖經」修訂,與「經與譯經」(獻給父親),後者由文藝出版社出版.

1984

(70歲)「現代中文聖經」修訂版,由聖經公會出版. 小舅張聖才為父所撰「許春草傳」出版.

1986

(72歲)九月,返國旅遊

1988

(74歲) 「風滿樓證道文集」(獻給舅父),由文藝出版社出版.四月,陪葛理翰佈道團訪問中國, 譚醫師以隨團醫師身分同行;總計這一年,住院四次,手術三次, 住加護病房五天.

1989.9

(75歲)譚醫師出席耶路撒冷國際醫學會議,二人重遊聖地

1990

(76歲) 「聖地春秋」上下集(獻給妻子),由文藝出版社出版.

1991

(77歲)六月,與譚醫師遊莫斯科

1992

(78歲)四年來大小手術12次, 7.20膀胱手術,7.15留書手足,提醒幼時所唱閩南詩歌:"或活或死我全無驚, 天父願你旨意完成",亦留書妻子:「此時歸去,無憾於人間,雖無可誇成就,未將主人所賜埋入地下;主不輕看兩小錢奉獻,祂將擁我入永恆與祂同住."並為唯一骨肉多雯及其後裔祝福.

1993

(79歲) 「殉道文學及其他」(獻給所有為主忍受苦難的弟兄姊妹們), 由道聲出版社出版.

1994

(80歲)年底在「主愛中華」主辦的「領袖訓練」會中作講員.

1996

(82歲)譚醫師自紐約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服務屆滿44年榮休; 角聲佈道團製作專輯「祈禱的醫生」(「生輝集」第1輯). 年底,自紐約赫遜河畔住滿25年的「風滿樓」遷居波士頓與女兒一家相近.

1997

(83歲)加入波士頓紐英倫中華基督教會,每月一次主日證道並每週五主領查經聚會.

1998

(84歲) 6.4受按立為紐英倫中華基督教會長老

1999

(85歲) 年底與譚醫師參加「生命季刊」主辦跨世紀大會

2000

(86歲) 11月參加「中國基督徒團契」五十週年感恩聚會

2001

(87歲) 「天國與人世之間」,由橄欖基金會出版.身體虛弱,多次留言:

10.10結婚42週年慶(「我若先去-給愛妻天鈞」); 10.25(「神恩待我,一生沒有離開過傳福音崗位. 」); 11.15(傳道書8:8); 11.29 (感謝妻子), 11.30(為妻禱告); 聖誕節禮物大字本「現代中文聖經」扉頁贈言成了遺囑. 角聲佈道團為牧世製作專輯「以筆耕耘,永不言倦」(「忠僕系列」第1輯).

2002

 

(88歲) 1.27最後主日證道:「慈愛的父-浪子的故事」; 2.2早餐寫下未完之作:「我們的婚姻」;下午因跌倒腦出血進醫院.在病床上留言:「生不足喜,可喜的是有主同在;死不足懼,可懼的是不認識主而死」; 原定2.10主日證道:「天父的家書」;因住院未成. 2.11下午3:20安息主懷. 2.16(週六)在波士頓紐英倫中華基督教會舉行追思禮拜

 

本年表參:

1.許牧世「懷念我的父親許春草先生」;

2.許序鐘「海滄逐鬼經過始末」  (以上二文俱見「生命季刊」13);

3.何其微「他用膝蓋親近主」   (「生命季刊」27);

4.殷穎,「基督的謙和勇士-許牧世教授,1914-  2002」諸文;

5.「基督教歷代名著集成」編譯序言;

6.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上下冊.

7.電話採訪譚天鈞醫師及許教授四妹許碧端女士(Mrs. Patricia Ku),

8. 蒙碧端女士寄來他們小舅的傳記:蔡燕生,   「愛國奇人張聖才」(北京,當代出版社,2003) ,獲益匪淺.謹此致謝! 可惜,未久筆者將書寄還, 碧端女士已去世.

9. 盼日後能得見張聖才,「許春草傳」,當更能補正今日所寫.


 

許牧世家譜

 

 

  

附註


[1]  愛神愛人,愛國愛鄉;「不與罪惡結盟,不和魔鬼擊掌」是其人生寫照.

[2]  下有弟妹六人,其中三人死於鼠疫;存留三位弟弟:大弟張學習 (1886-1943),承辦「倍文印書館」兼「思明日報」社長;二弟張明哲(1899-1911) ,亦死於鼠疫;么弟張聖才(1903.5.14-2002.5.23), 乃甥兒女們所敬愛的小舅,牧世與他最接近;他受姐夫影響最大,曾為姐夫寫傳-「許春草傳」, 人也為他寫傳,稱他「奇才」.他一生極富傳奇性.(詳見蔡燕生,「愛國奇人張聖才」,北京,當代出版社,2003)

[3]  抗戰期間,二姊碧霞為牧世將Dickinson College, Carlisle, PA發給他的入學許可埋入地裏,藏了八年. 抗戰勝利後,牧世憑此證件,於1947年入學該校,成為該校史上第一位中國留學生. 此一傳奇在當時傳為佳話. 碧霞後居香港,及至高齡去世.

[4]  三姊碧瑞,育有七個兒女;現居漳州,97高齡,十分硬朗,非常熱心傳道,深以牧世為榮.

[5]  二弟其田,育有二子三女,旅菲多年, 1984因心臟病突發去世.

[6]  三弟揚三,育��二子一女.現居國內.

[7]  四妹碧端(Patricia), 嫁于顧念曾,與牧世同年來美,居新澤西州多年,曾參與翻譯工作,譯有「約翰衛斯理日記」「獄中書簡」「我與你」(I and Thou)等,居喬治亞州多年後,於2004年秋去世;長女顧傳美(Katharine Ku)深得牧世疼愛,視同己出,直至獨生女許多雯(Alicia Hsu)出生. 在牧世安息禮拜中,傳美懷念伯父;多雯代表家屬致謝.

[8]  四弟四復, 現居國內.育有二女一子,包括多青(在牧世紀念集中撰文)與多鳴(在牧世安息禮拜中負責讀經).

[9]  五弟五權,育有二女一子.四年前,因肺炎病逝家鄉.

[10] 五妹碧珍,嫁于聖經學者呂振中之子呂榮安,1983來美,現居德州;育有二子一女,包括呂子峰(在牧世安息禮拜中負責司會).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