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點滴——訪鄭連德牧師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採訪•整理/ 曾韋禎

《如鷹展翅—台北東門基督長老教會六十週年回顧》2007年 6月 P. 124


從互談會到東門

東門教會和我的家庭已經有30年的緣份,19673月,弟弟連明就任第二任牧師後不久,7 月底,我們離開城中教會牧會工作,搬到忠孝東路二段台北酒廠附近,我就開始參與一些新的事工,就是在56年中創辦互談會、馬偕協談室、自殺防治中心、生命線,以及家庭協談中心。從那一年開始,四個孩子都到東門教會參加主日學或做禮拜,因為牧師是他們的「五叔仔」,加上和仰恩、仰生、愛玲三位兄妹都是差不多同年齡,就滿喜歡去參加教會的好多活動,得到主日學諸位老師的栽培,以東門教會為「信仰的母體」,靈性上成長不少。

其實,葉金木牧師以前在我們故鄉大甲做過牧會工作,也給我施行幼兒洗禮,晚年雖然是東門的名譽牧師,和我們有特別的親切感情。

東門教會現在的會址,在光復前是日本基督教聖潔會的禮拜堂,當初他們的信徒雖不多,只有40幾位,但是這個教派因為強調主的再臨,也對戰爭有所批評,在日本內地所有聖潔教會牧師都被關幾個月,台北的牧師古清水萬太郎先生也連累被捉起來審問調查好幾個禮拜。我一直欽佩他們這種勇敢的態度,因為在當時的日本軍國主義專制下,誰都不敢反對政府的政策。我們應該學習這種「做先知」的教會角色。

弟弟連明牧師在1967年年底腎臟病發作後,得到長執和全體信徒的愛心照顧,10年之間養病、牧會,我也每個月負擔一次講道,和東門教會的信徒愈來愈親密。19771220日,不幸弟弟連明蒙召安息,教會邀請我開始幫當時專任的林瑞隆傳道師一起牧會。他很辛苦傳道教導,隔年(1978年)6月,擴建工程開始後,又增加監工的工作,工程進行中住的環境零亂,他的生活相當艱苦。經過12 個月的協助以後,在1979225日,我就正式擔任東門教會第三任牧師的事奉,一直到1991630日傳道滿40年退休,總共有十三年半在東門牧會。

以往的禮拜堂是朝向臨沂街,我剛來時是我弟弟才剛過世,在那之前牧師長期生病,就是長執不斷打拚,不過因為大門朝向小巷子,一直無法突破。我來時,面向仁愛路這邊剛好可以興建了,當時擴建就是最重要的事,然後空間如何善用也是一大重點,有了牧師館,也舉辦了社區母姊會,關懷學生中心,連少年觀護所也去幫忙。

我當時會來還有個小故事,教會在我弟身體不好時,已經找我來幫忙,我要教會同時也要去尋覓繼任牧師,可是教會說要等我,我當時在互談會已經十一年了,我做得相當快樂,可是教會一直不想找牧師,我就知道我可能會接東門了。教會派了四個長老來找我,我兒子戲稱那是四人幫,就是顏春安、蔡英士、廖恩賜與王舜琪。顏春安說你既然來教會幫忙這麼久,是否可以接任牧師。我拒絕,希望教會去找別的牧師,我可以繼續協助。顏春安在我堅持下,也打算放棄,不過廖長老比較韌了點,他問我還有什麼原因讓我無法同意。我說一個月後,我要去馬尼拉參加亞洲互談會大會,之前的會長是韓國籍、印度籍,這次應該輪到我任會長了,我若選為會長,就得四處指導、探視各國的互談會。廖長老又問說:如果你沒任會長呢?我當時沒考慮過我沒任會長的情況,廖長老就說:如果牧師沒任會長,就讓我們監選為牧師。我們家就開了家庭會議,兩個小孩贊成我去東門,理由是我在互談會都說教會應如何,你若任了東門教會牧師,東門就會就是你的異象;兩個小孩反對我去東門,理由是我在互談會作的相當快樂;我就問我太太,我太太說我的決定就是他的決定,那就簡單了,我不去。10月底我就去馬尼拉開會,才發現我若任會長,中華民國護照不能去很多國家,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都不能去,我只能去日本、韓國、香港、菲律賓、新加坡,所以我就不能任會長了,提名委員會就指名我來提名,我就提名日本人任會長,我就任副會長。我回來後,廖長老看到我立刻拉我去問,我說我任副會長,廖長老就說牧師得被小會監選,我就應允了,這是上帝的意思。廖長老非常快樂,禮拜結束就立刻開小會,小會立刻決定聘牧,當時是1979年。

我那時是同意在教會任職五年,任滿前三個月我就說要辭職了,因為臺灣的教會沒聽過哥哥去接弟弟過世後的教會,我算是首例,所以,我想說做了五年就差不多了,但是教會執意不讓我走。於是我又開了家庭會議,這次多了一個媳婦,共七人。結果四個兒子一個媳婦全部同意我續任,說教會持續在進步,爸爸不方便現在走;我問我太太,他也說教會持續在進步,你敢走嗎?所以又同意五年,共十年。我也認為十年應該是個期限了,屆時我年紀也大了。

十年期限到了,我去函給每位小會長老,非常慎重。這時小會就開始進行討論,並且要小會在這週內不能來找我,因為我最怕個人的人情壓力。結果週四有三個長老來,他們說是順路經過,不是來找我,我只好請他們進來坐。我辭意堅決,他們也知道,周六安兒問我確定要離職了,我說是,安兒就很高興說我可以來美國了。不過我突然想到,我不如在答應二年半,屆時神學院學生剛畢業,必較好找牧師,我也剛好傳道四十年,這也不錯。有了這個想法後,心裡面就非常平安踏實了。隔天禮拜,王舜琪看到我跟我說牧師你要留下來啦!我就微笑不答,王舜琪就開心地進入禮拜。當日司會是王榮樞,他在祈禱時突然這樣說:天父上帝,我們的牧師要離開東門教會了,我們大家都很捨不得,這樣對嗎!這讓我很錯愕,這只是小會在說而已,大家都不知道,結果禮拜時許多人目框都紅了。我在報告時說,小會這幾周都在討論牧師任期,我年紀也大了,不過如果是上帝的意思,我希望能在多留幾年。之後的小會,我說可以留二年半嗎?因為屆時我傳道四十年,又是六月底,我就想離開了,離開後我想寫書。小會全數同意。這些年來,剛好新禮拜堂完成,我就很努力在帶團契、作信徒教育,我也覺得是一個階段了。

我覺得很高興的是,事先都說好了,教會卻無聘牧經驗,要我在任內幫忙聘牧。我就介紹洪振輝牧師,讓長老自己去跟洪振輝牧師接觸。最後幾週,洪振輝牧師都來教會,跟我辦理各項移交的事宜。正式聘牧後,洪振輝牧師也是每週來找我,我一個一個家庭跟他介紹。離開後,我跟長執說我要去美國了,回來禮拜時就當我是客人。我希望我離開是真的離開,臺灣很多教會的一個難題就是,前任牧師離任都離得不夠清楚,讓新任牧師很困擾。

想念同工

東門所有的信徒和慕道友,都很熱心參加禮拜、週間聚會、團契活動,也在日常生活上做見證,不過,我特別想念身旁同工過的幾位過世長老、執事們,他們一起加強教會組織,策劃宣教方針,牧養全體信徒,和關心社會的需要。

 

王素葵執事

19787 7 日別世,享年64

她是一位很屬靈的姐妹,婦女會有她的時候就必有活氣,我們期待她在擴建後能好好帶動大家,但在擴建工程剛開始就離開了我們。她的信仰繼承在三位女兒——美琴、真華、桂芳和女婿們,甚至她的別世也鼓勵她的先生陳全生後來被選為執事盡使命。

 

顏春安長老

(19802 21日別世,享年78)

他做擴建委員會主席,天天到教會來,全精神關懷工程的進行,到完工前忽然病倒別世。但是,他的精神還活在講壇上面的彩色十字架,這個以「復活」為主題的傑作似乎是我們東門的象徵,這是顏長老伉儷所奉獻,我們當時趕在他的教會葬禮安置好的。

 

陳全生執事

(19854 2 日別世,享年78)

他常笑說:「主耶穌說你們是光,也是鹽,我已經在作光(東亞電器公司董事長),以後也想開鹽廠」。他的晚年,鬥病的日子本身就是見證,勇敢、冷靜面對死亡的精神鼓勵了我們,告別禮拜的感動讓我們一直懷念他。

 

林朝棨長老

(19857 4 日別世,享年76)

台灣學術界的名人,地質學的專家,他以創造論和地質的生成作比較的論說,來證明聖經裡創世記的內容正確且偉大。晚年的他,走路不方便,他幽默地說:「我走遍中國大陸和台灣各地山坡,太累了,上帝要我休息休息」。他真是我們教會的寶貝元老。

 

王天記長老

(19861 18日別世,享年87)

年輕時的他是一位優秀的會計人才,日語講得很好,性情溫厚、敦實,來做禮拜時必定穿得很整齊,還帶帽子,是教會裡少數的紳士。他致意參加禮拜,除非生病不會缺席,這種信心做我們無言的模範。

 

周長雄長老

(19861 25日別世,享年67)

王天記長老埋葬的下午回來時,就聽到他在台大醫院臨終的消息,經過幾年的病苦後,他也離開了我們。他做小會書記多年,寫的字漂亮清楚,先寫原稿後抄在正簿,就會拿來放在檔案裡。我很想念他的作事精明伶俐。

 

洪維懷長老

(199012 11日別世,享年73)

擴建工程後,教會開始好多新事工計畫配合宣教使命,他就擔任這些新事工特別會計,從每年的預算到監查結算,他默默地做好,不用全體長執會擔心。他一直連任10年之久,到生病才交給別人。

 

林碧霞長老

(19922 3 日別世,享年82)

出身霧峰的世家,但從有基督的信仰後非常關心教會的事工,特別有什麼經費需要的,必有她的奉獻。她不但常出席教會禮拜,甚至也是日語聚會出席率很高的一位,在她晚年還能看到她來教會,大家都好高興。

 

鄭有田長老

(1993420日別世,享年63)

法曹界最高法院的推事,性情溫和,做事認真負責,他不但是一位法律方面的要人,信仰生活更是我們的最高模範。主日禮拜和週間所有的聚會,必定和夫人一起早到出席,無論在傳道和教育的會議或是事工,他會做得很圓滿。值得我們懷念他,很可惜離開我們太早了。

 

黃鵠長老

(1994518日別世,享年93)

她是我們教會的「老東門」,擔位執事、長老一直到名譽長老,在教會裡已經有40多年。婦女會的聚會必定有她,90歲時,從事探訪事工更是「老神在在」,每主日做禮拜前,她常一個人沿路去訪問幾位信徒,特別是安慰那些生病的姐妹們。我們的「阿鵠長老」,正在天裡繼續為黃傳告長老家族和我們祈禱。

 

鄧凱雄長老

(19959 1 日別世,享年71)

年輕時代已經做過台南市政府建設局長,是一位建築界的青年才俊,他雖沒正式學習過北京語,但會寫一流的文章,也翻譯過幾本書。在教會裡,他是模範長老,常率先志願一些工作,後來和廖恩賜長老搭配帶動松年團契的活動,使這些銀色信徒都快樂活潑起來。

 

特別事工

1980年擴建工程完工後,有一些人很高興說,「好,我們有一個堂皇的禮拜堂可以很舒服來做禮拜,安心多了。」但是,我們的長執們就不能那麼輕爽,因為建堂的目的必定有異象,盼望充分活用硬體做多種用途,來造就信徒的靈命,另一方面也應該更關懷我們社區的需要。

1981年會員大會,大家同意募捐50萬元來開始三項特別事工,後來年年增加工作項目,奉獻也增加。上帝也恩上加恩賜福我們。

 

開放圖書館

奉獻典禮後,頭一個行動就是整理圖書室,對外開放為社區圖書館,可以容納27個座位,也可以幫助大家有一個安靜的地方看書。

有一陣子,我們的青年團契做過輔導工作,輪流派人協助一些少年同學的功課,是相當有意義的事情,並鼓勵社區鄰舍來利用,由青年團契負責,晚上都有人在那邊讀書兼指導,後來在管理上有困難,要有人來輪值,晚上我也不方便下來,就漸漸沒有這種制度了。圖書館後來改建,書籍移到新竹聖經學院,裡面有很多很棒的書籍。那書架是鄭連明牧師所設計的。當年的編目是由桂芳來主理的(編按:後來,有段時間由桂芳長老的女兒林士文接手編目工作,因其母女均為圖書館管理系),圖書館空間比較大,如果開長執會,三樓會議室空間不夠,就得在圖書館召開。三樓會議室後來也借給原住民聚會開會用。後來,洪振輝牧師時代,二宮牧師過來接手原住民聚會,才開始有禮拜。

 

*關懷原住民

以往教會會主動關懷原住民的,多半是跟原住民有點淵源。鄭連明牧師在神學院畢業時,曾志願去東部的光復,當時這些牧師都是說日語的,所以我們自然去幫忙。我也曾經去新店當牧師,當時新店的牧師就是烏來教會議長,所以我要深入山區,因此,我們會較為關懷原住民。在互談會之前,我就開始關懷原住民了,當時臺北原住民的聖誕節聯合禮拜就在我們教會舉辦,非常熱鬧。那時候來臺北的原住民多住在郊區,最多是在南港,後來在撫順街成立了一個山地服務中心,提供原住民短期住宿,是長老教會舉辦的。之後原住民陸續搬來,來臺北討生活,最多的是阿美族,現在的原住民就很多了。我們東門的原住民聚會,因為有各族聚集,就使用北京話聚會,目標較不明確,這樣比較難有成長,十多年來規模都是如此。臨沂街那邊有個山地學生中心,那邊就在關懷來臺北就學的原住民,至今仍在。我們教會位於市中心,附近也沒有原住民,來聚會的多住得頗遠。原住民聚會,聚會使用的語言應該明確一點。在臺北最多的就是阿美族,還有布農族。

過去有一段時間,教會三樓的會議室是原住民傳教師同工會的聚會處,在這裡開會、研習、決定許多事工。我們也支持過他們的巡迴工作,神學生獎學金、夏令會、聯合聖誕節等。青少年也組織醫療福音見證隊,二次到蘭陽區山地服務過。

*社區母姐會

為了關懷教會鄰居社區,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協助我們舉辦過六期的母姐會,每一期有十五週,常有七十多位的出席。每週都有信仰短講、衛生常識、婚姻生活、烹飪、插花,及美容等節目,最後的郊遊常安排去訪問孤兒院、老人中心等服務機構,也很樂意為他們做奉獻。

*學生宿舍

台北工專在我們教會的附近,1981年秋天起,開始租用房屋做學生宿舍,關心他們的生活以外,也有教會青年常去加強友誼,也做個人傳道。後來,相當時間得到王雲昌長老的雅意,借用他家的樓下做新宿舍。劉邦俊、劉嘉聰這兩個好學生便是因此來到東門。

 

少年觀護所

有一次,在長執造就會討論中,歐德堅長老建議能否關懷監獄傳道,後來就和土城少年觀護所建立了關係,1982104日起,每週都到土城做佈道和心理輔導的工作。

後來,教會事務繁忙,我無法親自過去,就請原住民的青年去土城,後來,「主聲聖樂佈道團」接手,替我們去作長期系統性的事奉,歐長老伉儷每年都很樂意請他們一頓豐盛的宴席表示謝意。

 

開拓新教會

要如何紀念設教四十週年,開拓組經過多年的祈禱就建議開設本教會第三個佈道所。二十年前翻開地圖看,看哪邊有需要,就可以去開拓,之後也有不少新的教會在臺北市成立。我們當時還有去榮星花園附近看,那邊當時很大一區都沒教會,不過剛好榮星教會在當時也準備開設了,所以我們就找到安和路那邊,那裡剛好是廖恩賜長老的房子,就利用他們的地下室,1985414日,安和教會正式開幕,我們派陳文瑋牧師負責開拓牧會。後來廖長老的女兒搬去美國,樓上就沒住人,教會也搬來樓上。廖長老本來想獻一座禮拜堂,但是這樣似乎就跟東門無關,東門教會就想跟廖長老合獻,當時估價是一千萬,東門就獻了一半。安和教會在1990114日昇為自治會,之前向東門借來買牧師館的錢在幾年內也都還清了,算是很自立的一間教會。

*日語聚會

第二次大戰結束後,住在台灣的日本人全部都強迫被送回日本,但和台灣人結婚的婦人留在台北的為數也不少,加上後來從大陸來的外省同胞的家屬中,也有一些原日本籍的婦人,可能有幾百人。

1970年代初期,已經有一個日語教會,首先借新生教會、長春教會,後來固定在城中教會有定期的聚會。大部分都是以前受過日語教育的台灣籍姐妹。加上幾位原日本人或是日本商社派駐台北的職員家族。當時,在淡水工專任教的加藤實牧師很辛苦在負責牧會,他是日本基督教團的宣教師。

1978年秋天,有一位陳豐美姐妹(原名是升田豐子)和幾位姐妹,經過祈禱商量後,決心要開始一個傳道聚會。她們覺得,要帶親友來尋求道理,用正式的教會禮拜方式可能有困難,不如在週間的一個下午聚集,用輕爽的內容和交誼比較適當。

197810 6日,定名為「聖經與祈禱會」(日文聖書?祈??會)就借用台北YMCA的一個教室正式創立,隔週的禮拜五為聚會日,從12人增加為25人,再來就有50人參加。

1979年冬天,她們成立了詩班,就來台北互談會館練習,和我接觸的機會就增加。到過年春天,聚會人數已增加到80多位,YMCA的教室不夠用,擔心沒有適當的地方聚會。剛好,我們擴建工程完工後,已經在420日獻堂,我們願意借用一樓交誼廳為她們的會所,1980612 日,他們就搬到我們的教堂。

原來,我們只借她們用場地,但是因為我本身懂日語,從幫忙的角色變做共同負責的身份,我就以義務牧師心態協助她們有意義的傳道工作。在每禮拜四有定期聚會以外,也有查經班、詩班練習、國畫班、手藝班、中國菜教室、士風舞班的活動,不但有春、秋天的郊外遠足,每一次的親睦會都相當精彩。

198571日,日本基督教團根據和台灣長老會總會的「宣教協助合約」,就派堀田久子女士為宣教師專任在日語聚會。我們就成立了同工會,也開始設立「月捐」奉獻制度,配合她的就任。

從堀田先生來了以後,教勢一直成長,「週報」也煥然一新,加強家庭探訪和個人傳道,她也出差到嘉義、台南一帶尋找一些原日本人。

每年都有熱心的支援者從日本來幫忙我們,像小田原教會(堀田先生母會)的藤田祐牧師,平和學園的鈑野義子團長、夏村充校長,大阪東梅田教會嶺重知牧師和日本知名度很高的食品學專家河野友美教授。我們也舉辦過3次的靈修會,也出版10幾次的刊物「玉蘭」。

到了1989年,因為日語聚會的參與者年紀都比較大(大概平均60歲),考慮晚年的生活狀況,就計畫創辦一個「老人關懷中心」,希望一週有個一、二次的聚會,因此有了玉蘭莊的成立。起初是在安和教會的地下室,維持了一年多,後來因為地下室對於老人不是理想的空間,就搬遷了,後來就成立了社團法人「玉蘭莊」(198991日成立

堀田久子先生牧會7年之久後,在1992年夏天離開台灣回日,現在由都丸正夫牧師(基督教導航會宣教師)夫婦幫助我們的工作。「玉蘭莊」也得到了大阪的大川記代子女士來專任3年,穩定了對老人的活動內容。

在日語聚會有10幾位受洗,記錄在我們東門教會日語信徒部份,其實,現在的參加人數,有一半是東門的信徒,他們的積極參與是相當可貴的。過去常有人以為日語聚會是屬於我們教會的,其實我們只是借場地給他們,他們有自己的委員會,我們是義務幫忙,我本身相當投入,因為我日文還算流利。盧牧師現在也是每月去玉蘭莊講道一次,我每次回國也會過去帶他們禮拜。玉蘭莊的宗旨就是用日語來關心老人的活動,固定週一、週五有活動,現在週三會去關懷、探訪老人,這些歲數都不小。實際上的日本人只剩五位,其他都是臺灣人受過日本教育,日語程度都不錯。最近有五、六十歲的人對日文有興趣,也會參加,例如連碧玉執事就是一個例子。當時的日語敬語比較多,現代日文白話多了,以往的日文寫法不太一樣,其他的都差不多。一篇文章,漢字愈多是愈好,現在是平假名多了。

19916月底,離開東門的時候有240個會友,我就無法負擔了,好在有個幹事嚴玲娟給我很大的幫忙。現在盧牧師的講道很好,代表教會一直在成長,但是人一多,對於一個牧師來說實在是太累了,所以不能期待只有牧師一個人在探訪、關懷,這就要小組、團契來幫忙分擔了。

 

編按:本文部分資料取自〈懷念東門〉,鄭連德,收錄於《溪邊的樹—台北東門教會設教五十週年特刊》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