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踐道的神學教育家--鄭連明牧師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文/林恩朋

《如鷹展翅—台北東門基督長老教會六十週年回顧》2007年 6月


  鄭連明牧師,台中縣大甲鎮人,祖父鄭蟯(麗水),祖母楊查某,父親鄭進丁(晉登),母親陳招(選卿)。日據時代大甲小學校、台北建成小學校、台北第二中等學校、戰後台灣省立成功中學初中部、台灣省立成功中學高中部、台灣神學院四年制神學系畢業神學士,美國亞特蘭大哥倫比亞神學院研究所畢業神學碩士,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進修。曾任東部中會花蓮縣光復鄉大安基督長老教會傳道師,台北中會汐止基督長老教會傳道師、牧師,台灣神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台灣神學院兼任教授,台北東門基督長老教會副牧師,台北東門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 基督化家庭
  連明牧師是第三代基督徒,外祖父陳其祥長老是中部地區大甲望族,著名的初代基督徒,子孫中有十數位牧師。父親鄭進丁是一虔誠基督徒,曾擔任馬偕醫院台灣人第一位董事長,為台灣教會界頗具盛名之長老,母親陳招畢業於早期淡水女學校。連明牧師幼年在大甲教會接受蔡受恩牧師洗禮後,一生信仰受到慈母的影響最深,她是一位信仰堅定,深信上帝的偉大女性,二十二歲時和同鄉鄭進丁結婚後,生下十二位子女(八男四女),其中六位幼亡(三男三女),只有六位(五男一女)順利成長,這種遭遇使她更能體驗出上帝的旨意。
  連明牧師在五位兄弟中排行最小,但有一位相差十一歲的妹妹,他自幼樸實、勤儉、聰明又好學,深得父母兄長的喜愛,也對他有特別的期待,只是這個大家都叫他阿明的小兒子,很喜歡讀書,卻不喜歡理髮,有時會將母親給他用來理髮的錢拿去買書,而沒去理髮,結果頭髮越來越長,給予喜歡子女整齊清潔的母親帶來一些煩惱,有一天,她再叫阿明去理髮,卻給他雙倍的錢,用意是要他去理髮,但剩下一半的錢可以買喜歡看的書,慈母無比的愛令連明牧師非常感動,一生無法忘懷,每逢母親節,他常在眾人中表示他對慈母的思念。
  鄭陳招長老娘在1956年因中風導致半身不遂,生病三年後離世,享年62歲,那時正在美國求學的連明牧師,因無法回來見母親最後一面,而感到非常傷心,唯有和當時也在美國最北邊緬因州留學的三兄連德牧師聯繫,互相安慰。鄭陳招女士生前曾做見證:「我要深深地感謝上帝,因為祂特別的恩賜為我安排,在地面上有六位子女,而在天上也有六位兒女。」連明牧師曾經說:「慈母這句話,比聖經中任何一句寶貴的話語,更能使我確信上帝的存在。」
※ 決志獻一生
  連明牧師六歲進入日據時代大甲小學校,只就讀一年級即隨任職台北東邦公司的父親及四位哥哥北上台北市,居住於中山北路二段馬偕醫院附近,便轉入台北建成小學校二年級(舊台北市政府位於長安東路為三級古蹟),主日的禮拜也由大甲教會轉移到台北雙連教會,國小成績優異,畢業後考上台灣人子弟所能進入最好的學校--台北第二中等學校,而台北第一中等學校(現在的建國中學),是日本人子弟就讀的學校。中學校只讀了一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人戰敗回國,國民政府由大陸來台接收台灣,將台北第二中等學校改制為省立成功中學,分為初中部和高中部,連明牧師初中二年級開始接受中國式教育,那時由大陸來的老師各省都有,鄉音很重,從小接受日式教育的連明牧師,根本不知道老師上課在說什麼,只好一再揣摩,靠自己的力量來努力。天資聰穎的連明牧師,除了學業良好外,開始展露出運動和音樂的才華,由於台北二中是傳統的足球強隊,成功中學延續下來,校內踢足球風氣很盛,他受到影響特別喜歡足球,天份加上苦練使他成為一名優秀的足球選手,一百六十五公分的身高只是中等身材,但是他踢球勇猛,不怕碰撞,具有日本武士精神,有一次比賽手摔斷了,也不退場,用繃帶吊起來繼續比賽,終場後才到醫院治療。初中畢業後,順利升上同校高中部,經由他特別的努力,北京話進步迅速,高中成績超群,運動場上表現更加出色,也認識由淡水來的孿生兄弟劉承典和林承謀同學,這對雙胞胎大學畢業後,都擔任淡江中學的英文教師;最好的朋友是劉振盛同學,劉同學台大農學院畢業後任職台北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及行政院衛生署預防酒學研究所,為台北士林教會資深長老,這幾位基督徒同學,都是師長心目中最優秀的學生。
  連明牧師在中學時代,他的長兄連坤牧師已經由台灣神學院畢業,三兄連德牧師正在台神就讀,其他兩位兄長二兄連道,四兄連智,均依照其父親的期待而從商或公職,按連明牧師的聰明才智又勤奮好學,傑出的學業成績,父親期望他投考醫學院,成為一位良醫,而他原可順利考上當時全台灣僅有的台大醫學院醫科,然而他在成功中學高中時,每逢假日都到位於馬偕醫院斜對面的台灣神學院宿舍找三兄連德牧師及當時也在台神就讀的蔡仁理牧師,談論神學家巴特和布倫拿的論爭,有時在台神宿舍小住,徹夜討論神學,就為了這個機緣,他愛上了神學,並且決定要投考神學院、當牧師。當時這個決定很不被他的父親諒解,因為五個兒子已有兩位當牧師,現在還要加上第三個,父親是熱心的長老,卻反對他的決定,並說:「別人只將長子奉獻給上帝,而我將參子也獻給了上帝,就聖經什一奉獻的標準而言,已很足夠了。」然而,連明牧師富有使命感,堅決選擇做主的僕人。連明牧師偉大母親鄭陳招女士卻始終極力支持他的決志,日日為她最疼愛的小兒子阿明禱告,她更衷心願意五個兒子都獻身傳道終身為主作工。後來因為連明牧師一直堅持,做父親的只好欣然接受。
  當年欲進入台灣神學院的考生,校方要求十分嚴格,必須具有真正的決志,否則絕不接受,嚴格規定凡已參加一般大學院校考試後,再回來考神學院者,一律不予錄取,筆試合格後的口試,一定問得很清楚。連明牧師不敢逾越,只好直接投考台神,他高中的同學及不同校的好友,有很多位順利進入日以企求的國立台灣大學,但他從不後悔始終如一獻身上帝的決定。19509月台神入學後,即搬入宿舍和四年級的三兄連德牧師、二年級的蔡仁理牧師及原住民第一位接受正統神學教育的花蓮太魯閣族葉保進牧師同住一寢室,四人互相鼓勵、分享、協助,能夠和三位學長同住一年,接受他們的薰陶,連明牧師感到是一生中最值得懷念的時光。
  早期教會對神學生的期待是十項全能,所以在神學院裡什麼都要學,正符合了連明牧師的期盼,他在學業、音樂、指揮、領導,以及最重要的論文寫作都有傑出的表現,19546月以台灣光復後的最高分成績,畢業於台灣神學院。
※ 開始對原住民事工的負擔
  連明牧師台灣神學院畢業後,自願到東部中會,被分派到花蓮縣光復鄉大安教會擔任傳道師一年。大安教會是平地教會,但阿美族最早的宣教,就是從此地區開始,阿美族宣教之父許南勉牧師在1930年受洗入教,19314月受到孫雅各牧師(Rev. James Dickson D. Tn.)的鼓勵,到淡水北部神學校(即台神前身)就讀,為聽講科學生,於19344月畢業,即受北部宣道會之派遣來到光復鄉傳教,那地區有阿美族兩個大聚落--馬太鞍部落和太巴部塱部落,許牧師首先在大安教會附近設置佈道所,展開向自己族人傳道的工作,那就是阿美族最早有福音種子的地方。年輕的連明牧師在大安教會一年期間,深深地體驗到早期福音傳入原住民地區的艱難,以及上帝對台灣原住民特別的恩惠與祝福,使他自那時起更加關心原住民教會之宣教事工。
  19557月,轉駐台北中會汐止教會牧會四年,於195645日和汐止教會一位賢淑美麗的汐止國小老師--蘇明昭小姐結婚。19577月被徵召入伍,服兵役一年,在陸軍擔任通訊兵,期間部隊移防情勢日漸緊張的金門前線,19587月中旬於金門退伍返回台灣,一個月後爆發震驚全世界的八二三砲戰,整整四十四天砲戰,彈如雨下,死傷最多的是陸軍通訊兵,因為他們必須冒著砲火架設通訊設備,而無法像其他兵種可以長期間躲在地下隧道內。蒙上帝特別的安排幸運遠離戰火,這段經歷使連明牧師將自己的餘生,視為上帝所有的。1958年年底在汐止教會受台北中會按立為牧師,成為26歲年輕的牧者。
※ 留美攻歷史
  19599月,經前台灣神學院院長孫雅各牧師的幫助,得到全額獎學金(包括交通和生活費),連明牧師隻身前往美國亞特蘭大哥倫比亞神學院深造,原先選擇專攻舊約學,後來因為台灣教會界之需求,而轉攻教會歷史,19606月完成學業,因成績非常優異,且以「中國景教的研究」畢業論文,獲得該年度應屆最佳碩士論文獎,哥倫比亞神學院校方正式行文台灣督長老教會總會,讚揚他優越的成績表現,並認為有這樣優秀青年是台灣教會界的福氣。1960年秋天,連明牧師前往普林斯頓神學院進修一年,隨後應台灣神學院的聘請回到母校執教。
  在美國留學期間和同時在緬因州深造的三兄連德牧師,每星期彼此寫一封信,他們兄弟之間稱為「週報」,藉此互相鼓勵、交通、勸勉,這是連明牧師離鄉背井,遠離妻兒,出國進修期間最大的慰藉。
※ 神學院教授
  19618月,台灣神學院院長孫雅各牧師聘請連明牧師回到母校教授教會歷史學。1967615日,孫雅各牧師逝世,在懷念孫院長時,連明牧師曾提及他到台神時,孫牧師用高於標準的待遇給他,對他特別的款待,他是唯一受孫牧師推薦去國外讀書的人。原來孫牧師學的是實踐學,喜歡佈道和社會服務,不太注重理論神學。並且當時的外籍宣教師普遍認為理論神學,尤其是自由思想的神學,對信仰有害無益,所以儘量不鼓勵台神的師生到國外接觸那類神學思想。他們認為神學教育由他們來負責,本地的牧師只管好好的牧會,這樣教會就能進展,在這種情形之下,連明牧師卻獨獲孫雅各牧師的青睞,被送到國外留學,大家都覺得很意外。
  29歲即專任台神講師,講授教會史和教理史,當時國內神學院從未有這麼年輕的教員,一時間受到整個教會界的矚目,更由於他生性活潑開朗,樂意與人親近,故深得師生的愛戴與敬仰。1965年,33歲時升任正教授,四年時間由講師、副教授升至教授尚無前例。之前擔任註冊組長、圖書館主任、學生生活輔導老師,任教授後就職教務長二年,成為最受重視,頗受歡迎的師長。學生遇到了困擾,無法解決的事情都找他,台神當時學生一律住校,連明牧師也擔任一段時間的舍監,學生日常生活輔導的工作,自然地落在他的肩上,他常和學生談話,討論院內的許多問題,了解學生的立場與困難,與校方解決,並且協助建立「牧杖」學生會在校內的地位與角色。經常參加學生的活動,和同學一起打籃球,組成實力很強的台神籃球隊,並擔任教練,常利用假日到校外比賽,也參加1964年全國大專盃籃球賽,開創國內神學院首度參加大專院校的盛事,當時白底繡紅字球衣的台神籃球隊,每次出場比賽都很轟動,大家都知道這個球隊有一位很傑出留美回來的教練。連明牧師也組織「牧聲合唱團」,全部由男聲擔任,他負責指揮,曾在寒暑假舉行環島佈道演唱會,也上過台視,連明牧師照例在每場演唱會後證道。他也在校內創辦了《牧杖》雜誌,加強報導台神消息,促進教會界了解校內的狀況,進一步來給予學校關切與支持。
  連明牧師的日文和英文造詣都很好,校方有外來的重要演講,大都由他翻譯,台語或北京話他也用詞優美,他的發音準確,語氣悅耳,是難得具有語言天份的翻譯人才。連明牧師是一位有「門生」的老師,有些同學喜歡他的為人,有的喜歡學他的做事,有的喜歡上他的教會歷史課,上過他的課,對教會史有心得畢業後繼續造就的,有賴俊明和鄭定國兩位牧師,他們在連明牧師過世後,曾先後回台神教授教會歷史,直到連明牧師的大公子--鄭仰恩牧師於1994年在普林斯頓神學院修完博士學位,回校執教為止。
  1966718日,葉金木牧師以八十四歲高齡退休,隔年三月連明牧師接受東門教會的聘請來牧會,實際上他自1962812日起,就已在台北東門教會協助葉牧師牧會,只是利用週末、週日兼職性質來擔任副牧師,專職是在台神。當連明牧師答應繼葉金木牧師擔任東門教會第二任牧師時,台神的同學都覺得非常可惜,也為許多門生所不解。當時的台神當局怎可能割捨這麼一位好老師?他為什麼要離開台神?因為鄭牧師沒有說明,所以大家都猜想,也許是孫雅各牧師退休,使他失去一位最有力的支持者。其實我們可以由1967年青年節,連明牧師在東門教會就職典禮上所說,來了解當年的狀況,他說:「感謝上帝的美意安排,使我能就任台北東門教會的第二任牧師……,今後我將繼續以往所確立的目標,在牧會工作、神學教育以及教會歷史的研究同時進行……。」東門教會的長執會早已決定讓連明牧師牧會中,每週有一至二天能回到台神兼任教職,並且計劃在三年任期屆滿,支持他到美國繼續攻讀教會歷史取得博士學位,東門教會符合了連明牧師牧會、神學教育與研究的宏願,應該是他離開台神前來東門教會的最重要因素。後來有許多人說:「幸好連明牧師到東門教會去,不然像他之後的健康狀況,別的地方大概無法如同東門教會那樣地照顧他。」
※ 公職與著作
  連明牧師對教會界有重大貢獻,歷任長老會總會培考委員會、信仰與職制委員會、教育委員會、教會歷史委員會、神學教育委員會等委員,並任大專輔導委員會主席、北部大會書記、七星中會書記、基督教互談會理事及論壇報專欄作者,其中最為關心大專學生輔導工作,創辦《使者》雜誌(現在改名為《新使者》),並擔任總編輯,這份雜誌發行了近四十年,至今仍未中斷。1963年起,數次代表台灣教會界出國參加亞洲神學教育會議,其提出之研究論文及演講,深得亞洲教會界好評,並刊載於著名外文神學雜誌。
  除了教書與行政的工作外,連明牧師很用功讀書,一有空就讀書,身邊常備有可讀的書。有時公務到台南神學院,坐火車到台南,他就讀到台南,從台南回來,他也書不離手,除非有人問他什麼,否則他不會停下來閒談。那時大家都在猜想,鄭牧師一定在準備什麼研究報告,這樣一有空出國,便很快拿一個博士學位回來。何況他和孫雅各院長,台神教授蘇若蘭牧師(Rev. James Sutherl and D. Th.)都很好,願意幫忙他的人不少,也許是因為這麼勤奮,沒有休閒,而使健康失調。
  連明牧師一生中主要著作與譯著如下:《上帝恩寵之揀選》(台灣神學院畢業論文1954年),《希伯來書中的贖罪論》(教師論文1958年),《中國景教的研究》(美國哥倫比亞神學院碩士論文1960年),《北部教會九十週年簡史》(1962年),《職業與社會》(1964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主編1965年),《開我的眼睛》(與畢德生牧師Rev. Harry F. Peterson合著1965年),《真理與生命》(翻譯,1967年),《基督教會的象徵》(翻譯,1972年),《認識長老會》(1974年)。以上著作中,《開我的眼睛》現仍發行中,《真理與生命》是連明牧師主持東門教會青少年信仰座談會的主要教材,《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更是歷久不衰,至今仍是研究台灣教會歷史的重要書籍。
※ 關懷原住民
  台灣原住民信仰之母芝苑(ChiOaniwad),是1929年春天孫雅各牧師首次到台灣東部海岸地區花蓮一帶,尋訪原住民時,帶回到淡水就讀婦女聖經學童的第一位原住民,兩年後芝苑完成學業,即受北部女宣道會派遣返回東部家鄉花蓮港,以加里灣為中心,開始向新城鄉一帶的太魯閣族人傳福音,給她的同族帶來了救恩,她感動了許多原住民同胞,使他們都成為開拓早期山地教會的精兵,也改變了全台灣原住民的命運。這一切轉捩點,除了上帝奇妙的恩典外,孫牧師在當初芝苑不願由老遠的東部到淡水接受造就時,一再地堅持邀請,而說服了臉上有黥面的這位太魯閣族婦女順利成行,應該是最重要的關鍵。
  孫雅各牧師是一位學者、佈道家、教師、音樂家,又是一位滿有恩賜的牧者,他的一生舉止除了做上帝忠心的僕人外,特別關心台灣原住民,他一直希望有一天原住民的信仰和設立的教會,能和平地人一樣得到上帝的恩寵。他的夫人孫理蓮女士(Lillian Dickson)是基督教芥菜種會的創辦人,1950年代,她在花蓮縣新城鄉設立褓母班、護理班、手工藝補習班,開創了原住民子女就學風氣,全台灣各地困苦的原住民子弟,由四面八方,爬山涉水來到芥菜種會在東部的學校接受免費的培育,造就了許多優秀的原住民青年。孫雅各牧師夫婦,一生努力造福台灣原住民,感動了許許多多的人,連明牧師也是其中之一,他受到孫牧師的影響,從神學院學生時代就開始關懷原位民的教會事工,經常利用假期和已在新店教會牧會的三兄連德牧師由現在的新烏公路龜山路地區徒步入山,深入烏來山區聚落,最遠抵達「哈汶部落」,至少要走二天一夜才到達,那是原始森林少有人前往的地方,兄弟二人努力在深山區域,協助剛萌芽的泰雅族教會宣教工作。
  連明牧師在台神任教時,是全校最關心原住民學生的師長,他特別關切原住民神學生的學業、信仰、生活起居,並且帶領他們在課餘打籃球,也帶他們由台神走下山到東吳大學運動場踢足球,連明牧師位於神學院內的家,也是原住民同學最常出入的地方。他刻意栽培的幾位原住民學生,後來都成為非常優秀的牧者及神學教育家,如花蓮縣阿美族的吳明義牧師(曾任玉山神學院院長),南投縣仁愛鄉泰雅族的吳文政牧師(現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聖經學院教授)。
  連明牧師在東門教會牧會期間,特別關切弱小的原住民教會,1964年,他促成東門教會與宜蘭縣大同鄉泰雅族梵梵教會締結姊妹教會,東門教會早期建堂時第一批椅子,於1965年全部贈給梵梵教會,東門教會關懷原住民的傳統精神,是連明牧師早期牧會時所推動的。
※ 看重青年牧養工作
  連明牧師在1962812日到東門教會服事,那時開拓教會的第一任葉金木牧師已屆八十高齡,需要幫手,當時連明牧師已在前一年赴美留學返台,專任台灣神學院教職,只能利用禮拜六、日來協助東門教會工作。1967329日接替已退休的葉牧師,專職東門教會第二任牧師至19771220日別世,前後在東門牧會十五年。
  當年連明牧師選擇前往東門教會牧會工作,有一特別因素,葉金木牧師以前曾在他的故鄉大甲教會牧會,他的三兄連德牧師是由葉牧師施行幼兒洗禮,加上早期葉牧師曾牧會汐止(水返腳)教會,後來連明牧師也在那裡服事四年,他們之間有特殊的親切感情。連明牧師到東門時,聚會人數約在八、九十人左右,同工有六位長老,八位執事。他初期為了尋找及認識會友,於每週六下午一點,由長執或青年陪同騎腳踏車探訪會友。傍晚回到教會開始刻鋼板,自行油印週報,晚上先指揮聖歌隊,再參加青年團契聚會,所有活動結束後到台北車站搭晚班公路局回到嶺頭台神宿舍。禮拜天早上八點以前到達東門教會,他帶領主日學青少年班,主持主日禮拜,當時少有講壇交換,除部份講道由年老的葉牧師擔任外,幾乎全由他主講,下午有團契活動或舉行會議時,往往要忙到天黑時分才能踏上歸途。
  因連明牧師在台神教職,只能利用寒暑假推動青年家庭聚會,成效很好,每年暑假一定帶領青年到山上、海濱舉行露營靈修會,有時會和連德牧師牧會的城中教會青年合辦活動,兄弟牧師一起造就青年。東門教會當年團契活動中最大的特色是由連明牧師主持的青年團契信仰座談會,參加的人數很多,常常教會大爆滿,幫助青年建立信仰根基,也為教會界造就許多優秀傑出的青年人才,至今遍佈海內外。19601970年代,許多教會青年都離開長老教會去參加校園團契,可是東門教會的青年卻沒有聽說有人離開長老教會而他去的,他們固守東門,熱心聚會,同時也用功讀書,教會的圖書館時常滿座,台大、師大、北醫的青年特別多,有時在教會的時間比在家還多。連明牧師也喜歡和大家一起爬山、打球、游泳,因此,大家都覺得教會比自己的家更像家,有些服兵役或出外工作的人回到台北,不是先回家反而先到教會看看。那時有很多人在觀察東門青年為什麼這麼愛上帝、熱愛教會?結論是牧師有實力,受人尊敬。
  連明牧師是教會歷史學家,講道有力、條理分明,很深奧的道理都能夠淺淺地表達,讓所有的會友清楚明白聖經的教訓,造就性高,他的講道廣受大家的喜愛。他和青年人很親近,平時的談吐,和青年的接觸,論事處世,都受到青年人的肯定,青年既然能夠在自己的教會得到靈命的造就,當然不會想到別的教會去。他長期主持每月一次的青年信仰座談會,拓展青年人對信仰與其他生活領域更大的接觸面,尤其是從基督新教之觀點出發,對社會、歷史、哲學、文學、音樂、倫理及其他學術之再認識,的確啟發了教會青年在外界所不易接觸的許多新思維,這與連明牧師本身對歷史、神學、倫理造詣有關。能夠和他相處受到他培育的青年是有福份的,在連明牧師領導下,東門青年度過了最輝煌的時代,每逢總會舉辦各項活動,教會青年都以龐大的陣容赴會,並常以驕傲的口氣告訴他人:「我代表台北東門教會,我們的牧師是鄭連明。」可見當時年輕的鄭牧師成就與名氣,在青年人心目中的地位,直到今日,當年跟隨他的青年朋友,仍不時懷念那段美麗燦爛的時光,從連明牧師那裡得到的許多真理與生命,直接地影響到每個人今日成功的人生。
  連明牧師在東門教會展露音樂方面的才華,他擔任聖歌隊、婦女會(女宣)詩班、青年團契合唱團的指揮,又和顏春安、林朝棨、蔡英士等三位長老組成四重唱,搭配了很多年,常在音樂會或慶祝盛典上演唱,記得有一次,他們演唱「Call John」,唱得實在太好了!聽眾如痴如醉,喝采鼓掌聲久久不絕。近幾年來東門教會出版的特刊上,都有他們四人演唱及連明牧師擔任三個合唱團指揮時的珍貴相片,目前四重唱隊員,在世者僅有現居住於美國加州橘郡(Orange country)已屆七十六歲高齡的蔡英士牧師,當年的歌聲至今仍徘徊耳際,令人懷念不已。
  連明牧師在教會內無論開什麼會,都很注重時間控制及效率,他不會搶先發言,他讓大家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除非有人提議,要聽牧師的意見,否則他不發言。他認為開會的議案通常由議長提出,議長的意見幾乎顯在議案裡,或者說議長在提議案時已表達了他的意見了,所以他寧願聽聽別人怎麼說。主持長執會議時,他手裡總是有一張小條子,在條子上畫著要討論的重點事項,並預估可能的方向,所以他所主持的長執會從不浪費時間。連明牧師主持的年度定期和會,速度也出奇得快,長執選舉首創通訊投票,改選的和會他都能在兩週之內迅速完成,在三十多年前,東門教會的優越辦事效率,是許多堂會又羨慕又想學習的對象。那時東門的素質和現在一樣,人才濟濟一堂,教授、醫師、工程師、事業家、中央政府官員……長老、執事們、主日學、兄弟團契、婦女會(女宣)、伉儷團契、青年團契……組織都十分健全,尤其是連明牧師的治學、為人、信仰、講道、修身、家庭……更是全教會信徒的典範。東門教會能成為當時公認的模範教會,除了會友們有很高的素質,虔誠的信仰,衷心追求主的道,彼此互信,和樂相處,並且熱愛自己的教會外,連明牧師以耶穌基督的愛牧養教會,關愛會友的精神於東門教會一直滋生繁衍,使得東門教會的牧師、長執與會友相處非常融洽,彼此相親相愛猶如一家人,至今猶未改變。他注重基督教教育,鼓勵對外奉獻,關懷弱小教會,查經、培靈、對會內各機構操練、重視社會服務的工作方向,加上卓越的領導,對整個教會的影響非常深遠。
  連明牧師是少數幾位曾擔任神學院教授又在教會牧會成功的牧者,所以有人曾問他:「做一個傳道者,在台神教書與在教會牧會有何不同?」他說:「神學院較重視學術與理性,但忽略信靠上帝和靈修生活;在教會則自然而然地帶領會友一起敬拜上帝,較有機會體驗依靠上帝的生活。」他解釋後者是機構牧師常遇到的問題,前者是牧會牧師常忽略的問題,其實這兩種不但是牧師的問題,也是會友的問題,較理性的信徒會過於依靠自己的能力,忘記信靠、順從上帝,太宗教性的信徒則忽略智性的造就。他說:「理性與才能是上帝所賜的,但以信心依靠上帝也是上帝的恩典,兩者缺一不可,要互相配合。」
※ 鬥病十年間
  連明牧師1967年辭去神學院的教職,成為東門教會的專任牧師,就在他擔任東門第二任牧師不到九個月,就因為長期過度操勞,於當年1210日清晨突然發高燒病倒,當天禮拜日的講道只好緊急聯絡擔任台北大專學生輔導的美國宣教師來代理。而兩天後1212日卻是一個神聖重要日子,連明牧師的妹妹--鄭千惠小姐將在那天於台南東門教會和蔡維孝先生舉行婚禮,醫生勸他不要南下,但他堅持要參加,因為他說:「我只有一位小妹而已,怎麼可以不去?」由台南回來後,因病情未改善,1216日進入馬偕醫院住院詳細檢查,結果發現腎臟已經嚴重損壞,自那時展開十年和病魔掙扎、奮鬥的漫長艱辛歲月。
  三十六歲正是連明牧師要做許多事情的時候,卻重疾纏身,可以想像他內心是多麼地痛苦,但是他很能忍耐,且毫無怨言,始終秉持著美好的信仰與堅強的意志力。每次看到他都吃不加鹽的食物,真不敢想像那種毫無滋味的菜該如何嚥下,但他卻是滿懷感恩,每餐飯前都帶領家人唱謝飯歌,總是吃得津津有味,因此,很多人都很佩服他,稱他為「超人」。生病期間,家人發揮出最大的力量,三兄連德牧師每個月幫他在主日禮拜講道一次,也協助他處理一些外界較重要事務。連明牧師娘發揮她偉大的力量,照顧得無微不至,每次炒同樣的一種菜都要炒兩盤,一盤不加鹽也不加料的給牧師吃,另一盤依照正常煮法給其他人吃,餐餐如此,十年如一日。日常要協助許多教會工作,又要定期陪伴牧師到醫院回診,準備每天要服用的藥品,督促子女的課業,非常辛勞,所幸師母有一位慈祥偉大的母親在旁協助,教會內大家都尊稱她牧師嬤的蘇毛治女士,她雖然年紀大又纏足,行動較慢,但她是一位充滿信心與愛心的老婦人,極樂意協助幫忙照顧三位孫兒,對待來東門教會服務的每一位傳道師、神學生都給予最好的款待,大家離開東門十年、二十年後,還一直感懷她的慈愛。牧師嬤身材瘦小,看起來沒有什麼力量,可是她在連明牧師生病期間,在教會內幫助眾多的事情,實際上她老人家是發揮了超越自己十倍的力量,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長者。
  連明牧師是一位最受人稱讚的病人,長時間的身體不適,尤其重病在身,常會影響人的情緒,生病中人的修養比健康的人更不容易。連明牧師不但與醫生合作,也與家人充分合作,不可吃的東西絕不貪吃,應吃的藥一定按時按量吃,雖然一天要吞好幾種藥,但他都不抱怨,不可操勞的事,他絕不會因急著要做完而過勞,他這樣的合作精神,被為他治病的醫師和辛苦照顧他的牧師娘所佩服,牧師娘甚至說鄭牧師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病人。一個受人服事的病人能被服事他的人--夫人與醫師所佩服,是很不容易的。
  依靠自己信仰的力量及東門教會長執、會友關懷代禱與愛心,得到上帝特別照顧與扶持,連明牧師以堅強的生命意志行過死蔭幽谷,漸漸地康復也重回講台,擔任每個月一次的主日講道,他拼盡所有力量來準備講道,以回報上帝對他的恩典。不料,生病六年又二個月,1974227日突發性腦溢血,造成右半身麻痺,對他造成重大的打擊,日後除了手腳不便外,語言更是全然忘記,牧師娘帶領子女每天幫他按摩復健,連明牧師再一次與病魔掙扎、奮鬥,語言溝通一字一字練習,英語、日語及台語混和講,右手不能寫改用左手寫,最後又能在講台證道,感謝上帝之特別恩典,197612月,聖誕節讚美禮拜證道簡潔有力令人感動,沒想到那是他最後一次的講道。
  隔年二月引發尿毒症,長期接受洗腎支持,身體日漸虛弱。19771220日,突然接到馬偕醫院通知,病情惡化,大家立刻趕去,那時似乎有些清醒,連明牧師看到親人、會友們竟然淚水由眼角流出,大家也忍不住都哭了,因為那是一個生離死別的痛苦場面,怎能不心酸、不難過?當晚他平靜地蒙主恩召歸天,眾人都悲傷、也很捨不得,才四十六歲呀!連明牧師過世,東門教會的哀痛有如喪失自己的家人,曾受教於他的學生也都傷心不已,有些年紀較輕的青年甚至埋怨上帝不公平,怎可讓連明牧師那麼早過世。實際上以連明牧師的病情,第一次住院時,醫師已不樂觀地表示存活日子並不長,但透過上帝的特別憐憫、醫治及眾人之恆心代禱,牧師娘及家人細心看護、支持,加上他本人信心堅強,才能奇蹟般地歷經十年鬥病的生涯。
※ 永恆的懷念
  對東門教會來說,連明牧師生病教會反而興旺起來,長執同心合力,比以前更主動、更積極,大家自動自發參與服事;會友們靈性進步了,更懂得彼此照顧、關心、代禱,互相鼓勵積極參與教會各項聚會、活動,大家看到連明牧師如何面對自己所遭遇的人生,毫不氣餒積極奮發地向前努力,在身體不好的狀況下,用盡全力來善盡牧者的職責,會友們無不深受感動,激起團結、同心的力量。1974年購得毗連仁愛路土地,並於1980420日擴建工程完成,舉行獻堂典禮。連明牧師生病十年期間,雖然無法對東門教會做出十分完整的貢獻,有時因身體狀況不適合參加各種教會活動,可是會堂教友一直很敬愛他、悉心照顧他及他的家人,長執及會友的愛心與包容,善待傳道者的美德,讓許多人感到敬佩,也令人體會到上帝的愛是如此偉大,在當時教會界流傳著「台北東門是一間疼傳教者的教會。」
  人生雖然有它的極限,但智者賢人都會成功地善用人生,連明牧師便是這樣的人,然而更令人敬佩者,就是連明牧師於長期忍受病痛的折磨中,對於上帝沒有半句的怨言,其委身於基督的信仰永遠是那麼堅定!不能忍受苦難的人,就不懂人生之真面目,因為沒有十字架就沒有榮耀與平安!這就是連明牧師的人生哲學與信仰德行。就像新約希伯來書的作者所見證:「他雖然死了,仍舊藉著這信心說話。(114節)。」
  

(原載於《為主而活—台北東門教會55週年紀念特刊》)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