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 635 馬偕的「逍遙學院」

首頁Home / 史話總目錄 / 教會史話題字/史話第一輯 史話第二輯 / 史話第三輯  /  史話第四輯 / 史話第五輯 / 史話第六輯 / 史話第七輯

教會史話 601-625

教會史話 651-675

教會史話 676-700


626  五月花號航海日誌

627  我認救主無驚愧恥

628  聖詩歌的歷史淵源

629  偉烈亞力的兩書誌

630  第一本漢文聖詩冊

631  開港前後的聖詩冊

632  植物學家的詩調

633  養心神詩和嚴清華

634  從匾額「春風」談起

635  馬偕的「逍遙學院」

636  馬偕述蕭大醇生涯

637  有關洪胡的備忘錄

638  再談崙仔頂的李恭   

639  艋舺蔡文從及其裔

640  略談蔡天註及其後

641  新港社出身的劉和

642  蔡生傳道生涯點滴

643  馬偕和蕭大醇傳道

644  陳榮輝的長女真仁

645  蕭田,蕭湖,蕭東山

646  幾座蕭家的墓碑文

647  陳清義成長的過程

648  柯維思長老的小傳

649  陳和在馬偕宅成婚

650  陳和牧會生活清苦

 


 

 

 


馬偕在其傳道記(From Far Formosa, 1896刊)裡說:我們在北部台灣最早的學校,並非現在俯臨淡水河的那座名為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是1882年建竣的)的堂皇建築物,而是在大榕樹蔭下,以神的蒼空為屋頂的。

馬偕說:由阿華(嚴清華)開始,經常每天都有一個至二十個學生在我身邊。我們首先吟唱聖詩,如果天氣好,就坐在榕樹或竹林下,誦讀、研究或查考聖經。晚間則在可以避風雨的地方,由我解釋一段經文給學生及其他在場的人。即使在旅行中,每晚無論在什麼地方,我必定給學生講些上帝的道理,而他們也必定作筆記,加以研究,預備在翌日的複習。

我們另一個好去處是在雞籠(基隆)的海邊岩石上。我們帶些鍋子、米、韭菜、芹菜等到舢板(Sampan)上,然後自己划船到海邊有沙石桌子或柱子的地方,中午時每人找些柴草來燒飯,但我們往往無須烹調,因為我們常帶有一條尖釘,可用於撥開堅貼在巖石上的牡蠣而生吃之。上課至下午五時後,又滑入淺水中,搜集貝殼、活珊瑚、海藻、海膽做為學習和實驗之用。有時花一小時的時間,用釣鉤與線去釣魚,既可吃之,也可以當做研究用的標本。

各地設有教堂之後,我們在每個教堂停留一天,一個禮拜或一個月,每天學習到下午4時,訓練歌唱、講話及辯論。嗣後出去訪問附近的信徒及非信徒。學生們常被請去和朋友們共餐,因此他們即有宣傳上帝真理的機會,在我們所住的教堂,每晚必舉行公開的禮拜。

第四種方法便是帶學生去旅行時所用者,也是非常有益的訓練。我們可以在路上討論一切問題,例如福音、民眾、傳授真理的方法或創物主等等,在路上大家總是每天蒐集植物、花卉、種子、昆蟲、泥土等各種標本,在下一個休歇站就加以研究。

在初期的幾年中(甚至在淡水校舍建竣以後也時常)用這些方法,訓練學生使他們成為能幹的工作者、流利的演講者、巧妙的辯論者及成功的傳道者(以上幾段譯自From Far Formosa, p.287288)。

翻閱馬偕日記得知,其訓練學生之「教室」是榕樹下、竹林下、海邊、巖石上、砂丘、山麓、山間、溪谷、臺地、河畔、草嶺、平原、民宅、旅社、禮拜堂……,而隨時、隨地、隨招、隨教,是像主耶穌一樣,一面巡迴傳道,另一面教導學生。

馬偕於18791226日攜眷離開淡水,返加拿大度第一次例假以前,尚無校舍,教導學生,完全是照上述方式,故稱之「逍遙學院」(Peripatetic College)或「巡迴學院」(Itinerant College)。在此期間所養成的學生有嚴清華、許銳、吳寬裕、王長水、林輝成、陳榮輝、蔡生、洪湖、連和、姚揚、劉和、陳王、陳雲騰、蕭大醇、李恭、陳能、蕭田、陳萍、陳玖、李嗣、陳芳德、陳存心、曾媽和、李炎等(請參見《教會史話》 634)。

 

《台灣教會公報》2673 2003525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