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會發展史蹟看教會的現象

首頁Home | 諸家論述總檔 |翁佳音曾宗盛 | 徐謙信 | 夏文學 | 江玉玲 | 郭東榮 | 郭正昭 | 李加恩 | 林昌華 | 林俊育 | 林暢有 | 盧俊義 | 阮宗興 | 王昭文 | 王成 | 蘇慶輝 | 謝大立 陳俊宏 |鄭仰恩| 張德麟 | 張德謙 |張妙娟

     盧俊義 
《嘉義西門教會週報》 199621118


 

《台灣教會公報》自去年(199593日(第2270期)起開始刊出「教會巡禮」的專欄,介紹我們長老教會各地方教會的歷史和現況。這是很好的教會史料記錄,不失為一本很好的教會史記。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教會成長的背後都有一段相當感人的信仰見證;包括傳道者的用心、長執們的認真,以及會友們對上帝忠心的愛。

開拓建立起來的教會

如果我們用一些心思來分析教會的概況,就會發現大多數的教會有幾個共同現象,那就是:一、是由開拓建立起來的。這樣的教會中歷史較早的,多數是由宣教師們所開拓建立的。這種教會有一個特色,它大多是早期台灣教會一個大社區的宣教中心。在它建立並逐漸穩定後不久,就會再分設其他教會。這也是黃武東牧師在分析早期宣教師在台灣宣教工作時,特別強調的一點。他認為早期宣教師們,是很有計畫和發展的遠見,他們知道從何處建立新教會的基點,然後從那個基點向外作「網狀」式的分佈教會。

由於早期教會都是以宣教師的意見為主,因此從母會分設新教會的工作上,本地牧長或是會友甚少有置喙的餘地。或許這也是一個開設(或分設)新教會的優點,因為大家都不會有太多的意見,容易分、開設新的教會。或許這是因為當時大部份開設或分設新教會的經費是來自宣教師,本地信徒甚少感受到壓力吧。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教會就是這樣一間間的成立,且是無論深山、偏遠的村落,都有新的教會或佈道所建立,福音也跟著廣傳出來。

要開拓一間新的教會,確實不是件易事,早期開拓的方式通常是以「佈道所」來開始,或是以「野外主日學」來播撒種子。不一定會成功,但是為了建立福音的基地,總是要做吧。

因需要而分設新教會

其二、因需要而分設新的教會。這是早期的教會最常有的教會發展型態,就如前面所述的,宣教師在開拓教會之初,是以一個中心地點作基礎,然後依據教會發展的需要,往附近的地區設立新的教會。許多教會都有所謂的「母子會」的關係,就是這樣子繁衍出來的。通常是因為教會信徒分佈的區域遼闊,為了方便會友聚會,且母會各方面的條件較成熟時,分設新的教會就自然形成。而以這種方式分設新教會的事例,已越來越少了。因為近來的教會可能深受韓國教會的影響吧,很喜歡講究大型的教會,認為那樣教會才有力量,做甚麼事都很方便。可是,事實是否就是如此,則有待評估。

因內部紛爭而分設的新教會

其三、因教會內部紛爭而分設出來的教會。這樣的教會在撰寫歷史的時候,很少願意很實在的將這樣的歷史坦承出來,這一點是很可惜的。其實,真正寫歷史是應該要忠實,況且是已經過去的史實,將事情的真相寫出來,對這一代的信徒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反省借鏡。隱藏或是遮掩過去的歷史,並不會使人覺得體面,反而會讓真正了解真相的人覺得更醜陋。無論是哪一間教會,其所以會發生紛爭必定有許多因素,要細說原因可能不太容易,或是發生以偏蓋全的結論出來,這對教會會友也許不太好,也可能會因此使問題再次複雜起來,或是將原本已平息的問題再次挑起來。但是,我想只要將紛爭過程照實記錄下來就好,不需加以任何評論,讓下一代來作評論即可。這一點我想應該是可以做得到的。而且教會若會這樣做,製造紛爭的人,或是帶領分設教會的人,自然就會小心,因為 他必須為自己所做的事負責,他的子孫會從史料中感受到榮耀,或是感受到愧疚的壓力。可惜我們看到有關這方面的史料。通常只會聽到教會紛爭的「口述歷史」傳言而已。這些傳言一多,不是因著時間的飛逝而消失,就是變得更加離譜。

以七年代有一中會內部發生紛爭,最後導致分裂的事件為例;結果是雙方人馬在分設教會工作上大張旗鼓,使盡了所有的能力。那時確實是有一種「競爭」(或許說『爭地盤』會更為恰當些)的現象,甚至也曾為了開設教會的事上法庭去告官的記錄,控告對方教會「非法聚會」,這在當時「戒嚴時期」來說,是個很嚴肅的罪狀啊。人有不好的動機,有不好的企圖,上帝卻常常有令人意想不到扭轉歷史軌道的奇蹟,如今這個原 本六十間不到的中會,卻因為分裂變成兩個「競爭」的中會,現在已各自擁有近七十間的教會。如果當時沒有那種分裂後的「輸人不輸陣」的開拓教會之「膽識」,那個原有的中會今天是否能發展出一百間教會來,我看是相當有疑問的。為此,因紛爭導致分裂,在當時看來或許不是好事,但,上帝是歷史的舵手,祂總是會很奇妙地轉變了以祂的名而成立的教會發展軌道,使教會走上正確的宣教路線。我這樣的解釋並不是說教會紛爭或分裂是好事,不,不是,我的意思是說,分設新教會並不會使教會的力量減弱;相反的,努力開設或分設新教會才是增長教會力量的方式。與其發生紛爭才分設,不如在教會和諧之時,為了福音的緣故,勇敢地開設或分設新教會才是 實在;或與其紛爭結果讓中會來處理,而分設出新教會,不如用分設新教會讓紛爭平息下來。

近代(指六年代以後)新教會的開拓,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新教會是因為新社區的成立而發展出來的。

新型態的教會──社區教會

台灣社會最大的轉變期是自六年代開始,那時也正是我們台灣長老教會設教一百年的年代。我說最大的轉變期,是因為那時期政府在高雄前鎮設立「加工出口區」,開始積極導引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入「輕工業」社會的時代。因加工出口區的設立,使農村、山地年輕人口大量外流入城市。許多新興社區紛紛出現,連政府的社區發展計畫都跟不上人口急增所形成的社區需要。教會在這個時候發現,新型態的教會──社區教會── 已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有寬大的土地空間,有大型的禮拜堂,而且可以加上「圍牆」,將教會裡外分開,取而代之的是公寓小房間做禮拜堂,而牧師館則在另外一處擇屋而居。或是購買「販厝」數間連在一起,將之當成教會使用,包括牧師館和禮拜堂等用途在內。許多這樣的教會產生,是因為有一些會友分佈在該處,且有人熱心尋訪同信的兄姊,因為就職工作上的關係,去原本所屬的教會禮拜已有困難,大家從相聚在一位會友家庭的客廳,請牧師來講道帶領聚會開始,而逐漸有購屋建立新教會的意念產生;已過世的梁秀德牧師所開拓出來的教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樣的教會談不上所謂的「圍牆」建築,因為是跟鄰居牆壁緊接在一起。新型態的教會也會帶來新的教會觀念;例如大家甚為熟悉名詞「社區教會」。顧名思義當然是指教會是為社區的需要而建立的,或是說教會是要變成該社區的中心,是為這種理想而開拓起來的。因此,近代在神學教育上也很用心在討論有關社區方面的知識,和神學上的議題;例如,有陣子大家很熱衷討論是否要拆掉教會的「圍牆」,因為台灣的廟宇都沒有圍牆,早期的教會多數有圍牆,似乎隔絕了會外民眾進入教會的機會和意願。可是當我們在說教會的「圍牆」時,應該指的是觀念上的,而不是指著建築物上的「圍牆」啊。類似這種問題都不是早期教會建立時所預想得到的教會觀。

新時代新教會新觀念

但是,甚麼是「社區教會」呢?教會在社區要扮演甚麼關係?這些都是近代教會經常出現,且是很有意思的議題。但是我發現很多教會或是傳道者都似乎抓錯了方向;有不少教會將開辦「插花班」、「課業輔導班」、「英語班」、「才藝班」等等這種帶有濃厚補習班 味道的工作,(其實,有不少教會就是很像在經營補習班呢,不但收了費,還因此結餘了不少錢呢。)看作是「社區教會」所要扮演的角色,這實在是差太多了!教會的本質應該不是這樣子的。

我們應該回到一個基本的議題,就是教會存在的本質是甚麼?先要弄清楚這一點,若是沒有,教會所推行的事工,很可能使教會變成一個和一般社團沒有區別的「教會社團」而不知,這就很危險。如果我們說教會的存在主要目的,就是在宣揚上帝的話,要見證上帝在 耶穌基督裡拯救的愛,那麼我們就必須從這裡來思考──如何幫助人認識上帝的話和祂的愛?今天在城市裡到處有各式各樣的補習班,其素質、功能都可能比教會所能提供的要好,教會有必要再從事這種看似「服務性」的工作嗎?再者,若是教會跟社區民眾的互動關係沒有建立,或是與社區的人士互不往來,這樣的教會想要成為「社區教會」也未免太奢望了吧!

我個人的看法裡,不論任何教會,它存在的主要目的如同前述:如何將上帝的話傳播出去,如何將上帝的愛展現出來?倒是台灣天主教會所做的教會事工值得讓我們學習和反省;例如,他們將教會做為勞工再教育的中心,或是服務中心,設有服務處替勞工處理問題, 也開有關勞工的課程,幫助他們如何去維護自己的權益,保護勞工的工作衛生安全等。馬赫俊神父在桃園設立的「愛生勞工中心」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又如天主教會有鑑於近年來外籍勞工引入甚多,因此他們投入很多的力量在協助外籍勞工的生活和事務。他們也關心年輕人對懷孕生育方面的認知,因此設立「美滿家庭服務中心」,這樣的工作,我們可以說這才是真正的在扮演「社區教會」應有的走向。

後代如何寫我們這代的教會巡禮

當我們在看「教會巡禮」時,很容易發現許多教會在敘述發展歷史時,並不特別重視對社區或是教會存在地區所做的福音事工,而是很在意某年某月某日蓋禮拜堂,或重建「聖殿」作第幾週年的紀念,要不然就建教育館等;可是,教育館又不是用來服務社區的,禮拜 堂又跟著流行分成「正、副」殿堂。但能發揮社教功能和傳揚福音之愛的卻是少之又少。我是這樣想,在重建禮拜堂之前,和建了禮拜堂之後,教會所發揮出來的實際效用有多少差別?應該從這裡來反省和評估,如果是一樣,那麼重建禮拜堂本身就是一種浪費,而浪費本身並不能見證福音。

如何使教會的宣教和社區的需要結合在一起?如何使教會負起導正社會生活風氣的功能?這些都是我們今天教會存在的重要工作。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今天政府已開放小頻率的電台執照,只要有資本額一百萬就可申請。我相信今天有許多教會要提供一百萬元的經費 並不困難,若能在教會的所在地設立一所電台,每天固定時間播放福音信息,那是比忙著蓋禮拜堂更有意義,且實際效益要大出好多倍。而一所電台,也足夠該間教會忙得團團轉,也就沒有時間去製造紛爭了。若是我們能從這方面著手去規畫、推動,我相信,一段時間以後,回頭看我們教會的歷史腳跡,就會發現我們確實做了 一些蠻不錯的活生生見證。

最後,我只想再說一句我對今天教會的看法:教會規模越大,常使耶穌基督變小了。只有使教會規模越小,才會彰顯耶穌基督是無可限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