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詩歌—臺灣第一本教會聖詩的歷史溯源》自序

首頁Home | 諸家論述總檔 |翁佳音曾宗盛 | 徐謙信 | 夏文學 | 江玉玲 | 郭東榮 | 郭正昭 | 李加恩 | 林昌華 | 林俊育 | 林暢有 | 盧俊義 | 阮宗興 | 王昭文 | 王成 | 蘇慶輝 | 謝大立 陳俊宏 |鄭仰恩| 張德麟 | 張德謙 |張妙娟

 

江玉玲


《聖詩歌》自序

《臺語聖詩與韻文詩篇》

 

江玉玲

2003.06.29


 

因為經濟因素,在國外求學將近十年的時間,只回來過台灣三次。最後一次有幸參加了一場學術研討會。1995368日在台北國家圖書館舉行了一場名為「台灣音樂一百年(1895-1995)」的學術研討會,總共發表了14篇論文,包括台灣原住民音樂、南北管、歌仔戲、中國傳統音樂以及西樂等內容。當時心裡就有個疑問,為何沒有已經發展了一百二十多年的台灣基督教音樂?後來請教了與會發表論文的老師,他說台灣的基督教音樂並沒有專門的研究者,而且又只有不到人口5%的少數!沒想到這個答案竟然使我往後的求學路程崎嶇奧妙,也因此三年沒再回過台灣,成了我在維也納完成學業前,最後一次回台灣的關鍵經歷。

帶著心中的疑惑,結束三個月的假期回到維也納後,去找當時正在指導我寫「貝多芬最後五首弦樂四重奏」碩士論文的指導教授Dr. Manfred ANGERER,提出我的質疑。他問我,寫完碩士論文後,是否繼續修博士課程?我回答,當然!他就鼓勵我著手以台灣的基督教音樂為題材,繼續寫博士論文。

 1995年底在維也納考完碩士口試,寫了封信給當時人在美國Pittsburgh的台神圖書館館長林皙陽老師,說明想去美國查詢台灣聖詩相關資料,為博士論文尋找題材。在出發前一小時收到林老師熱心的來信,提醒我「找對人很重要」,要我在行程中務必安排去Boston拜訪擔任哈佛燕京圖書館副館長的賴永祥教授(曾是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系創系教授,並於1965-1972年擔任系主任)。老實說,這是一個我從沒聽過的名字。

1996年元月12日到Boston時,賴長老(從一開始他就這樣向我介紹他自己)很熱心的接待我,並向我介紹了一疊的書,此外還給我看了一冊薄薄的13首《養心神詩》影本(哈佛藏本)。我當時並不認識《養心神詩》,在此之前我也沒有看過他的《教會史話》以及他所寫的關於這本詩冊的事。那天是星期五,我看到那麼多陌生的資料,心裡很急,脫口就問,附近是否有影印店,我想影印這些資料。賴長老沉默了一下,然後很嚴肅的說,你們怎麼可以不勞而獲,不自己動手找東西!我羞愧的不知道要如何接口。不過還是厚著臉皮問他,我可以從哪裡找到它們?他說,可能在英國的Oxford有些線索吧,再多他也不肯講了。中午時分,他與長老娘邀請我跟奕秀(當時住羅德島,專程載我來Boston的好友)到附近的中國餐廳吃午飯。氣象報告說下午有Snow Storm(暴風雪),我們得在風雪來臨之前,開車回兩小時車程的羅德島住處。就在吃完飯告辭之前,賴長老從口袋中掏出那份13首《養心神詩》的影本拿給我,告訴我:妳就從這裡開始吧!原來他早已準備好了,令我感動得啞口無言。從此直到1998博士學位完成前,我就沒有回過台灣,所有的錢都省下來,去德國、荷蘭、甚至多次往訪蘇格蘭跟英國,到處找《養心神詩》的下落。 

在找資料的過程中,大部分《養心神詩》原件,是在英國牛津大學的東方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Oxford University)找到的。這些詩冊包括各地方言版本,曾是1876年費城萬國博覽會時的展覽品,詩冊上都貼有「C. E.」(Centennial Exhibition)的紅字標籤。這些書是偉列亞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於1847-1877年任倫敦宣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及大英駐中國海外聖經協會(The 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 in China)工作時,在上海的收集品。1876年偉列亞力曾在上海出版了一本《基督教宣教士回憶錄》(Memorials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詳細列出他的收藏,並為每一本書加以註記。偉列亞力於1877年因為盲眼而回到歐洲。1882年他將自己在中國的所有收藏,賣給了英國牛津大學的Bodleian Library。在眾多方言的詩冊中,我僅就當中以《養心神詩》為名的廈門版聖詩做為我的研究方向。

除了牛津大學圖書館之外,在倫敦大英圖書館東方部,以及倫敦亞非學院文獻中心,也收集到重要的版本,包括差一點就擦身而過的1814年第一版廣東版《養心神詩》及當時被放在開架式圖書館飽受蹂躪的1895年版廈門《養心神詩》。 

早期《養心神詩》本身並沒有附樂譜。為了替這些詩冊還原當時的吟唱旋律,在行程中,還安排了多次的愛丁堡訪查。在愛丁堡大學神學院圖書館(Library of New College/University of Edinburgh)有個不小的聖詩收藏「Thin’s Collection」。丁詹姆士(James THIN1823-1915)曾是愛丁堡的大書商,這是他的聖詩收藏。這個收藏包括了16世紀到20世紀的聖詩,約三千冊。在我研究聖詩旋律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資源。這些書在New College圖書館的地窖中,用鐵欄圍住,一般讀者是不能進入的。起先,我也跟一般讀者一樣,一次只能借閱兩本,而目錄卡並不完善,往往只註記書架的編號,館員拿到我的索書單後,要到書庫的架子上,一本本抽出來看是否是我要找的書,非常繁複。第二天早上開始,館員就帶我下去書庫,開門將我留在柵欄裡,到他們下班,我才出來。我可以自由取閱書架上的書,再放回原處。這些書,有的已經百年無人翻閱,厚厚的一層灰。我每天穿著牛仔裝,白白淨淨的手進去,出來洗手時,洗手水卻是黑的。每次到愛丁堡都這樣工作,工作了三次,每次一星期到十天不等。 

還有件值得一提的事,雖然從小聽台語講道長大,但是並沒有羅馬字的基礎,也是在19969月收到賴長老的那本《聖詩歌》影本,以及一篇1900年《台南府城教會報》後,才開始一字一字硬翻譯出來的。1998年博士口試通過後,再度飛到Boston找賴長老,這篇《台南府城教會報》從羅馬字到漢字的翻譯,還是他在旁邊逐字逐句幫我校對的。

Boston賴教授家上「個別課」,

討論《台南府城教會報》的細節

1998年元月22日)

 

賴長老一直期待這本德文論文能翻譯成漢文,方便後人使用,我也一直想努力改寫出來,有些部分針對台灣的讀者要特別再多加解釋的,就要改寫,不能用一字不漏的對譯方式呈現。回台將近五年,一直忙著為五斗米折腰的事,沒有能夠好好的像寫博士論文時般,專心的寫論文中文版。直到2002年九月中旬,選修我兩門課的YMCA總幹事李信福先生的引薦,認識了台北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的董事翁修恭牧師,翁牧師極力鼓勵我將書寫出來,讓他們來出版。我說這是連上帝都看不下去了,找了翁牧師來當推手,叫我要用功的完成它。其實我自始就希望賴長老能幫我寫序,而賴長老那廂也從七十幾歲等到八十幾歲,等著寫這篇序,等了快五年了。 

另一件感人的搜尋經歷發生在英國。就在「尋找英國母會」的過程時,當我來到倫敦The United Reformed Church的總部,透過台灣長老會徐信得牧師的email引薦,找到當時的總幹事Tony COATES,說明了尋找《Church Praise》跟《Sacred Songs and Solos》兩本聖詩下落的來意,看是否有其他教會還有這兩本聖詩的藏本。Tony很友善的幫我「放話」出去。兩個星期下來,沒有任何線索。在我離開倫敦回維也納的前一天,Tony忽然靈機一動,他說在教堂後面有三個鐵櫃,自從大戰之後就沒有人打開過,也許裡面的東西可以去看看。於是找到了管理教堂的守衛,也好不容易找到了鑰匙,開了鐵櫃。我從上而下,由左而右的找,連找了兩個櫃子,都是一些聖歌隊練習用的歌譜,心裡涼了一截,看來希望渺茫。就在這一刻,在第三個鐵櫃的最下面一排,讓我看到了一本1907年出版的《Church Praise》!雖然封面還可以依稀看到一點血漬,不過內頁卻保存得很好。Tony看了很興奮,終於幫上我的忙了,他高興的對我說:「對妳而言這是重要工具,這本就送妳吧!反正在櫃子裡躺了好幾十年,都沒有人用它也是可惜」。

 此外,去愛丁堡拜訪擔任英國女王蘇格蘭牧師(The Queen's chaplain in ScotlandSecretary to the Panel on Worship of the General Assembly of the Church of ScotlandPresident of the Church Service Society)的Rev. Charles ROBERTSON時,雖然素昧平生,當他知道我的來意後,也親切地將他的19001200首完整版的《Sacred Songs and Solos》收藏送我,讓我非常感動!還有曾經來台灣任職宣教師12年的蘇格蘭教會李可聖牧師(Rev. Tom NICHOLSON)也幫我在他現在牧會的蘇格蘭教堂找到了一本1872年版的《蘇格蘭韻文詩篇史》(History of the Scottish Metrical Psalmsby J. W. MacMeeken)。

 在維也納將近十年的歲月,我一直都住在第九區一個私人辦的天主教女生宿舍(Servitenheim),室友多半是奧國人。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宿舍的同學們給了我很多鼓勵與協助。常常會聽到室友們關心的提醒:「Yuring,該回房間去了吧!妳分析到第幾首了?」,因為我答應他們:122首《聖詩歌》都分析完後,要包水餃請大家吃。

有一天,當我正為了62張影印,必須扛30公斤的書到影印店而苦惱時,Edi正好敲我的門,問我有沒有她可以幫忙的地方,就這樣在半小時內,將書扛到影印店,一口氣解決所有的影印稿。

還有一次,我想知道奧地利這個天主教國家,他們的公用聖詩《Gotteslob》的使用概況。來自兩個不同村莊的BarbaraMargret為了他們兩地不同的使用情形,意外的發生了個非正式的「辯論會」。

 在收到親友的信時,知道我經濟不佳的狀況,偶而在信中會發現他們以各式名目「夾帶」的紅包,甚至有一次還是五張百元美鈔!柴可夫斯基有梅克夫人的贊助,我則感謝上帝有以下這些親友們的資助:台神的陳茂生老師,李詩禮跟張惠玉夫婦,Boston的林俊育長老夫婦,我的鋼琴老師林雋姃以及聲樂老師朱安美,還有舊金山的姨丈跟阿姨游源武(1941-1999)、吳月清夫婦,感謝指導教授Dr. Manfred ANGERER及好友Dr. Eike RATHGEBER女士設法提供出版社的工作機會,更感謝親愛的媽媽(吳滿女士)白天晚上兩份工作的經濟支援。

 在多次的行程中,為了節省住宿的開銷,寄宿叨擾了許多親朋好友們,尤其是幾次英國的查訪,每次都在學姊家裡(衛志江跟謝宜倫夫婦)住了一個月以上。另外還有Washington D. C.的張秀玲,New York的曹靜文,好友陳奕秀等等。

 文獻收集的過程除了感謝賴永祥老師隨時寄來必要的文件,陳茂生老師寄來1914年版的《養心神詩》影本,還有長榮中學檔案館的張明容老師不厭其煩寄來的資料,曾在維也納聯合國辦事處任職十年回台的陳素英小姐為我在台灣採購所需的書籍。此外還有下列圖書館及館方人員的協助,非常感謝:

The Bodleian Library in OxfordDavid HELLIWELL/Department of Oriental Books),The British LibraryOriental and India Office Collections und Music Reading Area),The Library of New College in EdinburghMrs. Eileen DICKSONMrs. Pam GILCHRISTMr. Paul COOMBES),The Library of SOAS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in LondonThe Library of the United Reformed ChurchRevd. Tony COATES/Secretary for International Church Relations 1996),The National Library of Scotland in EdinburghBibliothek des oberoesterreichischen Landesmuseums(館長Waltraud FAISSNER女士)。Deutsches VolksliedarchivOberkonservator Dr. Hartmut BRAUN),Herzog August Bibliothek Wolfenbuettel(館員Brigitte JEZIERSKI女士)。

在本書撰寫過程,曾經對內容有直接意見提供的,也在此致謝,包括Dr. Martin ROESSLER教授(1994年版德國基督教聖詩編輯之一),Dr. Andreas MARTI教授(瑞士伯恩大學),Hans-Joerg STEFAN牧師(《Neues Singen in der Kirche》雜誌編輯),Christian SCHMID先生(《Singt und Spielt》雜誌編輯),古寒松教授(Luis GUTHEINZ, s. j.,輔仁大學神學院)及當時在倫敦大學圖書館系攻讀博士班的蘇精先生。

 還要感謝的是我親愛的同學Dr. Beatrix DARMSTAETER女士,在每次部份初稿完成時,即使是她自己博士口試在即,也無怨無悔的修改我的所有德文初稿。在交給指導教授前的二校、三校甚至到第五校,還要感謝Sigrid STEINHOEFLER女士、藝術史家Dr. Susanne CORNARO女士等的協助。另外在論文完稿後,感謝維也納大學漢學系主任Dr. Otto LADSTAETTER教授特地花了許多時間,從頭到尾看完並指正論文的內容。

 本書的完成,要感謝兩位指導教授Dr. Manfred ANGERERDr. Oskar ELSCHEK在精神上及文獻分類整理上的協助與教導。另外,承蒙前述就讀倫敦大學,現任教雲林科技大學的蘇精教授在論文漢譯過程中,幫忙內容校正,尤其是內容中有關馬禮遜及其他早期傳教士生平的部分。論文得以順利出版,感謝李信福先生的引薦,翁修恭牧師的鼓勵,台北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李正一社長的贊助及唐立娟小姐的校對協助。

 論文原稿以德語寫成,原文標題《Seng Si Koa. Das erste Kirchengesangbuch in Taiwan—Bibliographische Untersuchung der Primaerquellen》(《聖詩歌》台灣第一本教會聖詩的原始資料文獻調查),除了1998年元月取得奧地利國立維也納大學的音樂哲學博士學位之外,並於19996月,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獎勵「甲種研究獎」。

 本書前五章是文獻來源及《養心神詩》到《聖詩歌》從1814年到1902年的發展史。在進行分析之後,整理出廣東、廈門版聖詩四百餘首,並將這四百多首聖詩與台灣聖詩作一關鍵性的聯繫。台灣第一本教會聖詩《聖詩歌》是由英國長老會的宣教師甘為霖牧師(William Campbell1841-1917)於1900年所主編,全書包括122首詩,這本聖詩至1988年為止,仍下落不明。《聖詩歌》是由廣東與廈門版聖詩彙編而成,論文首先將所有尋獲的21版聖詩,依據聖詩原件與相關的文獻資料作一個歷史性的追蹤:

第一章略述這21版聖詩的來源;

第二章詳述18141902年間廣東與廈門版聖詩的內容與關聯;

第三章及第四章說明《聖詩歌》的出版與之後的台灣長老會聖詩版本略述;

第五章敘述《聖詩歌》的內容,包括歌詞及曲調的淵源。

 本書第六章則是《聖詩歌》122首的逐首檢視與分析,將122首聖詩的詞曲逐一分析,其中並附上每一首詩的各漢文版來源、標題、韻律與小節數的比較整理。賴教授寄來1988年找到的《聖詩歌》本身,只有最後一首附有旋律,其餘121首都只有歌詞,而且是以台南腔寫的羅馬拼音字,無漢字。從1900年後的各版台灣長老會《聖詩》及廈門《養心神詩》中,筆者總共為這122首聖詩整理出172首可能使用的旋律,並將每首旋律的歷史淵源做一綜合分析,最後並將《聖詩歌》中122首詩分別做16項分類整理。

 1997年底博士論文完成後,至今一直不斷發現新的文獻,因此在本書中一併做了修正。本書較重要的新修訂處,包括,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的第一本漢文聖詩出版年代,應是1814年,而非一般誤認的1818年;其次,第一本59首版《養心神詩》,應是1871年出版,而非原先認定的1872年。此外還有語言的認定,能確定的是廈門版聖詩多以廈門話出版,但是廣東版的部分,則待確認。因為本書重點在於廈門聖詩流傳與台灣聖詩之間的關聯,因此廣東版的部分,論文原文書末雖有附錄摘述,本書則省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