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七十週年紀念寫真帖》簡介與導讀

首頁Home | 諸家論述總檔 |翁佳音曾宗盛 | 徐謙信 | 夏文學 | 江玉玲 | 郭東榮 | 郭正昭 | 李加恩 | 林昌華 | 林俊育 | 林暢有 | 盧俊義 | 阮宗興 | 王昭文 | 王成 | 蘇慶輝 | 謝大立 陳俊宏 |鄭仰恩| 張德麟 | 張德謙 |張妙娟

 

夏文學牧師 


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即將邁入設教140週年的前夕,總會歷史委員會與《台灣教會公報》社合作推動了此次珍貴史料的出版計畫,誠為最具文化深度與質量的賀禮。當主辦者在徵詢各教會或個人參與贊助出版時,鹽埕基督長老教會長執會得知此一計畫,即欣然同意撥款贊助出版這本《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70週年紀念寫真帖》。由於今年(2003年)亦恰為鹽埕教會設教八十週年的喜慶,因此參與此書之出版,不止別具意義,更值得作為永久之紀念,也為台灣人民戮力追求本土意識、並在文化、歷史思考上掘根本土時,能藉此書之出版略盡棉薄之力。

由於筆者忝為鹽埕教會的當任牧師,平時對於台灣教會的歷史又有一點興趣,所以主辦單位乾脆要求筆者撰寫此書的簡介與導讀之文稿。但在盛情難卻之下接受後,方才知道這本在當年(1935年)印刷出版時,應該很轟動、罕見的精美大書,查問起來其詳細出版之相關背景資料卻不多,相關的訊息主要是來自教會公報。


 

當時南部教會已分設四個中會,所以為籌備於1935年十月舉行設教七十週年慶典,在前一年即組織一個委員會(稱作「祝七十週年部會」)專責籌劃此事,會長是鄭溪泮牧師,委員會下分作五個部門來分工進行(到慶典前夕則增至七個部門),其中「寫真帖」由「歷史部」負責,公報社主筆潘道榮牧師擔任部長。資料收集委由各中會的庶務部負責,主要是整理各教會之創設歷史沿革,以及繳交各教會外觀與內部照片各一張。最後匯集由潘道榮牧師負責編輯,並送至日本新潟市精印完成,於1935925日正式發行。

本「寫真帖」共發行兩個版本,銅版紙精裝本售價為日圓Y19.00元;另有紙質較普通的普及版,售價為Y8.00元。並於設教七十週年慶典期間(1935.10.1517,禮拜二∼四)正式發售。而根據歷史委員會統籌此次史料出版計畫的委員阮宗興兄的細心比對考證發現,這部「寫真帖」裡面的中會分類夾頁以及宣教師照片的補刊等細微差異,可以發現它曾分不同版次發行,或者曾稍作增頁或補刊的程序。

至於本書較詳細的籌備出版的細部組織資料,若能找到當時「祝七十週年部會」的會議記錄,或許會有更清晰的面貌。不過若能在本書重印出版後,能得到各方教界前輩或史學專家,後續提供更多的資訊或考證,相信這也正符合史料重刊,推動台灣教會史進一步研究的初衷。

如今這本寫真帖要重新複製刊行,到底它有何值得一提的價值呢?茲提舉數點供作參照:

一部精美珍貴的教會影像史料

還記得,我首次得知有這本寫真帖的存在,是在一九九三年十月,我陪同賴永祥教授訪問南部幾間老教會,順便收集史料時,於高雄縣內門鄉的木柵教會珍藏中初次瞥見的。而相信大部分的人跟我一樣,在初見到此書的樣貌時,都無不被它的精美裝幀,以及大篇幅清晰、珍貴的照相寫真,而感到驚訝與讚嘆。雖然離此書之出版已歷時68年,但從它的泛黃身影中,仍可感受其當年高雅、精緻的風采。

雖然尚無相關史料佐證,不過我們會問到底有何特別的理由,這本寫真帖會挑選在設教七十週年出版?因為以當時的人力物力條件,要到每一個教會(包括澎湖離島)拍攝如此完整的照片,而且以高規格的標準前往日本印製,實在是一項大手筆。而且相對於之前甚至以後的長遠時間,教會都未曾再有如此高水準的出版品出現,有兩個理由是我們合理的研判:

  1. 1930年代時,日本軍國主義正盛,對教會的干預騷擾越來越頻繁,而其對外侵略、發動戰爭的企圖也昭然若揭。當時在台的宣教師們已察覺,他們隨時有可能被迫中斷在台灣的宣教工作,所以以七十週年為宣教的成績作一番總結與回顧,是很必要且可能沒有機會再做同樣的工作。而當時日本正值國勢顛峰,故恰也有如此優越的印刷出版條件與時機。

  2. 當時年邁的巴克禮牧師,是整個南部教會的精神領袖,而1935年的宣教七十週年,也正值他來台六十週年紀念(有史以來駐台最久的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因此雙喜臨門,更值得擴大紀念,向上帝獻上感恩。對照於長老教會出版的《歷史年譜》中,1935213日的欄目如此記載說:「據報,巴克禮牧師正當南部教會準備慶祝設教七十週年及他來台六十週年紀念之際,忽然於是日因腦溢血昏倒,然後進新樓醫院醫治。」我們就可以體會為何南部教會為何要擴大慶祝的緣由了。

 

為早期教會保留了珍貴的照片

有趣的是,當我得知有這本寫真帖後,它常成了我向許多牧會於歷史悠久教會的牧長介紹的主題,因為許多牧長在為其教會之週年慶收集老照片時,這本寫真帖上的照片都要比他們擁有的還要早。換句話說,許多人都不知道他們的教會還有這麼早的照片存在,而且還印成書冊保存著呢!

除此之外,早期教會缺乏周全的史料保存機制,加上當時的信徒亦較少有機會受教育,對於教會早期設立的年日、沿革、組織有時都只憑口傳或臆測,而這本寫真帖對每一間教會都附有簡短的教會履歷,因此對各教會早期歷史的確認很有幫助。

同時,透過這些早期教會的影像寫真,我們也可以瀏覽當時教會建築的風格,禮拜堂內部的擺設布置,對於教堂建築藝術可說是一項很豐富的史料。尤其我們可以從中緬懷,早期許多教會都處於經濟困窘的情況,有的鄉村教堂,其實充其量只是一間簡陋的茅屋而已。這對比於今日台灣各地教會大都是高聳堂皇、內外裝設考究,實在有物換星移,到處都有屬靈前輩們的辛苦血汗之感受,這豈不激起我們更向上帝獻上感恩?

在對這些早期教會作一番巡禮時,我們還會注意到許多教會很有古味的舊稱,例如鹽埕教會的前身是「北野町」;充滿鄉土味的「丈八斗」,是今日原斗教會的古稱;台南的澄山教會原來叫做「山豹」;還有「路麻產」是指鹿滿教會,「烏牛欄」就是愛蘭教會,還有「頂山腳」(今台南新和)、「沙山」(今芳苑)、「崩溝寮」(今崙背)等,都曾經是教會的名稱呢!滄海桑田,人類實在是很渺小、短暫的!

 

一部充滿感恩的寫真帖

翻閱這本寫真帖,我們不只會發思古之幽情,還會自然從心中由衷的湧出向上帝的感恩之情。這本書大抵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 序言:這裡有很珍貴的巴克禮牧師臥於病榻時寫的英文序言(這可能是他在世時最後公開發表的文字);還有台灣第一位哲學博士林茂生先生的題詞與序言之親筆手跡墨寶。

  2. 各地教會的教堂外觀與內部照片,還附有簡短的歷史沿革。教會的分類乃以當時已分設之四中會為編排架構,此為本書最主要的內容,佔有最多的篇幅。巴克禮牧師在其序言中描述說,共紀錄有台灣南部教會114間教會的照片,領餐會友人數9,308人;牧師有38位,傳道師有69名。

  3. 第三部分是學校、醫院的簡介;已故及現任宣教師及牧師、傳道師的照片;最後還附有贊助這本寫真帖的各地基督徒事業家或醫生的照片與履歷。

隨著時代的演進,離這本寫真帖的出版又將屆滿另一個七十年,我們期待今日的教會能再有另一本更精緻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140週年紀念寫真帖》出現。屆時一新一舊隔著七十寒暑相互輝映,應是一件美妙無比的事。誠心期待作為寫真帖主角的每一間教會、信徒,或前輩牧長的後代們,都能擁有這本難得一見的史冊,相信這也必能鼓舞主辦單位推動後續更多的史料出版計畫。

                                        

 主後2003年聖誕節於高雄鹽埕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