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長 ── 薄柔纜父子兩代的中國情

 

頁Home /本土信徒 / 日人列傳 /宣教師 / 洋神父 / 原住民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J / K /  L /  M  / N-O / P-Q / R / S / /  V / W  

《山高水長——薄柔纜父子兩代的中國情》吳方芳撰 花蓮 基督教門諾會醫院發展室製作 1994年
談薄清潔薄柔纜父子兩代的故事與基督教門諾會醫院(The Mennonite Christian Hospital)。 薄柔纜醫師(Dr. Roland P. Brown)於1993年得 第三屆醫療奉獻獎

中國 ── 薄柔纜雙親的最愛 
「門諾會」(Mennonite)是基督教各宗派裡的一支,為紀念宗教改革家門諾西門(Menno Simons)而命名。門諾會的信徒以耶穌基督為信仰對象,篤信聖經、崇尚和平、過簡樸生活,強調「為主服務」的人生。   
1909年(清宣統元年),一個寒冷的冬日清晨,美國門諾會的薄清潔醫生,帶著美麗的新婚妻子,回應了上帝的呼召 ── 甘心放棄富裕生活、大好前 程,渡過千山萬水,抵達神秘、封閉、動盪不安的中國。   
薄清潔與馬利亞拎著簡單行囊,既興奮又不安的佇立上海碼頭,望著這片陌 生、憂患的中國土地及土地上為生活勞力而認命的中國人,悲憫之情油然而生。 儘管思鄉的愁緒在胸際起伏,儘管舉目無親、前路茫茫,他們依然熱切的開始了 流淚撒種、無怨無悔的中國之旅。   
歷經無數艱險,薄氏伉儷終於在交通不便、時而需要翻山渡河的景況下,抵 達了目的地 ── 河南開封。   
在中國的40年間,薄清潔身兼數職日夜忙碌,他既是醫師也是重建人類心 靈的牧師。沈靜不多言的薄清潔宣教士最喜愛率領佈道團到鄉間醫療、佈道。當 時的中國正值兵荒馬亂,強盜匪徒四處流竄,薄醫師常在佈道途中遭盜匪洗劫, 他以出生入死的精神建立了三所教會。繼之又創設聖經學院及籌辦一所頗具規模 的綜合醫院。而薄太太在���持家務之餘已儼然成為當地婦女領袖,她定期在各個 鄉間開辦識字班,村中婦女對於這位藍��珠���洋��子,竟然能字正腔圓的教她們 識讀ㄅㄆㄇㄈ,莫不嘖嘖稱奇。   
忙碌而匱乏的歲月中,薄家長子、次子的相繼出世帶來了無限歡樂。然而, 一場流行的���疫奪走了薄家長子的性命,薄氏伉儷吻別了未足二歲而早夭的愛子 ,擦乾眼淚期勉自己要堅強的活下去。歲月輾轉,喪子的哀痛才漸撫平,又一場 瘟疫來襲,薄家五歲的次子無助的在病痛中喪生。一生救人無數的薄清潔宣教士 ,再次眼睜睜看著至愛的骨肉,因醫藥缺乏而痛苦死亡,夫婦倆不禁相擁號咷。 然而,悲慘的際遇並沒有使他們氣餒喪志而離開中國。   
薄氏伉儷自新婚之夜搭船啟程赴中國,就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直至中日 、美日陸續開戰,他們把子女遣返美國之後,仍然回到烽火連天的中國。他們從 未忘記對上帝的承諾 ── 要以性命愛中國。
多難的中國除了人禍還有天災,黃河決堤民不聊生,年紀老邁的薄清潔教士 夫婦再次捲起袖子,以教會為賑災濟貧的據點。水患止息的時候已是大雪紛飛的 冬天了,兩位累壞了的長者正想喘口氣,凶狠的日軍竟把他們以「間諜」罪名關 入暗無天日的集中營。   
集中營裡1,749個犯人共用三個污穢不堪的小廚房,人們在這兒沒有名字只有編號。排隊領飯時,隊伍長得似乎沒有盡頭,飢餓和營養不良被視為理所當然。   
無盡的勞役在日本隊長的威迫下,絕不可能因飢餓或肉體虛脫而稍稍喘息。 冬日的嚴寒及夏日的乾旱、瘟疫更使人步步邁向死亡。然而,早已視患難為密友 的薄牧師夫婦,卻視集中營為為上帝服務的地方。他們安慰被囚的伙伴,把僅有 的糧食分給病弱的弟兄,默默而堅強的在絕望之地播下光明與希望。可敬的薄教 士甚至在獄中寫了一本見證歷史的書籍 ── 在日本人手中。   
兩年之後,黎明終於來臨,在日軍駛往印度的換俘船上,薄清潔與馬利亞被 釋放了。生離死別的際遇中,薄氏夫婦甘心與中國人共渡最苦難、最顛沛的40 年。   
1949年,中國大陸淪入共黨手中,垂垂老矣的薄教士伉儷方才依依告別 中國,返回久別的故園。
顛沛流離了40年,薄家終於真正團圓了。薄清潔擁著愛妻馬利亞與子女們 細數前塵舊事。薄老牧師彷彿回到了40年前偕妻子落腳中國河南的情景:一望 無際的高粱地、大麥田,矮矮的土楞瓦屋、菜圃、牛隻,這些景致似乎都似曾相 識的在多年前的夢境中出現過呀!莫非這一生紮實、豐富、血淚交織的中國之旅 ,早在40多年前上帝就已牽引安排﹖人生如夢、夢如人生,薄清潔滿足的闔上 雙眼。夢中,又回到了中國。   
漫天烽火 ── 漂泊流離的童年   
薄柔纜是薄清潔宣教士夫婦鍾愛的么兒,民國15年(1926)生於中國河北省。排行第五,上有兩位幼時夭折的兄長及兩位姊姊。薄柔纜出生時,街坊鄰里欣喜若狂;老祖母們含淚感謝上帝,男人們道喜說:「這是天理,這是天理!」。像無邪小羊般的小薄柔纜,為喪子消沈的父母帶來莫大的安慰與喜樂。一整個夏季,黃河兩岸善良老百姓們好似放下了心中的大石,人人津津樂道薄家小兒的出生。   
柔纜一天天長大了,中國的政局依然動盪不安,黃河依然年年氾濫成災, 無情的瘟疫依然奪走無數寶貴生命,而薄柔纜在艱難中平安快樂的長大了。善良 的中國人們默默而快慰的看著他成長,也隱隱憂心著他是否也會像兩位兄長那樣 遭遇不測。他的平安成長確實安慰著情同家人的街坊鄰里。   
薄清潔一家與中國人的情感在同甘共苦中,早就超越了國籍和種族的界限。 薄家的孩子和中國孩子打成一片,他們一起鬥蛐蛐兒,在高粱田裡烤地瓜、捉迷 藏,逢年過節還遛到市集觀賞繽紛的火樹銀花。   
襁褓中的薄柔纜於1927年,初次離開中國。當時中國北方、南方局勢危急,薄太太帶著兩個女兒及僅十個月大的薄柔纜,在天津碼頭候船返美,當汽笛 響起,送行的薄清潔教士激動的與妻女相擁痛哭。他們不知道一別之後,是否後 會有期﹖戰火頻仍的中國及遙遙未知的返鄉之旅,使薄氏一家經歷著生離死別的 煎熬。他們只有熱切的祈禱,把前程交在掌管明天的上帝手中。   
漫天烽火無情的阻隔著薄氏夫婦的相見及父子的重逢。幾經輾轉,數番流離 ,薄氏一家終於在睽別數年之後團圓了,薄柔纜緊緊抱著日夜擊念的父親,再也 不願分離。   
1940年,中國在日軍的侵略及共產黨的內亂中,局勢更加混亂。薄柔纜 被送往戰火尚未波及的韓國平壤就學。未幾,戰禍延及韓國,只好返回天津附近 的通縣就讀。時局越來越危急,薄氏夫婦別無選擇的再次忍痛與愛子分離,他們 決定把么兒送返美國。   
1941年暮春,薄氏一家再次經歷生離死別的煎熬。15歲的薄柔纜拿著行囊,緊握著船票,悲傷的目送因離別而心碎的雙親離去,他深深凝望著日漸老邁的雙親,深深祈禱與二老早日相逢。薄柔纜懷著堅忍和信心獨自搭船返美。從此,展開了長期與父母分離,甚至音訊渺茫,不知雙親生死的艱難歲月。   
台灣 ── 薄柔纜獻身的祭壇   
時光輾轉,薄柔纜已是一位踏實負責、聰敏進取的大學青年。大一那年,薄 柔纜結識了同在伯特利大學就讀的同班同學素菲小姐。美麗高雅的素菲成長於純 樸的堪薩斯鄉間,是位才華洋溢、熱愛上帝的年輕女子。正當他們相知相愛的時 刻,薄柔纜的大學生涯卻因徵召入伍而中斷。   
薄柔纜堅信殺人是犯罪的,深覺自己不該入伍上沙場,而轉向美國政府請求 以其他方式服役。於是他被指派參與土壤保持計劃,並在一所精神病院擔任勤務 兵。此時,素菲完成大學學業,留在母校擔任校長秘書。他們魚雁往返,情愛日 深。   
三年後,薄柔纜退伍、完成大學學業,進入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就讀,並與素 菲共結連理。   
薄柔纜幼年時候,母親常期勉他日後成為一名救世濟人的牧師。及長,自忖 不擅言辭不適成為牧師,所以改以修讀應用數學為大學志向。服役期間接觸了許 多無助的精神病患,心生悲憫,復學之後遂改讀心理學,以成為一名心理學教授 為人生志向。   
一個百合盛開、清風習習的早晨,薄柔纜跪在小教堂的聖壇前,熱淚盈眶的 回應了上帝的呼召。他決定步上父親的後塵,成為一名到異邦宣揚上帝大愛的宣 教士。隱約中,浩浩滾滾的黃河、河岸上的土垛矮牆、文采風流的北京城、黃山 、秦嶺,及永遠認命無限忍耐的中國子民......在在牽動著他內心最深處的心弦 。於是,薄柔纜決定大學畢業後就讀醫學院,以醫療傳道為一生職志。   
就讀醫學院期間,柔纜與素菲的生活費及房租全賴素菲工作維持,每學期昂 貴的學費則靠借貸而來。拮据的經濟狀況,甚至迫使他們與另外兩對夫婦,分租 一間小小的三間臥房的公寓。   
醫學院畢業之後,薄醫師的住院醫師訓練再次因奉召入伍而受阻。薄醫師也 再次請求被指派非軍事任務,其中一項選擇就是到台灣為山地原住民做醫療服務 。   
民國42年(1953),在美國門諾會總會的支持之下,薄醫師夫婦來到台灣。來台不久,美國政府即認可了薄醫師先前的服務並允許他退役。然而,此地的工作已展開,並要持續數年才能告一段落。   
數年之後,薄柔纜夫婦返回美國。34歲(民國49年, 1960)那年,薄醫師 已是一位學有專精的胸腔外科醫師,他毅然捨棄行醫賺大錢、過優渥生活的機會 ,也捨下親情、友情和素菲親手建立的社區幼稚園,欣然來到物質極度缺乏的台 灣。   
來台之前有個難題必需解決 ── 要還清一大筆學費貸款!然而宣教士微薄 的薪水養五口之家已經不易,何況償債呢﹖沒想到薄醫師的叔叔主動替他們還清 部分貸款,而他們的債主 ── 一對關心宣教工作的基督徒夫婦,也取消了為數 可觀有待償還的全額貸款。上帝以最奇妙的方式回應了他們的祈禱。   
認識薄柔纜宣教士的人,都知道他是個對工作十分熱愛、執著的人,當年跟 過他的醫學生們常在背地暗暗叫他「赤牛」(克苦耐勞、賣力固執的黃牛)。清 晰的頭腦、明快的處事、驚人的體力與工作量都令同僚們自嘆弗如。   
有一次大家心目中的「超人」積勞成疾得了肝炎,許多人不解的問:「薄醫 師怎麼可能生病﹖怎麼肯生病﹖」大家才知道薄柔纜醫師不是鐵打的。其實他還 長期與胃疾為伍,一連八、九個小時的胸腔手術、半夜的急診、日間的門診、無 數住院病人及繁忙的會議、行政事務,怎麼可能不把人累倒呢﹖   
儘管工作如此忙碌,薄醫師從不輕忽自己的穿著,除了白色的醫師服外,他 總是穿著剪裁合宜的西裝,搭配著襯衫和 花色高雅的領帶。簡而不俗的穿著加上 高雅的氣質,薄醫師是門諾醫院員工們公認的「帥哥」。而他的穿著正顯示著他 的敬業及賢內助薄太太的蘭質慧心。   
薄醫師自律甚嚴,對部屬的工作要求也絕不苟且,每個與他共事的人對他都 又敬又愛。已退休的藥劑室主任黃萬財先生說:「最怕接到薄醫師打到辦公室的 電話,他會出其不意的問一些專業問題,讓人不得不努力讀書求取新知。曾在開 刀房與薄醫師任事多年的葉秀錦小姐說,在他手下工作的人若初次在工作上失誤 ,薄醫師會和顏悅色的勸導解說,若二次、三次再犯,就會受到嚴厲的責備。因 此沒有人敢在老薄(開刀房同仁對他的膩稱)手下敷衍苟且。
然而,「鐵漢」也有無比溫柔的一面,他從不因繁忙疲倦而輕忽對病患的關 顧,有位乳癌婦女住院期間,女兒乏人照顧,薄醫師夫婦甚至將她的女兒接回家 中照料,直到患者出院為止。現任門諾醫院病歷室主任王金枝女士回憶說:「30年前我19歲,因腎病被迫切除一個腎臟,若不是薄醫師夫婦不斷為我加油打氣,我大概活不到今天。」王金枝女士當年是一位正值花樣年華的原住民少女,畢業於門諾護校,在開刀房與薄醫師共事多年。因嚴重的腎臟病,對人生甚感茫然。在薄醫師夫婦的扶持下,她不僅走過了死蔭幽谷,還進入關渡基督書院求學,而四年的昂貴註冊費大都是薄醫師支付的。   
王金枝原以為外國人都很有錢,後來得知薄醫師雖然擔任門諾醫院院長,卻 從來未支領醫院一毛錢薪水。他的房子是租賃的公寓,他的生活費是由美國教會 奉獻的,子女們在美國的教育費是貸款而來。數年前愛女在美國動腦部手術,他 們連回美國探視的機票錢都得先支領教會為他們預備的養老金。一部偉士牌摩托 車是他長年代步的交通工具,退休前兩年終於買了一部轎車,也只是普通國產汽 車。然而他們從不怨天尤人,反而常滿足的說:「40年來我們實在很快樂!」   
對上帝的堅定信心與愛心一直是薄柔纜醫師得力量的泉源,每次主持手術之 前,薄醫師必定領著病人及醫護人員,謙卑的向上帝祈求。他也常常為同事們禱 告,許多祝福藉著他的祈禱而傾注在門諾大家庭,以致門諾醫院能不斷成為別人 的祝福。   
老少兩代的薄醫師,為了中國人付出了80年歲月,他們以性命和血淚服事 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父親親證了中國近代史上戰禍最頻仍的40年,兒子在 戰後荒蕪貧困的台灣療傷時刻,落腳在最乏人問津的「後山」花蓮,為貧民、原 住民奉獻一生。   
父親為中國飽經憂患、鞠躬盡瘁,猶嫌自己擺上的不夠,而要唯一的愛子步 其後塵。兒子為台灣的中國人盡心竭力、仁至義盡,臨老還東奔西跑募款、演說 ,深恐自己付出得不夠。「到美國很近,到花蓮很遠」是薄柔纜醫師常對台灣人 說的話。35年前,有位實習醫師的母親氣極敗壞的反對兒子到門諾,理由是:「去後山會被生番宰割!」對自己苦難鄉親的輕忽及對自己鄉土的疏離,令人愕然、歎息。然而,卻有許多學醫的人,寧願費盡心思汲汲營營的為入美國門檻而擠破了頭,卻不願來到與自己血脈相連的海角一隅 ── 花蓮。   
40年前,薄柔纜宣教士帶著愛妻素菲來到台灣;40年後,已垂垂老矣的 薄氏伉儷兩袖清風的返回故里。離別的痛楚中,唯一深感安慰的是,素菲的嚴重 風濕症回到乾爽的堪薩斯可望好轉。其實花蓮不是適合薄太太居住的地方,蝕骨 的海風及潮濕的天氣常令她舉步維艱。然而,信仰和意志超越了肉體的苦楚,他 們還是選擇住下來。   
如今,薄柔纜醫師及薄太太已退休返美,他們欣然的住在當年曾受惠於薄醫 師的學生們,集資為他們購買的住宅裡攜手相伴。行醫40年的薄醫師終於有自 己的房子了,他們回首前塵,心中盈滿著對台灣的思念、對門諾的牽掛、對上帝 的感恩及對歲月的滿足。   
薄氏父子是不朽的,他們的偉大在於他們始終打心眼裡自認平凡。   
太平洋濱一個美麗傳奇 ── 基督教門諾會醫院   
雋永芬芳的昨日之歌   
民國43年(1954),薄柔纜宣教士在美國「門諾會海外救濟總會」的協助下,創辦了花蓮「基督教門諾會醫院」。   
門諾醫院的前身是「山地巡迴醫療工作隊」。民國37年(1948)起,一群由美國「門諾會海外救濟總會」差派來台專業醫護宣教士們,不畏艱難的穿梭於花東地區的山地部落,為布農、阿美、泰雅等原住民及平地的貧民展開醫療服務。 民國42年(1953),薄醫師將「山地巡迴醫療工作隊」分成東、西兩支。工作隊的隊員們分別在中央山脈兩側進行醫療傳道事工。他們翻山越嶺、餐風露宿;在各村落停留兩週後,又得返回平地的醫療中心領取新補給品。   
  清晨,曙光乍現,就得撐起身子迎接忙碌而充滿希望的一天。早起的原住民 也早就迫不及待的排隊接受蛔蟲治療。夜晚,美麗的月光下,工作隊員們透過日 語翻譯,熱切的將神愛世人的福音告訴各族同胞。   
  忙碌緊張的生活也有不少新鮮有趣的插曲,某日,金髮碧眼的高牧師幫忙接 生了一個嬰兒,家屬們高興得竟把孩子命名為「亞美利堅」。當時的山地村落根 本沒有浴室,薄柔纜醫師也和山村居民一樣,跳進山溪裡洗澡。薄醫師就寢時, 常有好��的少年���爭相��視,他們想知道白種人是否可以不睡覺﹖外籍護士洗澡 時,居然引來原住民婦女圍觀,她們要證實白種人的身體是不是和臉一樣白﹖原 住民和大多數的平地人一���,���見白種人,就跟他們看到醫療隊帶去的衛生保健 影片一樣驚訝好奇。   
交通、電信的不便也讓醫療隊嘗盡苦頭,深入東海岸時,因尚無海岸公路, 工作人員只好背負醫療器材��食物、日用品,渡木瓜溪越重重的海岸山脈到鹽寮 。這段如今僅十五分鐘車程的路途,當年足足走了十個小時。頂著烈日背負重物 ,還得一路開山闢路。餓了,就在河谷以石頭架鍋煮飯。累了,起水泡又酸痛的 雙腳還是得往前邁進。他們只有一個信念 ── 為主服務   
地處���郊的水璉、鹽寮的居民每次一送走醫療隊就開始殷切巴望醫療隊的再 臨,因為醫療隊把健康和希望帶給了他們。難怪水璉、鹽寮的居民殺雞宰鴨,又 費心的煮海水製鹽調味接待貴賓。   
有一次,隊友們走過山巔水涯,千辛萬苦到達目的地,當地的警員卻強詞奪 理的要薄醫師出示醫師執照,薄醫師怎麼可能再徒步十小時返回醫療基地拿執照 ﹖這群英雄們只好在警員的固執下,絲毫無用武之地,於是萬分懊惱的留宿一宿 ,打算次日清晨打道回府。不料,次日清早,這位難纏的警員竟哀哀啼啼的捧著 肚子跑到薄醫師面前:「美國醫師呀,我肚子好痛,快點救救我!」「警員先生 ,我沒帶執照呀!」「沒關係、沒關係,你們是醫師,當然可以醫病」。   
山地的地形陡峭,跋山涉水是常事,醫療隊還走過生平所經最驚險的吊橋 ── 兩根鐵索上下橫亙在深谷上,稍不留神就會落入陡峭溪谷。隊員們各個摒 息,腳踩手握一寸一寸移過橋去。有位大塊頭的外籍隊員身背沈重的醫療器材, 「走」到河心時,兩根鐵索已相距數尺,望著似乎已失去彈力的鐵索,大伙兒嚇 得哇哇大叫。幸好帶到村裡的一大桶藥品、食物很快就用完,回程當然輕鬆、安 全多了。   
民國38年(1949)就加入醫療隊的台籍林清和牧師回憶說,有一次到了一個村落,全村唯一的廁所在豬圈旁,解手時豬隻都來陪伴圍觀。地處「後山」的花蓮不僅山地環境落後,平地的物資亦普遍缺乏,薄醫師想買一張椅子都買不到,只好自己畫圖請木匠照圖釘製。薄太太來到沒有任何家用電器的環境,也得學著中國人在爐灶上炊飯。   
  除了盛行的瘧疾、寄生蟲、皮膚病,「營養不良」也是當時人民的普遍問題 。民國50年(1961)起,門諾醫院便在各鄉村成立「牛奶站」。該數年間,約有一萬一千名學童每日上學途中可領取一杯營養味美的牛奶。直至政府在鄉村普設衛生所,各個牛奶站才逐漸關閉。   
對於肺結核患者,薄醫師更是懷著極大的悲憫。他曾為了給予肺癆患者更好 的醫療,而返美鑽研胸腔外科。為了讓患者安心療養,還在美麗的秀林鄉山腳下 設立肺病療養院。肺癆是會傳染的,薄醫師顧及病患的尊嚴,與患者接觸的時候 從不戴口罩。   
門諾醫院初創的前8年,對平地同胞及原住民均採「一人一元」政策,只要 一塊錢可以看病也可以開刀。直至今日,門諾醫院從未拒絕過任何一位求助的病 患。   
正當薄醫師日夜為病患忙碌的同時,薄太太也積極投入教會及社會服務事工 。她協助美崙教會創設幼稚園、興辦英文小學讓宣教士的子女們有就學的地方, 也在「花蓮未婚媽媽之家」重建未婚懷孕少女的身、心、靈。三名子女成年獨立 後,她還專程返美攻讀特殊教育,以便更實際的幫助「黎明啟智中心」(門諾會 智障兒童學校)的智障兒童。   
在浪花鑲邊的美麗海隅 譜一曲生動的山高水長   
40年來,門諾醫院從35張病床的規模增至今日的206床。滄海桑田物換星移,唯一不變的是「為主服務吝付出,仍是門諾醫院永遠的堅持。   
在薄醫師的領導下,門諾醫院對患者的醫治「全人」(包括身、心、靈)的 醫治。醫院內有牧師及社工員,從事病患心靈的復健、協助解決患者的經濟、家 庭等問題。病人返家之後,若有需要,社區保健的護士會前往從事居家護理,院 內的牧師也會前往心理輔導,以上的服務絲毫不求報償。對於車禍或意外傷殘的 患者,醫院還請專人教導他們製作人造花、編織等手工藝,使他們重返社會後有 一技之長可以謀生。此外,還組織「推輪俱樂部」、「洗腎俱樂部」、「開心俱樂部」(心臟病友俱樂部),使同樣病情的患者藉著各種活動互相認識、互相砥礪。   
近年來,台灣經濟繁榮,病人自費就醫的能力提昇很多,但仍有些特殊病患 亟待救援,如早產兒、棄嬰、血癌兒童、長期洗腎的腎病患者等等,門諾醫院不 遺餘力的為他們籌設了「早產兒基金」、「洗腎基金」、「血癌基金」。   
除了各項醫療基金的籌措,門諾醫院院舍的改建經費是院內人員最感頭痛的 。已興建三十餘年的院舍,大部份已老舊、漏雨、發霉,當年在克難物質條件下 興建的設施,都有暗窄擁擠、運作不便的問題,「重建基金」的籌措也是已退休 的薄醫師,時刻懸念的心事,66歲的老醫師返美後,仍東奔西跑為募重建基 金盡心竭力。前年(1991年),門諾醫院重建的第一期工程 ── 新門診大樓終於落成,餘下的工程卻因經費匱乏,遲遲無法動工。   
自民國37年(1948)的醫療團隊,至今日頗具規模的綜合醫院,門諾醫院一如薄柔纜醫師的風格 ── 默默付出、不求掌聲。由於信仰、由於個性,薄醫師一向謙沖沈靜,不張揚自己的成就,也不習慣與媒體記者接觸,只是默默在異國海隅,獻上歲月菁華,在他人的土地上安身立命。而臨立太平洋濱,本地人津津樂道的「美國仔病院」,也在偏遠的花蓮不求掌聲的耕耘了45個年頭,造福了花 東民眾、更造福無數原住民。   
原住民藉著門諾醫院得到肉體的醫治,也得到心靈的復健,許多有嚴重酗酒 問題的山地村落,更藉著宣教士們鍥而不捨的努力,甚至全村戒酒。早期開辦的 護理學校更造就了無數山地少女。從山巔到水涯、從山地到平地,門諾醫院「為 主服務」、「不求報償」的心志始終如一。   
然而,這畢竟是個講求包裝、廣告的傳播時代,「沒有聲音」的方式,很難 使外界瞭解門諾的需要,進而伸出援手。為了所愛的醫院,一向寡言的薄醫師離 台返美之前忍不住說話了:「臨別前我有一個請求,我為中國人擺上一生,我的 父親也為中國人獻上四十年光陰,你肯不肯為自己的弟兄捐獻一點金錢,讓這個 慈善醫院能夠繼續幫助貧困的病患﹖」   
薄氏父子把自己毫無保留給了中國人。 「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給東西、給錢還容易,最不容易的是給自己。 他們把自己毫無保留的給了中國人,不只是施捨一些禮物給你我, 而是像耶穌基督道成肉身那樣,親身與我們同住。 離鄉背景、骨肉分離甚至在炮火中出生入死, 一天、一月、一年也許容易,而他們卻選擇與你我同住了一輩子又一輩子。   
「給」不是件易事,更何況是「給自己」....。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