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中學校長陳能通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鄭金川撰《新使者雜誌》26期 1995年2月   

陳能通(1899-1947) 小檔案

18991011

1915

1919

1925

192762

1937-1940

1940

1942

1946

19473月 

出生,陳旺(1876-1963) 牧師的長子

自南崁公學校畢業

自淡水中學畢業

京都帝國大學畢業,同年返台任教於淡水中學

與蕭美德(蕭安居牧師三女)結婚

在日本東京神學校攻讀神學

在台南東門教會牧會,同時任教於長榮中學

任教於台北神學校及其附屬女子中學

任淡江中學校長

在二二八事件中受難


蕭美德(1903-1978),育有三男四女,分別是陳穎奇、陳秉虔、陳恩襄;陳嫣斐、陳慈悅、陳和香、陳瑞能。

 

◆牛津學堂
1880 年馬偕結束了滬尾(淡水) 8年的宣教,返國述職。到加拿大以後,他向地方鄉親報告了他在台灣宣教的情形,引起了各地信徒的參與興趣。由於烏德斯多克(Wood Stock)地方,一家叫做Sentinel Review報紙的鼓吹,馬偕博士的故鄉安大略省牛津郡(Oxford)的居民,募集了6,215元的加幣,交由馬偕帶回台灣,用來興建一所現代化的書 院。
1881年11月馬偕告別了故鄉,再度漂洋來台,他選擇了淡水砲台埔紅毛城北邊興建書院,他由廈門購入紅磚瓦片,親自繪圖設計並監工,當時因為沒有水泥,故用台灣傳統的石灰,拌合煮熟的糯米、黑糖和水取代水泥,做為建設書院的材料。
1882年7月21日書院終於竣工,取名為「理學堂大書院」,簡稱為「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以紀念捐贈者加拿大牛津郡的居民。同年9月14日開學。這個學堂並沒有入學考試,學生則來自各地傳教師所推薦的優秀台灣青年。
陳能通的父親陳添旺牧師,就是牛津學堂畢業的傳教師,到過東部的關山、北部的新竹、三峽等地傳道,算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前輩。陳牧師後與余勤結婚,1899年10月11日生下陳能通,並在桃園的南崁教會宣教。
◆淡水中學校及京都帝大
陳能通出生後,於1915年自南崁公學校畢業,不久,他便進入淡水中學校就讀。
淡水中學校就是馬偕博士的令郎偕叡廉先生所創辦的。1914年3月9日得當時日人總督許可,以牛津學堂的學院作校舍,由偕叡廉先生任校長,為本省最初本省子弟五年制中學校。
1925 年由羅虔益牧師所設計的八角塔校舍完竣,牛津學堂中,有關中學教育的人事、課程正式遷移於此。由開校時便借用校舍於此的淡水中學校,亦正式與牛津學堂分開。1922年,淡水中學亦改為「私立淡江中學」,而1883年所創建的「淡水女學堂」亦更名為「私立淡水女學院」。
陳能通進入淡水中學就讀後,是該學校的第二屆畢業生,於1919年自淡水中學畢業,隨即赴日本九州的熊本第五高等學校讀書,熊本唸完後,他憑著聰慧和努力,考取京都帝國大學的物理系。在帝大四年期間,他優游於物理科學的世界,他的經濟環境並不優渥,但是,他憑著堅忍的毅力克服了橫擺的困境險阻,1925年他正式取得帝大的畢業資格,隨即整理行裝,自日本回台,並受母校淡江中學(已更名)的校長偕叡廉的邀請,成為淡江中學的物理及數學教員。
◆台灣神學院院長及宮前高女
陳能通在淡水任教時,他的薪水是一百元左右。
他入淡江中學任教時,年齡只有26歲,到29歲,他便和他學生時代的淡水中學漢文先生蕭安居牧師的女兒蕭美德,在學校的禮堂舉行婚禮。蕭美德小陳能通5歲,是淡水高等女校的畢業生,早與陳能通熟識。
1928年他們的長女陳嫣婓出世,1930年老二陳穎奇亦出生。他在淡江中學任教,有感於福音的使命和神學知識不足,遂在1937年再次負笈東瀛,到日本的東京神學院攻讀神學,到1940年才完成神學訓練和學位,理裝回台。
回台灣後,他先到台南東門教會當牧師,並兼任長榮中學的物理和數學教員。1942年他受到原牛津學堂更名的台北神學校校長大川正之邀請,到台北神學校任教。(牛津學堂於1907年改稱神學校,由約美但牧師負責。)(註)
1914 年4月4日為適應教會的需要,神學校便由淡水遷往現在馬偕醫院科對面的新建神學院(台泥公司現址),原牛津學堂校舍則改為「淡水中學」。二次大戰期間,日本大力在台推行皇民化運動,到處接收台灣人創辦的學校,而神學院因此也曾一度由日人出任院長掌理,陳能通到神學院任教後,便住在神學院旁的宿舍,它的位置是「宮前町297番地」。1943年大川正辭卻了院長職務,由陳能通正式接掌神學院院長。
他接掌神學院後,為使在戰中的台灣女青年能夠有受到教育的機會,便在神學院裡附設了高等女子部,他自己則兼教務長的職務,其後,這個高等女子部擴大為「宮前高女」,從神學院獨立出來,在馬偕醫院旁的空地建立校舍,人數大概為一百名左右。到了戰爭結束,因為就讀的人數愈來愈少,便將學生移往淡水高女,結束宮前高女的經營。
◆淡江中學校長
1945年日本投降,同年11月,教會由日人的手中收回經營權,經過教會內部的討論,首先派林茂生博士接掌淡江中學校長的職務,陳能通則與林博士搭配,擔任教務主任。
到了1946年5月5日,林茂生博士把校長的職務正式移交給陳能通,同年,陳將全家從宮前町搬到淡江中學的真理街1巷1號的宿舍,全心投入淡江中學的教育事業中。
他搬進真理街的宿舍時,家裡除了父母親外,下面已有嫣婓、穎奇、慈稅、秉虔、恩襄以及和春六個子女了。
剛光復時,因為各種物資和經濟條件缺乏,淡江中學的經營非常困難,許多教職員的薪水常常沒法支付,因此,他常常得為這個問題到處奔波。加上國府接收台灣後, 治安日趨惡劣,而淡江中學又非常的廣闊,許多儀器和設備常遭竊和破壞,他得要費很大的心血來巡視和維護。學校的品質要維持,師資則要力邀和挽留,因此,剛接手過來的淡江中學,百廢待舉,困難重重。
陳能通辛苦地把淡江中學建立起來後,沒有多久,台灣就發生二二八事件,離台北很近的淡水,自來就是台灣人文和人才薈萃之地,很快就受到風潮影響,雖然沒有起來明顯的抗爭運動,但人心也早已不斷的在激湧著。
到了3月9日,劉雨卿的二十一師上岸,淡水的駐軍便坐著車到處掃射。3月10日下午,有一個淡江中學的學生在郵局前被軍隊打死,同時,在北新莊也有許多台灣民眾罹難。陳能通聽到消息後,便和訓導主任黃阿統到現場收屍,他們將罹難的學生(住台南)抬到淡江中學裡,放在一間教室,用布將他覆蓋。在晚上十點多後, 才返回家裡。  3月11日早上六點左右,有一隊軍人到淡江中學要找校長陳能通,學校餐廳的一員小弟,便帶他們到真理街陳住的宿舍。這些人一到,就猛力敲門, 陳的家人在睡夢中被驚醒,並起來開門,兩個士兵一進房子,就粗魯的到處搜查,並衝入陳睡覺的臥房,猛力將正在就寢的陳能通押下床,他身上僅著睡衣、襪子, 就被押往淡水河附近的一個軍營裡。他的父親陳添旺見局勢突兀,就趕緊著裝,於七點左右出門,想到軍營去探個究竟,結果一出門就被逮捕。他們家對面的訓導主任黃阿統,因為昨日將一個罹難的學生放置在教室,也心急的一早起來,往學校去看學生的屍體,看是否受到貓或其他動物的破壞傷害,結果他一出家門,沒有多久也被逮捕。當晚,他們三個人被抓進沙崙海水浴場旁的軍營裡,被綁在一棵榕樹下,在海風蕭瑟的夜裡,三個人淒冷地等待不可知的黎明。
3月12日早上八、九點,陳添旺拖著疲憊的身心回來,他含著眼淚只說著陳能通告訴他的一句話:「阿爸!我把家裡交給你了。」在那時敏感驚嚇的空氣裡,他的家人也不敢再問下去了。
其後,他的家人便到處找人營救,一個在淡水鎮公所任職的淡水教會長老黃金塗,曾出面到軍營去查看,證實兩人依舊在該處,並且替他送去了大衣、鞋子等,好讓他們能夠抵擋三月冷勁的海風,他們也找過馬偕博士的公子偕叡廉出面幫忙,結果依舊是毫無所穫。
3 月14日左右,有人看到一大早軍營就有人被綁在椅子上,被卡車載往基隆的方向,於是他的家人立即透過教會的關係,請基隆教會的鄭君芳牧師幫忙尋找,鄭牧師 和教會同仁到處探聽,聽說在基隆港附近被槍斃的罹難者中,一個頭頂微禿的中年男子,便是陳能通。不過,這個事情到現在都沒有辦法證實。
陳能通所以罹難,據聞可能有幾個原因。他接任淡江中學校長時,學校裡留有一些日據時代學生軍訓課用的步槍,在光復後放進學校的倉庫,他本欲繳給當局,但當局卻不收(因這些槍不如接收的日本軍隊的槍好)。到二二八事件發生後,當局便以此為藉口,將他逮捕殺害。其次,1946年,三民主義青年團到到處成立時,陳儀的參謀長柯遠芬,見淡水中學環境優雅,地靈人傑,便與創辦人偕叡廉先生商借校地,做為「三青團」訓練的營地。席間,柯遠芬見淡水風光明媚,便跟校長陳能通表示,希望他在淡江中學裡建中國式的亭子,以後三青團的訓練營地,將在此地繼續召開。陳校長因學校經濟拮据,生存都有困難了,並未當場允諾,其後更未遵照柯的指示照辦,亦為其二二八罹難的原因之一。
陳能通失蹤後,教會方面不得已再找來柯設偕代理校長職務,好讓學校能正常的營運下去。他的家人則不時有軍警人員查訪,甚至搜查陳留在家裡的各種書信文件。陳能通被抓走時,他的妻子正懷身孕,幾個月後他們的老么瑞能出世,到今天,��瑞能一直沒見過父親。
註:約美但牧師(Rev. Milton Jack)主持台北神學校校政自1907年至1916年,他是早期將聖經批判學引進北台灣的功臣之一。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