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悲天憫人的上帝》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陳榮爝撰 「祂是什麼樣的上帝?」《台灣教會公報》 3180/3181期 2013年2月4-10/11-17日 p.18 推介 宋泉盛牧師的 英文著作 The Compassionate God: An Exercise in the Theology of Transposition, (New York: Orbis Books, 1982) 的 林宏宣中文譯本(台灣教會公報社 1996年出版). ��榮爝黃純真夫��為此譯本作了校訂,  

你對所信仰的上帝認識有多深,多廣?你所認識的上帝是什麼樣的上帝呢?這是歷代基督徒,也就是信仰的追尋者一直在探討、深思的信仰課題。
這本《悲天憫人的上帝》不算是宋泉盛博士的新著,而是30年前(1982年)的英文著作,經林弘宣先生用心譯為華語。
為什麼要舊書新譯呢?值得這樣做嗎?誠如作者在序中如此解釋:「認真來講,這一本『舊』書,是1982年在美國初版的『舊』書。但是這本『舊』書,現在回想起來,仍然是一本『新』書!」宋博士又說:「這不是失了時效的書,好像時裝表演的衣裳一樣。」他說:「我可以用一個片語來形容『後浪推前浪』,這是江水奔流,前後相繼的意思。思想,而神學是思想的一種,本來是『後浪推前浪』的東西,在早期的思想裡蘊藏著後期的思想,而後期的思想反映著並開展新的思想。」
在一般基督徒的認知裡,常常以為舊約聖經裡的上帝是嚴厲、毫不留情的上帝,在宋博士眼中的上帝卻不是這樣,在本書中他一直強調,上帝是悲天憫人的上帝(The Compassionate God)。
本書共有12章,是厚達576頁的巨著,主要分成3個部分,第1部:從「分散、分裂」的觀點來詮釋舊約聖經的信仰;第2部:從「大分散」的角度來探討耶穌的門徒如何在耶穌被釘十字架時四散逃往,以及耶穌復活後的轉變;第3部:從「因地制宜」的觀點,透過亞洲一些歷史和人們的經驗,來看上帝如何展現祂的憂心忡忡以及悲天憫人的精神。作者希望能夠以此釐清一條路給亞洲國家和人民,讓他們了解,除了猶太教和基督教共有的傳承外,上帝在其餘廣大世界的旨意。
本書的譯者林弘宣先生極為肯定與讚賞宋博士在神學上的成就,他在譯者的話裡這樣表達:「宋泉盛教授的作品在近代基督教神學的成就上,至少可以媲美巴特(Karl Barth)和田立克(Paul Tillich)等大師,甚至猶有過之而無不及。」弘宣兄為什麼膽敢這���說呢?他接著說:「巴特和田立克等大 師們對西方基督教神學和西方哲學的學養之精,從他們的作品中顯���������無遺。然而,他們究竟受限於西方的時空文化背景,而不能了解東方文化的精神價值。我們當然不敢太苛求於他們。感謝主!我們的宋泉盛牧師就不一樣了。宋牧師早年受過西洋哲學和西方基督教神學的良好訓練。回過頭來,他又從東方的經典中悟出了上帝的大能,因而開創了亞洲神學的一條康莊大道。」
微僕在校訂感言中如此寫著:「最近與宋博士多次晤談中,得知他因親自校訂英文著作的漢譯稿,以致於大損眼力,於是與內人純真牧師娘商量後,我們自告奮勇擔當校訂的工作,讓宋博士有較多的時間繼續教書、寫作,俾能助益更多的人。接下這份校訂工 作以後,才發現有點自不量力。因為要把弘宣兄譯得很好的譯稿做校訂的工作,我們常常要再翻閱英文原著逐字斟酌推敲才敢定稿,實在讚佩譯者的翻譯功力與辛勞。但是,為了校訂,能夠展讀宋博士的真知灼見, 又能先睹為快,雖是辛苦了些,但甚覺不亦樂乎!宋博士這本著作,30年後我們校訂時發現書中的思想、見解還是值得吾人一讀再讀,讀後必定會大大地改變我們對上帝的認知,恍然大悟原來上帝乃是悲天憫人的上帝啊!」
日昨從作者手中獲贈此書,雖然先前內人與我都已多次展讀、校訂了,當時已驚嘆作者的神學素養了,但是回家後還是愛不釋手,一讀再讀,尤其是第2部中的第4章提到有關「絕處逢生」,作者闡釋彌賽亞之死,實在是透徹。而第5章「從十字架到復活」則是解釋耶穌基督復活的信仰乃是「悟道」的關鍵,讓我再次見識到宋博士的神學觀點與神學家巴特有異曲同工之處。
宋博士如同使徒保羅一樣堅持,耶穌基督的十字架與復活的信仰才是基督信仰的重點與精華,這樣,誰可以再說他的神學是「新神學」,是「自由神學」呢!
因此,我很樂意將此書推介給愛好思想, 追求信仰,力行所信的人。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