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與再願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胡忠銘牧師講  2008年8月3日高雄德生教會講道「回顧與再願」的後一段。

德生教會是1964年 8月設立的,每年8月的第一個主日,是德生教會的「生日」。

胡忠銘牧師本人是1960年3月10日出生。


每一個人都有出生的日子,每一個機構和組織也都有 其成立的時候,然而無論是人,還是組織或機構,在誕生的那一天,便是「生日」,也就是「生命」的開始。雖「生命」開始之前,得經過一段時間的孕育與籌備才能展開,然在「生命」誕生的這一天,正是展現活力,擔負歷史責任與使命的起始。因此,每逢「生日」之時,人們都會展開一連串的慶祝與紀念活動,即所謂的 「慶生會」與「週年慶」。當然,「生日」的意義,除了在於回顧,慶祝生命的誕生與成長之外,如何許願與立志,朝著目標前進,才是重點。

談到生日的「立志與再願」,就會讓人想起巴克禮牧師 (Rev. Thomas Barclay M.A.1849-1935) 的「生日獻身誓約文」,以及自己在台南神學院讀書時,和巴克禮牧師的一段「感情」。所謂和巴克禮牧師的這段「感情」,乃是在教會歷史資料館(巴克禮牧師故居和辦公室)工讀三年當中所建立的。因在工讀的三年期間,我清理過巴克禮牧師生前所住過的房子,擦拭過他所用過的桌子和坐過的椅子,同時整理過他穿戴過的眼鏡、衣服等遺物。最值得懷念的是,我看到,也感受到他那犧牲奉獻的宣教師精神,以及他那佳美的信仰腳蹤。當然,這一段「感情」,必須從我進入台南神學院 就讀的第一年談起。

台南神學院創立於 1876年,而第一任院長正是巴克禮牧師。102年之後的1978 年,是我進入台南神學院就讀的那一年,在此之前,個人對巴克禮牧師並不太瞭解,只有耳聞。入學後,為能減輕父母親的經濟負擔,曾向學校申請工讀,可能是一年級的新生對學校不熟,加上又有多位學長提出申請,在長幼有序的情況下,學校較不傾向讓新生工讀,所以,並沒有工讀的機會可言。 1979年升上二年級時,學校的工讀機會還是很少,並不容易申請。不過��好,依照南神的傳統,二年級的學生必須負責辦理學生的伙食,因此,所有二年級的同學,都是��然的伙食部員,必須分組輪流設計三餐的菜單,還得擔任採買,前往市場採購。為撿便宜,伙食部員必須一大早就到「兵仔市」買菜。採購完後,還得負責把所買 的菜載運回到學校,以利廚房的烹煮。由於當時學校有一部載貨的交通工具,也就是用腳踩的三輪小貨車,伙食長為節省僱請發財小貨車載送一次100元台幣的運 費,只好請同學利用這一部腳踩的三輪小貨車運送,而載一趟菜回學校的「司機」,可以得到台幣25元的酬勞。雖擔任三輪車的「司機」者,每天早上清晨六點 多就得出發,到位於永康的兵仔市,將菜全部載回學校。由於載菜的工作非常辛苦,鮮少有同學願意擔任。心想,只要有錢賺,縱使辛苦,也是甘願。為賺得載一趟25元的工讀金,我乃自告奮勇,擔任將近一年的載菜工讀生。坦白講,這種差事並不輕鬆,不但得具備騎三輪車的功夫,還得有足夠的體力才行。

1982年服完兵役後,回到台南神學院就讀時,因年紀已長,加上當時在台灣人的觀念中,當完兵的男人,已經算是成人,不能再向家裡伸手要錢。因此,我不敢再向父母親要學費和生活費。所以,退伍之後的第一年,在東海大學進修期間,為求自力更生,乃在同學的介紹下,於離東海大學較遠的豐原市郊,找到了一個同學不願意去的家教缺。自此,每一個星期五傍晚,無論風雨,都得從台中大肚山,騎機車遠赴豐原當家教。雖然辛苦,但為了生計,還是不敢喊累,不但得省吃儉用,還必須將週六、日於教會實習所得到的微薄津貼存下來,才夠下一個學期的註冊和房租費。 

1983年,完成東海大學的學分後,回到台南神學院就讀時,由於無法再遠赴豐原當家教,只好向學校申請工讀,但學校工讀的機會不多,並不容易申請。當時,最好的工讀項目,就是當教授的助理,可能是我的字很醜,加上成績並不出色,並沒有受到教授的青睞,而無緣當教授的助理。失望之餘,只好退而求其次,申請擔任清掃與整理之類的工作。感謝的是,經過一番的申請,好不容易才得到一份打掃「教會歷史資料館」的工讀機會。就這樣,我在歷史資料館工讀了3,一直到1986年畢業為止。(註:長老教會歷史資料館於 1965年,基督教在臺宣教百週年紀念時所創立,館址位於臺南神學院內。惟因建築老舊,沒有恆溫空調和除濕的功能,文物受潮嚴重,乃於 19878月,颱風來臨之前,將館內所有的文物,移至長榮中學保存,於同年921日,長中校慶時,開放參觀。)

在教會歷史資料館打工的3年期間 ,雖一個小時的工讀金只有30塊錢台幣,但卻能常與館內收藏的歷史資料為伍,實在非常值得。 在歷史資料館工讀當中 ,不但讓我親眼看到了信仰先人的佳美腳蹤,也經驗到當教授助理所無法學習到的功課。

教會歷史資料管裡面,收藏著許多清朝時代的銀票、書籍和文件,以及與長老教會相關的歷史珍寶。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除了早期宣教師的宣教工具和聖經之外,就是謝緯牧師於 1970 617 下午1 55分,從南投開車前往彰化二林義診途中,不幸車禍身亡時,身上所穿的長褲和襯衫,還有帶在上衣口袋,被撞斷成兩截的鋼筆。讓人感動的是,身為一位醫生,在車禍身亡當時,身上竟穿著一件縫補過的長褲,使我每次整理謝緯牧師的遺物時,都會對他尊敬不已。

此外,最令我佩服的,就是 1874年遠從蘇格蘭來台宣教,創立台南神學院的巴克禮牧師(Rev. Thomas Barclay)所穿過的那一件睡袍,睡袍的膝蓋部份磨破一個大洞,而這一個洞,就是他天天跪在上帝面前禱告所磨損的。當然,另一讓人感佩的,是 巴克禮牧師16歲生日時,所立下的「 獻身誓約文 」(中文翻譯,請見《教會史話》 019 巴克禮博士獻身書)。這一篇「 獻身誓約文 」,正是巴克禮牧師 18651121 16歲生日當天所立下的。自16歲起,每逢生日這一天,他都會再讀一次,同時在上面簽名,以示奉獻之志。 1893年結婚之後,每年生日時,巴克禮牧師亦偕同師母 伊莉莎白 (Elisabeth A. Barclay) 在「 獻身誓約文 」上簽名,以表夫婦同心,再次與上帝立約,直到 1935年歸天為止。

有關巴克禮牧師的「 獻身誓約文 」一事,在他生前並沒有人知道,直到1935年歸天之後,同工們為他整理遺物時���赫然發現,而被公開出來。這一則故事,實值得人們過生日,或是教會、機構、組織週年慶時,拿出來回顧與朗讀,好讓人能 效法巴克禮牧師每逢生日時,必定再次與上帝立約,堅守誓言,勇往直前的信仰精神。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