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 彭清靠.陳金嬰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彭明敏撰 「我的父母」摘自《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 第一章 我的台灣人遺產。

按:彭清靠長老(醫師,1890-1955,參見彭清靠小傳),於1915年娶陳金嬰(又作金英,陳兩故長老的長女,陳溪圳牧師之妹),育1女3男。長女彭淑媛(醫師,適林福耀,夫亡後再嫁陳端方醫師)、長男彭明哲(妻吳英姿)、次男彭明輝(妻楊月霞)、三男彭明敏(妻李純)


我的父親(彭清靠)年輕時就進入台北醫學校。這位年輕外來者,曾在淡水和台北得識了長老會教會圈中的教友。在那裡,他遇見我的母親(陳金嬰)。她是淡水加拿大教會女學校的學生。她的家人早就定居於八堵,在今基隆和台北間的路上。她的父母認識了最初經過那條路的外國人和北部地區的傳教士。1872年,加拿大人馬偕醫生(Dr. George Mackay)設立淡水教會,他們的積蓄,購買些稻田。外祖父(陳兩故)是一位非常文靜、溫柔、隨和的人,把大部份釀酒的經營留給勤勞的祖母去作。日人來後,製酒變成政府專利,所有私人酒廠都由政府收購了。我的母親有二個兄弟和一個妹妹。她的大哥(陳溪圳)曾到日本京都的同志社大學求學,那是一個美國人的教會學校。他回台以後,成為長老會牧師、馬偕醫院董事會董事長和台灣北部長老教會 大會議長。母親的弟弟曾入淡水教會學校,以後成為商人。

我的父親畢業醫學校以後,在台北馬偕醫院實習了二年,而在這個時期,我的父母結婚了。他到台灣中部海邊的一個小鎮大甲,開設他的第一個診所。這個不到二萬人口的古老海邊���鎮,當時頗為有名。它是非常繁榮的手工業社區,生產大甲草蓆和草帽,外銷到世界���地。在最好景期時,單單美國,大甲便輸出了近一千萬頂的大甲帽,外銷到日本的數目也��常龐大。

父親在大甲定居後,����也順利發展。醫生的收入不錯,且在每一個地方都受尊重,而有影響力。因為他是家裡第一個開始賺錢的人,一有能力便儘快將他的兄弟們也送到醫 學校。他們也相繼地發展,而兄弟們很樂於讓祖父的生活較舒適些。

祖父很驕傲地發現,他事實上建立了一個「醫生世家」:他的兒子的孩子,不是取得醫學學位便是嫁給醫生,他們的孩子也陸續進入醫生這個行業。彭家約有廿人,包括五名女性,完成醫學學位,而第三代,包括我的二個兒子或一些姪兒姪女,也在醫學院就讀。

父親終生與其兄弟姊妹保持密切關係,而他們都熱心於教育,要使每個小孩都得到最好教育的機會。

父親在大甲行醫18年,將積蓄投資於稻田,買了約40甲田地依當時標準,這算不少產業。他想給每一兒女10甲田。我記得很清楚,當我們時常搭火車北上時,他總是指著綠色的稻田,驕傲地說:「那些稻田都是我們的。」

我出生於大甲,是三個兄第和一個姐姐中最小的一個。我們長大後,發現父親確實是非凡的人,以及為什麼他贏得大甲地區廣大的尊敬和愛載。他喜愛馬,有時蓄養4匹,常有一名馬伕照顧。他會在大清晨騎馬到遠處出診,這是台灣人很不尋常的事。我清晰地記得有一天他騎馬狂奔回家,後頭有一匹憤怒的水牛一路追趕他。還有一次,他的馬真的被水牛角牴傷了。

他的興趣很廣泛而專精。他學會中國拳術,熱衷於園藝,培養菊花和珍奇蘭花,晝水墨畫,並學會小提琴。他與佃農的關係長好。記得他們常來討論未來收穫中應付多少收成,或來求父親諒解何以未能付清約定的份量。他在其大診所,也做了不少慈善。他心腸慈悲,不在意患者忖不出診費,常給免費的治療。父母都是虔誠的基督徒,在長老教會中擔任長老,並支持教會的慈善和教育工作。

記得有一個問題,擾亂我們家庭的和諧。當時台灣有一普遍風俗,就是較富裕的人家「收養」女孩,在實際上,是作為僕人。這些養女在五、六歲時就被帶到家裡,她的家人拿到一筆錢,做為她作僕人直到婚嫁年時的代價。在有些家庭,這些女僕得到良好的待遇,但是,在有些家庭,她們則受到虐待。我們家裡常有這樣的女僕,甚至當我的姐姐結婚時,還有一位親戚送了她一名這樣的女僕。我的哥哥進入高中以後,便攻擊這種習慣是一種奴隸制度,有時甚至說:「你們自稱為基督徒,而這些人在此當奴隸!「雙親因此發窘,試圖辯護,指出在我們家裡的女僕受到良好的待遇,然我的哥哥從來不曾為此感到舒服過。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