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清約長老(1887-1965)的生平與貢獻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蔡重陽整理] 摘自 新興教會彭清約紀念圖書館存稿 「彭清約長老」。詳見《生生不息 高雄市新興教會設教70週年教會史特刊》2009年 p.150-162,即該書 第二章 第三節 教會的中堅 ─ 長老 1. 彭清約長老 。 又新興教會於1982年6月出版《彭清約長老紀念專集》一冊。


 彭清約的生平事蹟

彭清約於1888年2月25日 出生於阿猴。出身於傳道者家庭,自幼隨著父親遷徙到各地。兄長清標也是傳道師,父兄均無豐沃收入,清約幼時生活相當清苦,曾經到田裡耕作或是上山拾柴。入學前在禮拜堂接受宗教教育,並進入里港小學讀書,14歲入學「長老教中學」,並接受宋忠堅牧師洗禮入教。18歲畢業,隨之派往旗山木柵庄禮拜堂任小學教員,19歲轉任蕃藷寮(今高雄縣旗山)公學小教員,20歲考進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就讀,得到公費研修醫學。25歲畢業,學成後在阿猴醫院服務一年,26歲遷徙到鳳山市鳳山中街開業「育仁醫院」,並以所得協助二位弟弟清靠、清良就讀醫學校。27歲娶台南成章鄧阿進次女鄧碟為妻。

在鳳山時即參與鳳山長老教會的事工,擔任該會主日學教員、校長,以及禮拜前的唱詩工作。

開業九年後,再赴台北醫院進修小兒科,一年後又回鳳山和清良共同從事醫療工作。1927年在高雄市鹽埕町設立分院,上午在鳳山,下午在高雄工作,晚間返回西子灣自宅。之後清良自行開設清良醫院。

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命令住民遷出西子灣,清約在鳳山和鹽埕町的診所均受美軍轟炸,無法工作。當時居住在高雄的市民多數疏散到高雄縣觀音山,清約亦疏散到該地,與女婿李茂森共同開設診所直到終戰。1945年8月終戰後搬回高雄市新興區明��街24號開設診所,同年苓雅寮教會(新興教會前身)從苓雅寮遷移到新興區,即是借用清約住宅開始聚會。

1945年年底,彭清����被遴選為新興區區長。當年終戰後,高雄市為國民政府接收,當時一切制度仍沿襲日據時�����的部落區會。幾經縮編,從劃全市十九區到1945年(民國34年)12月1日調整為十區,遴選當地富有聲望公正人士充任區長。當時彭清約被遴選任命為區長,許玉崑為副區長。由此可知彭清約在地方上為人清廉公正,深得人心,並且頗富人望,才能為人所肯定。 1946年(民國35年)1月1日各區區公所正式成立,並辦理區長選舉事宜。彭清約無意仕途,淡薄名利,於是辭去區長一職,專心於行醫及教會事奉。

翌(1946)年次子彭明睿由大陸東北返台,診所搬到鹽埕區大公路父子兩人共同經營,1955年明睿獨自開設彭小兒科於鹽埕區七賢三路,清約仍繼續大公路育仁醫院的工作。

彭清約對傳道事工的熱心,並不僅限於新興教會。在1950年(民國38年)9月間,有鑑於斗南位居於縱貫、台西之間的交通要衝,是一處雲林地區的重要鄉鎮,有設立教會的需要,於是自費傳道,並熱心開拓,當時得到斗南地區部份信徒和嘉義中會傳道部的幫助。於1951年3月22日在信徒沈祈安家中正式設立聚會所。此為斗南教會設立的開始,彭清約為該會第一任傳教師,而且擔任主日學校長。1957年6月16日購得延平路4號土地及民房為臨時聚會所之用,斗南教會開始擁有土地和聚會場所,在開拓的工作中,彭清約出力最大。

1964年起,清約身體狀況日漸衰退,有動脈硬化、心室肥大等病症出現。1967年結束大公路診所,遷回明星街半日行診,半日休息。但此後時常發生心不全症狀,於1969年6月8日因為急性心肌梗塞突發,而逝世於台大醫院,享年82歲。

彭清約盡其一生除了醫人治病,幾乎大部份的時間和精力都用諸於事奉教會,他熱心的奉獻和善待傳道者一樣為人稱道。

彭清約大約有32年間(1938-1969)在新興教會任職,不僅是該會創設者之一,更被視是信徒的模範。該會為紀念這位長老特地予以最崇高的教會葬,以表彰他對教會的貢獻。

彭清約對教會的貢獻

彭清約出身於基督教家庭,自幼受宗教教育薰陶,並參與教會的聚會和活動。年輕的時候在鳳山開業行醫,曾經參與鳳山長老教會的事工。1951年3月曾開拓斗南教會,並為該會第一任傳教師。

自1938年起即全力參與新興教會的創設和所有事工,對新興教會有著相當的貢獻。在其任職的32年間的後半期,與牧師蘇天明有著良好的同工。蘇天明在《彭清約長老紀念專集》序中記述如下:

回想1954年2月11日,就任新興教會牧職以來,16年之久與彭長老相處的生活,想起各種的聚會(例如9年之久的倍加運動、晨更祈禱會、家庭禮拜、主日禮 拜、主日學、各種靈修會,凡他知道的集會一定參加。),愛人的精神,默默無言無語,以實行為原則,正是基督徒的模範。他名為小兒科醫生,實在是一位教會的 牧師。自始至終關心傳教者的生活。無論疾病、經濟、教育,由他受恩的人許多。他不求世上的名利,將一切的榮耀歸於上帝。

彭清約與新興教會的淵源始自1938年。當時日本政府正積極進行南進計劃,高雄港被分期築建,市區也被分期規劃。1930年之後高雄地區大型工業工場陸續興建,因勞力的大量需求,幾年之間,臨近鄉鎮的人口大量遷移湧入苓雅、前鎮地區。牧師廖得將苓雅地區的信徒加以召集聚會禮拜。同時邀請彭清約等人共同協力參與傳道設教的工作,因而產生了「前金傳道所」。

經過了三年的努力,禮拜人數有著顯著的增長。1941年2月12日向高雄中會提出申請,獲准升格為堂會,是為「苓雅寮堂會」。同年5月25日舉行第一次聖餐,陪餐者有51名之多。同年6月15日第一次選舉長執,彭清約被選為長老,但是他卻自認作工即可,不需任職而謙辭長老一職。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高雄地區飽受戰火轟炸,教會聚會活動被迫於1943年底暫時停止。直到1945年9月戰爭結束,才又恢復聚會。

苓雅寮堂會會友又回到戰爭前聚會的地點 ─ 青年路和成功路一帶禮拜。但是時隔不久,鄰近的五福路也有其他的信徒聚集另行聚會。

在中會協調下決定,苓雅寮堂會轉移到新興地區,而將前金地區讓給已經聚會的信徒,這些信徒在李幫助、林啟三和楊金寶領導下,設立了「前金基督長老教會」。而後購地建堂,彭清約給予極大的協助,使得購地得以順利完成。

苓雅寮堂會遷移到新興地區,即在該區的明星街二十四號彭清約的診所兼住宅聚會,遷移一事能夠順利進行,最主要得力於彭清約願意提供住宅供教會聚會之用,使教 會無後顧之憂,能夠不為聚會地點沒有著落而傷神。此處地點既屬新興區轄管,自此教會名稱更名為「新興基督長老教會」。教會在此聚會,直到1948年10月新禮拜堂竣工為止,約有2年5個月。

彭清約大力協助教會,使得新興、前金二處教會得以在終戰後短短二年間順利設立,當時教會的教勢微弱,設立過程卻沒有遭過遇太大的阻礙,彭清約助力甚大。

1948年10月17日,彭清約再次被選為長老,並正式宣誓就任,此後終其一生在新興教會盡心盡力從事教會事工。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