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於教會音樂工作的鄭溪泮牧師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鄭昭穎撰《新使者雜誌》49期 1998年12月 p.21-24


鄭溪泮牧師 (1896-1951) 小檔案
1896
523
出生於台南永康蜈蜞潭 (父親鄭漢川)
1917
3          台南神學校畢業
1917
4          任歸仁北教會傳道師
1917
44  
與吳恩加小姐結婚
1919
41  
受封立為里港教會牧師。
1930
5          任南部分設中會第一任高雄中會議長
1931
4          任嘉義東門教會牧師
1944
                因眼疾辭去嘉義東門教會牧職
1948
3          與三男鄭泉聲傳道師同赴里港教會,協助牧會
1950
7          任水底寮教會牧師(第一位專任盲人牧師)
1951
624  
蒙主恩召,年56

具音樂恩賜的牧者
每年聖誕節,常在教會慶祝禮拜中,聽到會眾吟唱長老教會聖詩第91首「聖子耶穌自天降臨,為咱世間有罪之人……。」那美妙的旋律及歌詞,真能帶領人唱出心底虔誠、嚴肅的感激,以及歡呼、頌讚上帝賜聖子道成肉身,降世拯救罪人之大愛。曾經有不少人感嘆說:「如此壯闊的聖誕詩歌,作者竟然是台灣人……。」我們作為晚輩的人,如果能回溯台灣教會音樂史,追尋那些致力在聖樂的領域裡服事教會,而且遺留了寶貴的禮物給後代的可敬的諸先輩們的事蹟,來思念並學習他們,必是很有意義的事。
說到 先父鄭溪泮牧師,他可算是早期台灣教會裡,極少數能參與音樂事工之傳教者。目前認識他的人已大半去世,所留下的個人資料並不多,而且過去幾十年間,他的兒女散居各地,甚至有移民在日本、北美、南美等地的。在多次的搬遷之間,有些家族歷史資料亦隨之分散,以致有不知存留在哪裡,不易搜集的情形。數十年後的現在,我們雖然身為他的子女,應邀執筆介紹先父及其作品,實在也有困難,恐未能確切詳盡,只能憑著記憶敘述幾項以為追念。
據先父及家族 先輩們的口傳,先父是生長在一個民間戲劇團琴師的家庭,我的祖父鄭漢川是頗有名氣的民間戲劇樂管弦琴師,常應邀到各地為戲劇團伴奏;先父必是從小耳濡目染,深受影響。我的祖母則對詩歌很能領悟,只因聽見鄰居吟唱聖詩104首「救主耶穌基督,救人脫離罪惡……」,就被那美妙的旋律與歌詞感動得敞開心門來慕 道信耶穌。這無非述說著,上帝早在他的僕人尚未出母腹就揀選他,尚年幼時就為他預備恩賜,引領他走服事上帝的蒙恩之路? 
積極參與音樂事奉
祖父早逝,但祖母堅定持守信仰,含辛茹苦地栽培父親,從太平境小學到長榮中學,後來還甘心樂意地支持他獻身傳福音事奉主,並送他進入台南神學校受造就。
19173月先父自神學校畢業,44日與吳文彬傳道師之女吳恩如女士結婚。婚後,隨即同往受派任之「歸仁北教會」當傳道師。兩年後,19194月受 里港教會聘任,受封立為牧師,時年僅24歲,是滿有抱負的年輕牧師。在里港牧會十二年期間,為要鼓勵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自養、自傳、自立,不再依靠英國教士會,就和幾位同志在屏東開設印版所「醒世社」,發刊「教會報」,自己擔任主筆。在這期間,曾出版一本用羅馬字台語文寫的自傳小說《出死線》,並編寫出版約十集的聖誕準備集供教會使用,內容有詩歌、對話、戲劇等,頗受教會喜愛。此外,也深感教會音樂教育之重要,曾編印羅馬字《樂理課本》,讓不識漢字的會友 也能學習基本樂理,參與聖歌隊、司琴等服事。不知他是如何學來的,他不但能唱也能彈,非常注重教會音樂人才的培養,親自教人彈琴,訓練司琴人才。
1931 4月他受聘至嘉義東門教會。在嘉義牧會的13年期間,曾兼任南部大會議長、傳道局局長等公職,也擔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會聖詩委員會委員,編輯長老教會的聖詩。在1955年出版的聖詩裡,屬他作曲作詞的有一首(91首),編曲的有3首,譯詞則有29首。此外,南部教會設教70週年紀念時,他的作品 (作詞曲)榮獲南部大會一等賞,是大會的紀念詩。因著對音樂及詩詞的興趣,很自然地催逼他致力在教界裡推展聖樂方面的事工,提高台灣教會的聖樂水準。然而 或許是太過操勞,白內障眼疾日益嚴重,19443月不得不辭去嘉義教會的牧職,遷往屏東,專心治療眼疾。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省立高雄醫院接受手術,惜未成功,三天之後就完全失明了。
他失明之後仍未喪志,繼續作詞作曲,同時研究盲人用羅馬字台語的點字,以他親自發明、改良的簡化點字,親手點寫、編製盲人用聖經、聖詩。1948 3月三男鄭泉聲自台灣神學院畢業,就任里港教會傳道師,他亦前往協助牧會。19507月他更克服全盲的不自由,應久久苦於無牧者的水底寮教會之聘請,得到家母同心相助,老夫婦兩人同往駐堂牧會(是台灣教會第一位專任的盲牧師)。但可惜不到一年,因病不得不回屏東治療,1951624日蒙主恩召,息勞歸天,享年57歲。 
令人喜愛的音樂作品
至於他個人的、家庭裡的音樂生活,無論演出、欣賞或創作,可說多采多姿,充滿樂趣,因為家中總是音韻交響,和諧悅耳,其樂融融。家裡除了己出的五男三女,尚有我們早逝的伯父母遺留的二子一女,雖然家累負荷重,牧會忙,還須擔任中會、大會的公職,聖樂事工更是責無旁貸,但是父親卻時常把音樂、詩歌交織在生活 中,以音樂陪伴他繁忙的生活,享受其忙中之樂。
子女之中,大姐、二姐在長榮高等女學校就學期間,從幾位女宣教士、鋼琴老師學得一手琴 藝及和聲的技巧,更提升家中的音樂水準。她們傳授琴藝給弟妹,使弟妹們熱衷地投入教會的音樂事奉。有擔任聖歌隊教唱、指揮的,有司琴、伴奏的,有擔任主唱的,有用鋼板臘紙刻寫樂譜、油印製作歌譜的,還有無師自通、自學而成的手風琴高手——二哥,每次的野外佈道會,他都是個重要的事奉者。全家人對和聲的興趣 也增加了合唱、重唱的演出的機會。我們每晚的家庭禮拜,無論父母在家或不在家,唱聖詩都習慣以四部合唱。大家自然地傳承喜歡音樂、喜歡創作的父親的恩賜。 因此,我們兄弟中就有了一些作品,如慶生、婚禮、母親節、夏季學校、靈修短歌、團契歌,以及教會特別日等等的詩歌,其中有的作品被刊載於《兒童聖詩》裡。 而父親也從中享受了不少成果及協助,就是在他較後期的作品,譜曲時在和聲的修整上,他都常不固執而欣然地接受我們的意見。
說到先父的作曲作詞,也不知他是怎麼學的,從誰學來的。依他的學經歷來看,他並沒有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而依當時台灣人音樂水準及文化環境來看,他不可能得到高師指導的福氣,所以我們只能推想他多半是憑著天賦與興趣,努力鑽研出來的。當時他學習作曲,可想而知,自然是受西方聖樂的影響較多,但他作的曲調卻也可使人感覺到稍 稍保留著東方鄉土音樂的風味,因混合著這兩種風味,所以無論西方人或東方人都能接受,而且喜歡唱。
聖詩91首〈聖子耶穌自天降臨〉 和〈湖邊蘆竹〉兩首詩歌,是他較早期的創作,但卻幾乎已達水準,頗得眾人的欣賞和喜愛。聖詩91首,大約是1927年的作品,本來是為他所牧會的里港教會新堂奉獻暨慶祝聖誕所作,可說是藉著他的天賦恩賜,將心底的感激自然表達出來之作。〈湖邊蘆竹〉是他的好友賴仁聲牧師遭到喪妻之痛所寫的一首詩,請先父為他譜曲的,當時大約是1924年。其他幾首作品,有因教會之需要而創作的,也有配合教界行事活動而寫的。當他失明在屏東療養期間,其中一首作品〈和平鐘聲〉,是為當時第二次大戰結束,和平到來,台灣光復的歡慶之情而作的。〈牧者守更〉是他的最後之作,這首聖誕詩歌是為配合主日學學生表演聖誕劇而作的,所以旋律比較特殊,也因此比較難配和聲。作此曲時,我隨侍在側,聽他反覆哼唱主旋律,花費不少心血。最後他因病疲弱,尚未見滿意的修整就不得不擱下,將那原作留給我。經過多年之後,仍令我思念,因之將它重新修整,完成如現在的面貌。
先父在世之日,因發揮了多方面的恩賜,所以一時被人稱為「多角形天才牧師」,但我們深知他並不欣慕世上美名,臨終時所留下的遺願是:希望子孫代代都有人獻身傳道當牧師。可見他所看重的是:將上帝所賜的才能完全投入於上帝國的聖工,事奉上帝,得他的喜悅。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