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福信 獲醫療奉獻獎 (第2屆 1992)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鄭福信述 王美玲專訪 錄自中華民國歷屆醫療奉獻獎網站 (立法院厚生會厚生基金會)。第2屆 (1992) www.hwe.org.tw/award_winners_2_16.asp‎ 鄭福信是鄭兒玉牧師和李春鈴之長男,1948年生,妻盧敏惠,有子鄭牧民、女鄭妙音。 

「我確定自己是一個學養都不怎麼突出的人,能有今天的成績,或許是上帝賜給我的力量,祂幫助我一步一步往前走;挫折、打擊不是沒有,但是聖經和禱告,我克服了許多難關。」
鄭福信先生,民國37年(1948)生,不到45歲的年紀,做到了馬偕紀念醫院台東分院的副院長。這個職務與頭銜對一般人來說病不是希罕的紀錄,可是當深入了解鄭先生不是醫學院或某某專科藥劑、營養科系畢業,而僅是普通中學的畢業生,完全靠一份熱誠,賣命打拼出眼前一番天地,恐怕產生羨慕和發出驚嘆的評語就如潮紛湧了。
在乾淨的土地傳福音
台東是台灣最乾淨的一塊土地,無論生活空間、居住品質比起台灣西部和北部高明許多;這樣的條件加上大自然賦予了豐厚景觀,吸引鄭福信早想移居臺東。他的太太盧敏惠女士是馬偕醫院台北總院營養課課長,支持先生的意願和理念,卸下職位隨先生請調臺東。民國74年 (1985),在沒有醫護人員願意下鄉的情況下,鄭信福和盧惠敏帶著三個小孩抵達台東。馬偕醫院派給鄭福信的職責,竟然是台東分院的行政管理副院長。
「怎麼會是我哩?怎麼會是我哩?」鄭福信不敢相信這個事實,一直自問「何德何能?」他虔敬禱告,又翻閱聖經,看到了新約羅馬書十五章20節的句子,心緒與矛盾豁然開朗。
--我一向的志願是要在還沒有聽見基督的地方傳福音,免得我的工作好像建立在別人的基礎上。--
臺北固然是賺錢的天堂,但鄭福信把臺東當作是還沒有聽見基督的地方,他要去那裡傳福音,造福更多信徒。
凡事認真機會降臨
本身生長在基督教家庭,對鄭福信的影響很大,倒不是他自小就信奉上帝或有犧牲概念,而是聖經如東方的朝陽,日日出現在他的眼前與身邊,當遭逢失意與灰心狀態,他會信手拈來看聖經;不過那只是看,認識聖經,不是領悟,得不到真理的啟示。
服完兵役到臺北找工作,馬偕醫院正在招考技術員,他以水電修理的專長考進去,從此以後不停地觀察、常習,將書本上的理論活用到實際經驗,最後他或為「馬偕」在任何地方建築新院都不可決少的當然「監察官」。
技術員在許多不的印家之中只是小工,哪裡需要修補就找小工出面。這樣的背景能升在一人之下的副院長,既沒有耀眼的學歷,也沒有傲人的靠山,他依恃的是什麼?
「認真一點,凡是認真一點。」鄭福信說:「自己腳步站得穩,機會就會反反覆覆在眼前出現。」
成功屬於堅持的人
是一個人性組成的社會,難免會滋生屬於人事的糾紛,「馬偕」是基督教醫院,工作人員幾乎全是基督徒,可惜基督徒仍然是人,人就有人性的欠缺與弱點,是是非非不容易間斷,鄭福信的「一路順風」怎麼可能不被心中充滿妒意的人所排斥和反感?
「我處理這種事情的基本態度很簡單,不理他,不介意。我肯定的警愓自己,成功永遠屬於堅持的人。如果別人三、兩句閒話就能打倒我們,我們也不必談什麼理想和抱負。」
鄭福信說:王謀祥董事長與張錦文副院長的做人處事方法,給他相當大的激勵與鞭策作用,他只要想到這兩位前輩的風範,就認定自己前景大有可為,不可因為小小的石頭絆住腳步。
王謀祥先生是「馬偕」前任董事長,手頭寬裕堪稱國內有重量級之稱的企業家。他在「馬偕」瀕臨下坡時期接手經營,以企業家的姿態改善內部各項管理,結果「馬偕」在醫學界重展「神」威。但是王董事長出外參加宴會,隨身攜炎公車月票,他教導職屬如搭乘臺北市公共汽車。他的夫人 (溫惠智) 罹患鼻咽癌,照理講應該在家中享受董事長夫人的榮華富貴,可是王夫人每天依然到教會參日禮拜,捲起袖子,幫著弟兄姊妹做擦玻璃、抹板凳的雜務瑣事。
另外一位張錦文先生是「馬偕」前任副院長,鄭福信跟著他到沙烏地阿拉伯去建立「中沙醫療網」機構。在那裡天天與德國人、英國人一工作,鄭福信看到了張先生與人相處的踏實和誠懇,自己也學到了誠為一切根本的理念。回到臺灣, 「馬偕」第一棟醫學大樓興建,鄭福信投入其中,這一段興建大樓過程,使他得到更多源不斷的啟示和感召,也就是這段歲月,鄭福信徹底接觸了神的旨意;他認為以他有限的能杓,卻做出超乎自己的工作,是神助,神的力量在指引;他就此信服神,接受了禱告和讓經兩項精神治療藥方。
信心堅定一切力量
「碧海藍天的心胸與豪爽,高山峻嶺的智慧與遠瞻。」鄭福信踏上臺東土地,面對太平洋和中央山脈時,寫下這兩段勉勵的詞語。他說:「臺東缺乏人力與物力,最豐富的是阻力,假如我不培養心胸,不放開眼光,大概我待不下去。」現在經歷五年寒暑,臺東「馬偕」有了民眾讚譽的口碑,大致結構走上道,鄭福信鬆了一口氣,想到聖經舊約以賽亞書四十章28節起的經句,心中滿是感念。
那是民國78年(1989) 冬天的心境,他遭遇一些身心上的困頓,意興闌珊,想放棄手中的所有去找安靜的地方休息。聖經中的片段卻適時鼓舞了他:
--你不知道嗎? 你沒有聽見嗎?
上主是永恆的上帝!
祂不疲乏,也不困倦; 祂的智慧高深莫測。
祂賜力量給疲乏的人; 祂賜力氣給困倦的人。
年輕人會疲乏; 強壯的青年也會困倦。
但是倚靠上主的人, 充沛的精力源源不絕。
他們會像老鷹一樣張開翅膀; 他們奔跑不疲乏;
他們奔跑不疲乏; 他們行走不困倦。
鄭福信手按著聖經,眼眶含淚默默禱告:
神啊,我疲乏軟弱,求 賜能力,加力量。
是不是真的上主在鄭福信的心志上賜予了能力和增加了力量?福信沒有確定答案,但他的希望在那一刻重新燃燒起來,因為他的信心幫助他的幻想成為上帝權仗之下的老鷹,會奔跑不疲乏,行走不困倦,臺東「馬偕」要排除萬難衝刺下去。
如今是太平日子安定的過著,醫院在臺東有了健全的網路,較為令人擔憂的是護理人員的短缺。城裡人都不喜歡在臺東發展,這點使鄭福信搖頭嘆氣。
「臺東空氣好,生活步調悠閒,為什麼大家都不願嘗試,也不體會一下就先否決?」他的家人在臺東五年,小孩子學會了游泳、騎單車、打球。鄭福信和太太也有機會去爬山、游泳,坐在海邊看天空與帆影。
「凡事有得有失,到臺東最大的收獲是我們家每個人都享受了大自然的神奇奧妙。」
鄭太太舉個最實際的例子:「我女兒讀國中一年級,身高167公分,妳說是不是臺東環境好的功勞?」
鄭福信小時候就喜歡拉大提琴,他沒有錢去學,長大了也沒有機會讓他接觸。現在任臺東,兩個星期一次開車到高雄跟老師學拉大提琴,滿意得不得了。再方面,鄭福信的母親* 民國79年(1990)因腦血管阻塞中風,目前和鄭福信同住,他去高雄拉提琴時,順道送母親回屏東東港老家和鄉親敘舊,心情開朗許多,心情也減輕不少;若是鄭福信依舊在台北,這些意外的收穫那裡去找?
「所以我常存感謝,時常讚頌『主恩典夠我用』以我的條件,今天的所有都太美好。」
• 鄭福信的母親李春鈴於2005年9月16日去世。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