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撒臘吼臘(漢名 陳克安, 新竹中會中壢教會牧師)撰 《台灣教會公報》3524 期 2019 年 9月9-15 日 p.14 特別企畫 跨文化的宣教與牧養
身為泰雅爾族人,有機會在平地教會牧養,確實超乎我的想像,這一條服事的道路不是自己可安排的。在此,簡單分享我個人在跨文化宣教的心得與挑戰。
牧會服事的經歷與學習
1989年6月我自台灣神學院道碩畢業,先後派駐泰雅爾中會角板教會及奎輝教會,前後9年。神讓我先回到自己的族群部落服事,學習母語、與族人生活,深化對原住民處境與使命的認識。在這段期間,要感謝父親Hola Demu(陳忠輝)牧師對我在母語與牧會的教導。
1998至2005年期間服務於總會,參與原住民教育及大專事工,學習到長老教會整體宣教事工的運作。雖然台灣福音禾場還有廣大百姓未信主,但看見在今日時代中,神正透過總會與眾教會來推動祂對我們呼召的大使命。
2005年7月,受邀到新屋教會服事,這是一間位處客庄的教會。這一條服事道路原非我所規劃,後來突破自己的限制,認知到只要是神的教會的呼聲,哪裡都可以是我服事的地方。在新屋教會服事8年,讓我看見神的愛與救恩遍及客家族群,有機會學習客家語言與文化,與客家兄姊一起生活,這真是很美的服事���驗。
在客家牧會期間,值得一提的是參與中會的服事。從客家區會升格到客家宣教中會期間,需要不斷與教會牧長配搭與整合。那時區會的規模小,但宣教熱情與動力特別強,短短幾年成長到18間教會,完成升格中會的條件,並在2015年達成20間教會目標。眾牧長的同心服事及果效,實在是令人感動的奇蹟。
2013年,受邀到中壢教會,這又是一次跨文化宣教的呼召。感謝主,在多年前就安排我加強台語能力。在神學院期間,曾有一年派在草屯教會、一年派在大稻埕教會實習。這兩間教會在我實習期間,恰好都沒有駐堂牧者,所以我必須每禮拜用台語講道,迫使我要認真學台語。我從顫抖講道到如今能從容使用台語講道,其實付出許多代價。想起那時我的講道稿到處都是紅字刪改,這都是那些教導我學台語的牧師與長老的辛勞,他們殷勤教導我一字一句的修正,藉此也向他們致上感謝。
記得1988年第一次站在草屯教會的講道經驗。那一天,我用生澀的台語講道,雖然事先練習超過30遍,但在講台上還是很緊張,結果只用15分鐘左右就講完了。禮拜後,我站在教堂門口與信徒握手道別,一位長老親切地說:「你的台語有種特別的腔調,我們都聽懂,只是……時間太短了!下次可以講長一點嗎?……」
服事心態的調整與成長
1.跨文化宣教的挑戰
台灣是個多元文化的環境,雖然地理範圍小,但不同族群形塑的文化都有獨特之處。因此要在不同族群的教會服事,不能只是會說服事族群的語言,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而要融入他們的文化與生活,這過程需要長時間的相處,所以牧者與信徒建立的關係格外重要。
從個人經歷來說,泰雅爾族人進入客家族群與閩南族群宣教,可說是一種跨文化的宣教模式。而跨文化宣教必然碰到一個嚴重議題,那就是「文化震撼」和「文化適應」。在跨文化溝通中,由於文化背景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同一件事、同一句話、同一個動作,都有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文化對人們的行為方式有極大影響,決定人的處事方法。例如,我發現同樣一件事,泰雅爾族人的思考邏輯比較直接簡單,但客家或閩南族群的思考邏輯較複雜。這種文化差異呈現在各種議會討論的過程尤其明顯,這是個很有趣的比較。
2. 擴展服事觀念的挑戰,提升牧者影響力
為提升溝通品質,我學習從幾個角度來思考文化差異對溝通產生的影響。包括:1.環境:即不同文化環境成長的人,會形成自身的價值觀,帶出不同對話結果。2.參與者:考慮溝通者的個人特質因素。3.語調:包括說話語氣、表情、動作等。詼諧的語氣、幽默的表情讓溝通更愉快,創造良好的作用。4.體裁:指溝通話語的類型,如詩歌、寓言、笑話、評論等。例如原住民的溝通內容習慣以歌唱、笑話、故事表達,容易創造溝通環境的輕鬆;相對在與平地教會信徒的溝通中,評論式的溝通內容比較多。
總之,愈熟悉這些溝通的差異因素,愈能與教會兄姊建立穩定的關係,即使在不同文化族群生活,都是適用的原則。
在這30年的牧會過程中,個人牧會觀點不斷改變與成長。在新屋教會牧會之前,牧養的兩間泰雅爾教會都是40到50人之間的小型教會,我的牧會觀自然是小教會的格局,對教會成長的概念不清楚,也沒受過教會增長策略教導,總是希望能忠心照顧教會裡的羊群就好。
直到接受新加坡三一教會GLN小組教會模式的訓練時,神將祂的心意清楚擺在我心裡,要我將新屋教會轉變成願意傳福音的教會,栽培信徒成為傳福音、教導、服事的基督門徒。這個教會觀的擴展,深深影響我的教會牧養目標與方向。尤其是挑戰我對神的委身態度,不再只是「告訴」信徒有關傳福音的知識,而自己卻沒有與信徒一同走在宣教的道路上。
基本上,我對語言的學習有一股熱情,幫助我在與人的互動上以及傳講神的話語上減少攔阻,提升服事的自信與影響力。不過,我發現有些東西是比語言本身更重要,那就是牧者的生命品格、專業能力、靈修生活、待人接物、幽默談吐、家庭生活等。這些東西加起來,都是形塑牧者的影響力,牧者影響力指數愈高,牧會的自信度自然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