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代民族音樂先驅──郭芝苑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林衡哲撰 《太平洋時報》 2013年11月21日。
台灣現代民族音樂的先驅郭芝苑,苗栗苑裡人,1921年12月5日生,2013年4月12日去世。 

郭芝苑與江文也
郭芝苑這位台灣民族音樂先驅,可以說是日治時代江文也(1910-1983)之後,最重要的全方位作曲家,他本身也是江文也的崇拜者,他在東京留學時代,曾三次拜訪江文也,受益良多。但江文也的貢獻,主要在日本的東京樂壇和中國的北京樂壇,因為江文也雖然出生在台灣,但6歲時就移居廈門,13歲又移居日本東京,雖然念武藏野高工時,暑假常回來台灣實習,直到24四歲時(1934),他參加楊肇嘉率領的「台灣鄉土訪問團」,在台灣演出七場,這是他一生在台灣樂壇,唯一的近距離接觸,不久他就以男中音的身分一鳴驚人於日本樂壇,連續兩屆獲日本全國音樂比賽聲樂組入選,並參加日本有名的藤原義江歌劇團,因此他才有機會在1934年6月7日在日比谷工會堂演出普契尼的《波希米亞人》,江文也飾演音樂家蕭納德,此年他又參加普契尼的《托斯卡》,與俄國名女高音Maria Kuznetsova同台演出,因此江文也可以說是台灣音樂史上第一位演唱西洋歌劇的聲樂家。
留德的「日本現代音樂之父」山田耕作,在1930年創設「新興作曲家聯盟」,使現代音樂正式在日本樂壇誕生,江文也在這種時代氣氛下,由聲樂轉攻作曲,在作曲界江文也是一鳴驚人,頻露鋒芒,連續四次獲得日本全國音樂比賽作曲獎第二名,因此當時的江文也是音樂後輩郭芝苑心目中日本樂壇最優秀的作曲家。可是那些在日本全國音樂大賽中得頭獎的日本作曲家,參加1936年在柏林舉辦的「奧林匹克藝術大賽」作曲比賽時,全部落選,唯獨在日本老是得第二名的江文也,脫穎而出獲得銅牌獎,他是東方音樂界唯一的獲獎者,他得獎的作品是《台灣舞曲》管弦樂,兩年後 (1938),他的鋼琴曲《斷章小品》又獲威尼斯第四屆國際音樂作曲獎。
當時以獨特的民族樂派風格,而在東京大放光彩的江文也,在郭芝苑心目中像是一種「象徵」,在日治時代,正如雕刻界的黃土水,江文也是台灣人光榮的象徵,他以殖民地公民的身分,能在「日本樂壇」引領風騷,對當時立志學習音樂的郭芝苑,是一種實質有效的鼓勵,因此他一再在公開場合,表示他對江文也的景仰與崇拜。
郭芝苑的江文也印象記
1943年郭芝苑在日本大學藝術學部音樂作曲科留學時,他與好友詩人李國民、文學家簡聯山等人,一起到江文也家中訪問時,江文也親切地招待他們,並和他們討論尼采的哲學、波特萊爾的詩、馬拉美、梵樂希的象徵主義,最後他把自己創作的管弦樂作品《孔廟大成樂章》、《白鷺的幻想》和《高山族三重奏》提供給郭芝苑研究,並且告訴他:「作曲技法並非創作中最重要,作品的根源和文化思想才是他所重視的,他也不在乎得獎名次,只求留給後代永恆的作品。」而郭芝苑對江文也的第一印象是:「跟照片一樣的中等身材、希臘的鼻子、清秀的天庭,而且小隅角的下巴及長而緊閉的嘴,好像意志堅強,清爽聰明的眼神,好像渴望理想的柔情,使我感覺很有魅力。」
江文也甚至親自向郭芝苑表白,他創作《白鷺的幻想》的心路歷程:「當我踏上台灣這故鄉的土地時,在透明的大氣中,我靜靜地閉著眼,把自己丟入深深的冥想中。即使是極其幼稚的哀愁與喜悅、負擔的呼吸或是絕望的幻想。」這點表示江文也除了受印象派及象徵主義影響外,不斷地以個人情緒及美感經驗來創作,這個啟蒙,深深影響郭芝苑一生的創作風格。
郭芝苑後來又跟江文也見了幾次面,一起到舊書攤閒逛、愉快地在咖啡館縱論古今,當中的最高潮是在日比谷大會堂,聆聽世界名指揮演奏江文也的作品,他也一直珍藏著江文也作品演出的樂評、音樂會資料,並終身學習江文也,以全方位的多元作品,致力於台灣民族音樂的創作。因此江文也對郭芝苑的影響,猶如西方音樂史上,布魯克納對於馬勒的精神影響,他們師徒各寫了十首龐大的交響曲;而在日治時代作曲家中,以江文也和郭芝苑留下最豐富、最多采多姿、形形色色的作品,雖然在作曲才華上,江文也超越郭芝苑,但郭芝苑的每一部作品,都植根於台灣這塊土地,因此在作品的濃濃台灣味上,郭芝苑超越江文也,而且郭老比江文也多活了將近二十歲,直到生命的晚年,自然創作不懈。
透過江文也而認識郭芝苑
我有緣與郭芝苑認識,也可以說是江文也做了文化媒人,我在1976年在紐約的時候,與許常惠一夕長談,才知道有江文也這位作曲大師;1982年在蕭泰然催生的第一屆南加州感恩節音樂會,才首次聽到江文也的作品,並決心讓江文也出土。
1981年4月16日,對郭芝苑和我都是難忘的日子,那天聯合報副刊登出謝里法的〈故土的呼喚──記臥病北平的台灣鄉土音樂家江文也〉。當時郭芝苑正在省交辦公室看書,突然聽到作曲家賴德和興奮大叫著:「郭先生大消息!」並拿謝里法的文章給他看,於是他抑制心中的激動,開始閱讀此文。同時他知道,他早已完成的「江文也」介紹文章,終於可以發表了。因為謝里法是我的老朋友,我也在這一天收到他這篇介紹「江文也」的文章,不久韓國?和張己任也分別發表有關江文也的文章,因此「江文也音樂復興」正是在海內外展開,而我與張富美、陳芳明為了﹁把歪曲的島嶼扶正,把缺漏的歷史填滿﹂,在南加州主編了台灣文庫,1984年3月台灣文庫的第一本書便是《江文也的生平與作品》,這是二十五年來全世界有關江文也的第一本著作。郭芝苑把他寫的兩萬字的〈中國現代民族音樂先驅者──江文也〉寄來給我,成為此書的壓軸之作,他把三次與江文也邂逅的情形描寫得栩栩如生,並說他後來得民族風格,就是受江文也的啟蒙。從此我們兩人便成為忘年之交。
在1980年代,郭老女兒住在南加州,因此時常來南加州探親,當他來我家時,我總是邀請當時還健在陳泗治,以及蕭泰然,有時甚至呂泉生也會過來,那是我做文化媒人最得意的時光,他們這幾位音樂家總有聊不完的話題。
日治時代台灣三大作曲家
在日治時代留在臺灣的三大作曲家中,陳泗治(1911-1992)小江文也一歲,他主要的貢獻在音樂教育方面(曾任淡江中學校長30年),並創作了不少充滿濃濃台灣味的鋼琴小品,但沒有管弦樂和協奏曲方面的創作;而大郭芝苑5歲的呂泉生(1916-2008)則以創辦合唱團,改編台灣民謠和創作濃濃鄉土味的《杯底不可飼金魚》、《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等台灣歌曲,並多年任實踐家專音樂系主任而貢獻台灣樂壇。郭芝苑這位曾獲2006年行政院文化獎得主,一向謙虛沉默,但他曾說過一句豪語:「我的作曲就是我的地位。」綜觀他一生的作品,有兩部歌劇、兩首鋼琴協奏曲、兩首交響曲、三首交響練習曲、三首台灣民俗音樂、一部合唱交響曲、一部交響變奏曲、數首序曲與進行曲、十多首鋼琴獨奏曲、數首鋼琴和小提琴奏鳴曲、七十多首獨唱與合唱藝術歌曲(其中以《紅薔薇》、《楓橋夜泊》最有名),此外還有將近五十首國、台、日語流行歌謠,並改編三十多首台灣民謠,同時也與林摶秋合作電視劇配樂數十部,以作品的份量與成就,他確實是日治時代,台灣最重要的作曲家。
結語
郭芝苑是江文也後,終身奉獻台灣的一代音樂大師,最後我有三點建議:
(1) 郭芝苑的全部作品,都應該要整理並出版(包括樂譜、CD、和DVD)。
(2) 創設「郭芝苑交響管弦樂作曲獎」,以鼓勵國內作曲家創作民族風格的曲子。
(3) 在他的故鄉,成立「郭芝苑紀念館」,不但要收藏他的作品,也同時收藏其他日治時代台灣作曲家的作品,例如江文也、陳泗治、呂泉生等台灣作曲家的作品。(轉載自音樂專刊《Muzik五月號》)
郭芝苑一生創作無數,以傳承台灣民族音樂為己任,今年(2013年)4月12日辭世,其精神將永為世人所悼念。
郭芝苑小傳 活到老學到老的典範
郭芝苑三度赴日學習,1935年進入東京錦城學園中學三年,拜師福島常雄學口琴及音樂基礎理論,曾獲東京市口琴比賽第三名,也經常參加福島常雄指導口琴演奏會,並由NHK電台播出。1943年進入日本大學藝術學部作曲科,隨池內友次郎和菅原明朗學習理論作曲以及和聲對位3年。1967年再度趨日進入國立東京藝術大學作曲科,成為池內友次郎和矢代秋雄的研究生,考察日本的電影界與電視界發展現況,並以《港都之女》入選NHK電視台作曲比賽。
郭芝苑小傳 史惟亮知遇之恩
史惟亮在北平藝專就讀時,曾受教於江文也,深受江文也尋求「民族音樂」的影響,他在師大音樂系畢業後,1962年曾到維也納留學,那時他才深深覺悟:「我們需要有自己的音樂!」他與許常惠一起發起「民歌採集運動」,當他在1973年出任省交第四任團長時,馬上延攬郭芝苑進入省交研究部,郭芝苑14年的省交生涯,是他一生創作的黃金時代,他的生活與心情也最安定,他的作品也獲得不少演出的機會,並且也寫出大量的音樂文章。
郭芝苑小傳 創作許多台灣第一
1955年由王錫奇指揮省交在中山堂首演他的《台灣土風交響變奏曲》,那是省交第一次演出台灣作曲家的管弦樂作品。
1956年1月台北市與美國印第安納波里斯市締盟,《台灣土風交響變奏曲》在交換演奏會上演出,美國人首次聽到來自臺灣的聲音。
1974年李泰祥指揮、簡若芬彈奏演出《小協奏曲──為鋼琴與弦樂隊》,這是台灣音樂史上第一首鋼琴協奏曲。
1977年,陳秋盛指揮省交訪問韓國,與釜山交響樂團合作演出郭芝苑《民俗組曲》,這是韓國人第一次聽到台灣人作品。
1985年,郭聯昌指揮國際管弦樂團,在巴黎夏隆棟劇院演出全本《牛郎織女》,這是台灣歌劇第一次遠征法國。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