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第一位女鋼琴教授──高慈美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曾韋禎撰 見於曾韋禎的部落格- 樂多日誌 2007年10月18日。本文亦刊於《新使者雜誌》102期 2007年10月 p.41-44 

■良好的信仰環境
台灣西式音樂的發展,與基督教的傳入密不可分。淡水的牛津學堂、台南的大學(神學院)分別在1873、1876年開設音樂課程。台南高長家族,以往被注意的,多是出了許多牧師、醫師。高長家族從高長起3代內的直系血親,共有9位牧師、19位醫師,但常常被忽略的是,還有7位音樂家,此外,許多教會的聖歌隊、司琴,也屢見高家人在其中擔任要角。台灣第一位女鋼琴教授高慈美就是在這個充滿信仰與音樂的家族中誕生。
高慈美的父親高再祝,是高長的四男。原高長希望高再祝進神學校,不過高再祝立志習醫兼自給傳道。1909年從醫學校畢業後,高再祝先在台南醫院任職1年,1910年4月就轉往岡山開設建安醫院,同時與許翰民醫生的女兒許美結婚。高再祝待人親切、醫術高明,而有「若聽到先生的聲,病就好三分」之美譽。
當時的岡山尚未有教會,高再祝即邀楠梓教會前來協助,於1910年12月開設岡山教會,並於1913年被推派為長老。高再祝熱心於教會事工,據許有才牧師回憶,當時他在報考醫學校落榜又沒資格考神學校時,高再祝安慰許有才,請他先在醫院協助、習醫,將來隨他一起去中國作醫療傳道。之後高再祝也為許有才交涉唸神學校的事宜,並願意資助許有才的一切費用。也因此,高再祝曾渡往廈門作密集的演講,宣揚福音。對於教會機構、公益事業,諸如長老教中學、女學、新樓病院、聖潔教會、日本赤十字社、在鄉軍人會之捐獻,皆不落人後、無分教派。
高慈美是高再祝的二女,生於1914年,成長於一個良好信仰環境的家庭之中。高再祝有多方面的興趣與嗜好,諸如旅行、運動、音樂、園藝。影響所及,多位子女也都有機會學習音樂。4位女兒,就有高智美、高慈美、高雅美3人學習音樂,並以此為終身志業。
■公益演出 當仁不讓
高慈美自小就與高智美一同到東京求學。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返回岡山完成小學教育。小學畢業後,到日本下關梅光女子學院就讀,這也是許多高家女子所選擇就讀的學校,是一所教會學校,對信仰的陶鑄相當注重,高慈美的信仰態度多在此期所培養。畢業後,高慈美接受蔡培火長女蔡淑慧之建議,往音樂發展。考進全國首屈一指的東京帝國音樂學校,師事名鋼琴教育家笈田光吉教授(笈田光吉也是張彩湘的鋼琴老師)。
1934年,在楊肇嘉所成立的東京台灣同鄉會號召下,並由《台灣新民報》全力支援、宣傳,邀集了當時在日本學習音樂的林秋錦、江文也、林澄沐、柯明珠、陳泗治、高慈美、林進生、翁茂榮、李金土等人,組成「鄉土音樂訪問團」,從8月11日起在台灣舉行10天的巡迴演出,共有台北、新竹、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高雄7個場次,由高慈美的堂哥高天成醫師擔任曲目解說。場場演出都有人山人海的聽眾參與,媒體大幅報導。讓領隊楊肇嘉大讚,這盛況未必絕後,但的確是空前。
隔年的4月21日,台灣中部發生史上傷亡最慘重的大地震,造成1萬5千餘人死亡,房屋倒塌5、6萬棟。在蔡培火的籌劃下,邀請了林秋錦、林澄沐、陳泗治、高慈美、林進生、李金土、高約拿、盛福俊、蔡淑慧、高錦花(高慈美的堂姊)、陳信貞,以及日本音樂家三浦富子、渡邊喜代子、原忠雄,與國外音樂家戈爾特、麥金敦、麥克勞斯夫人等,在7月3日8月21日這50天內,於台灣各地辦了37場震災義捐音樂會,計有:屏東、鳳山、旗山、東港、岡山、佳里、麻豆、鹽水、新營、朴子、北港、斗六、埔里、高雄、台南、嘉義、台中、彰化、員林、鹿港、北斗、田中、新竹、桃園、台北、基隆、宜蘭、蘇澳、花蓮、玉里、台東、羅東、淡水、南投、草屯、霧峰等場次。以此義演賑濟災民,同時撫慰台灣人憂黯的心靈。其中高慈美、陳信貞、蔡淑慧、高約拿等人更是全程參與,最為辛苦。這系列的演出,共吸引了1萬5千餘人的觀眾到場聆聽,也讓音樂更深��台灣民眾的內心。
高慈美完成帝國音樂學校的學業後,在1937年與李春生的曾孫李超然結婚,是台灣教會界南、北兩大信仰世家的聯姻,一時蔚為佳話。婚後的高慈美,偶爾會在台北或日本舉辦演奏會,一度赴日學習,精進琴藝,也曾招收私人學生,並不算特別活躍。而高慈美的美麗與才華,還讓她登上當時婦女雜誌《主婦之友》的封面,成為當代風雲人物。
■任職師大
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接管台灣,藉日治時代台北高等學校校地,設立台灣省立師範學院。音樂系系主任戴粹倫於1948年邀請高慈美前往擔任教職,展她開她長達36年的教學生涯,是台灣最早在大專院校任教的女性之一,後又兼任國防部政工幹校音樂系教師。1970年升任教授,是全國第一位鋼琴女教授。有趣的是,據高慈美的媳婦郭月如老師表示,高慈美主要使用的語言是日語與台語,國語能力很有限,每當有人要訪問高慈美時,高慈美總會說國語她不行;這樣還可以長期在師大、政戰學校任教,足見高慈美在專業上有過人之能力。
同是教會出身的音樂家高約拿,因長年健康狀況不佳,高慈美就與幾位具教會背景的音樂家,像是陳泗治、林秋錦、高金花、林澄沐,以及林獻堂、蔡培火等人辦了一場音樂會,為高約拿籌募醫藥費。不過高約拿最後仍在31歲的英年歸返天家。
在教學的過程中,高慈美特別關懷家境清苦的學生,常金援經濟有困難的學生,甚至有學生已經畢業當老師了,還會叫自己的兒子李建禮把錢送到學生手上。許常惠當時赴法留學,高慈美與友人曾合設一獎學金,資助許常惠在法之開銷。
■堅定的信仰
高慈美的弟弟高耀東原本是一位牙科醫師,後來去與太太范翠英、弟弟高耀然一起去唸台光聖經學院,成為台光聖經學院的第一屆畢業生,也是神召會在台灣的第一批傳道人。高耀東在1960年受聘為台北神召會牧師,並協助開設中壢神召會,同時創設神召會台灣區議會。原本隨夫婿在大稻埕教會聚會的高慈美,因弟弟擔任台北神召會牧師,就轉往台北神召會聚會。後因弟弟的教會已有相當之基礎,加上路途較遙遠,兼以神召會的禮拜過程過於冗長,所以高慈美改到濟南教會聚會。在1968到1972年間,曾住在長安東路,所以就近到中山教會聚會。之後搬往東豐街居住,就固定在濟南教會聚會了。此外,日語實為高慈美最熟悉的語言,所以她也會固定參與設在城中教會的國際日語教會聚會。
退休後的高慈美,因夫家的淵源,參與許多公益事業。1994年起擔任台北仁濟院董事。也積極參與國際扶輪社的各項事務。在生活中活出信仰的樣式。
2002年,高慈美被發現肺部長有腫瘤,因年事已高,醫師不建議開刀。家人也沒向她透露病情。直到身體愈來愈虛弱,也不曾抱怨,而且在進食前仍是堅持必須禱告,有時會忘了自己禱告過否,所以常常在一餐中前後禱告多次。到最後,即使家人向她隱瞞,也知道自己將歸返天家,能用坦然、平和的態度去面對,這是她對信仰的信心與堅定。2004年7月27日,高慈美在仁愛醫院結束了他90年的燦爛人生。
世人對高慈美最深刻的印象,除了琴技以外,就是她的美麗。而她的美麗,除了是容貌的美之外,更重要的是來自信仰與音樂所帶來的氣質與涵養。
參考資料:
卓甫見,《台灣音樂哲人──陳泗治》。台北:望春風文化,2001。
高昭義編,《高長家族族譜》。台北:作者自印,1996。
陳明律,《林秋錦──雲雀的天籟美聲》。台北:時報文化,2003。
陳柔縉,《總統的親戚──台灣權貴家族》。台北:時報文化,1999。
賴永祥譯,〈故高再祝長老ê小傳〉。《台灣教會公報》622號,1937年1月。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