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使者高明仁 加入醫療拓荒行列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袁子倫撰 《民生報》醫藥新聞版 1994年4月,又見於花蓮基督教門諾會醫網站「關於門諾」門諾人

按:高明仁是第4代信徒, 曾祖父高長(傳道師),祖父高篤行(牧師),父親高端方(傳道師);是次男,1927年1月18日生。


高明仁先生,他不是學醫出身,但是從翻譯、照X光、手術拉鉤到蓋醫院、管會計、甚至幫死者親手掘墳埋葬;所有與醫療服務相關的工作,他都做遍了,還當上了院長。 同仁說,這位愛人惜物的「總管」,教會他們如何不計個人利害,以醫院為重。現在他退休了,卻不願脫離醫療行列;不過,這次換成了「醫心」的志業。  

在多數人眼裡,身為醫院院長,應當是西裝革履、坐在寬敞的辦公室裡吹冷氣。然而,高明仁卻放下身段,在醫院人手不足時,他曾經充當X光檢驗師、開刀房拉鉤 手,甚至親手為死亡病患掘墳,埋葬遺體,他全心全意地投入院務,將原有數十張病床的門諾醫院,用心「灌溉」成擁有兩百床的區域教學醫院。  

在奉獻教會醫院34年後,退休下來從事神學教育的高明仁說,早年,寶島的醫師在一般人心目中猶如救命菩薩,他也曾為此想投考醫學院,成績卻只能上師範學院英文系。在台東當了兩年中學教員後,原在門諾醫院前身:山地巡迴醫療服務隊擔任翻譯員的同學出國,介紹他接任,為來台醫療服務的外籍宣教士和山胞做語言溝通的橋樑;家中四代都是基督徒的他,欣然接受了這個為「神」服務的機會。  

醫療拓荒隊伍中的本土服務員就這樣,高明仁日復一日,隨同外籍傳教士在東部山區從事醫療服務,是醫療隊中少數幾位「本土」服務員。不論颳風下雨,只要這些從事醫療拓荒的神職人員「出 巡」,隊伍裡一定少不了精通英、日語的他。然而,在隨同山地巡迴醫療的過程中,天天接觸生、老、病、死,卻讓原先無心走上醫療這一條路的高明仁對生命的意 義有了更深一層的體認。  

他說,原住民衛生習慣多半不佳,不但傳染病四起,而且不乏再次感染者;在花蓮,常常可以看到山地小孩因為拉肚子住院,經醫師費心照顧痊癒出院後,沒隔幾週,又回到院裡來報到;讓他們體悟:只治標不治本,對原住民的健康問題很難根本改善。於是,幾位外籍宣教士決定由公共衛生教育著手,同時動念想興建醫院, 為重症的病患提供醫療照護的場所。  

然而,蓋醫院說來容易,做起來一磚一瓦、人力物力皆萬般辛苦。由於建院經費苦無著落,好不容易才以照護偏僻山地居民為由,向行政院農復會衛生組 申請補助,成立最初只有35床的門諾醫院。  

新醫院百廢待舉,當時全院上下只有七、八名護士、兩名醫師、還有幾名負責櫃台掛號的行政人員,嚴重人手不足。高明仁身為總務主任,形同總管,所有雜事都由 他代勞。也是建院「元老」的醫療事務部主任王金枝回憶,花東地區多颱風,每逢颱風來襲前夕,醫院牆內牆外,���可見高主任拿著釘槌,敲敲打打、釘防風板的身影。為病患照X光,找他;開刀房醫師欠拉鉤手,也找他。

不忍原住民棄屍山中,���手挖墳埋葬  

一般人敬而遠之的遺體處理,高明仁也不避諱,熱���地協助喪家料理後事。他說,原住民由於文化背景的關係,常常擔心死後鬼魂出現,連親人的遺體也不敢接 近,而當年葬儀業也不如現在,成了一門搶手生意,許多原住民��體都以草蓆匆匆覆蓋後,送往山中棄置;他心生不忍,於是和醫院院牧室牧師林清和兩人聯手,為 原住民埋葬遺體。  

他指著來往花東公路旁的一處公墓說,當年,他在這兒親手埋了好幾具遺體,而且當時沒有丈量的工具,每次掘墳,他總是先睡在死者身旁,量量死者和自己的身高 差距,再躺在掘好的坑洞中,測試長度是否足夠;有喪家請求時,即使半夜三更,他也起身駕車載送死者,從不拒絕。

總管大臣能省則省,愛人也惜物  

在前院長薄柔纜另一半的指導下,高明仁開始接觸會計工作,擔任醫院「總管大臣」,只要能省,絕不多浪費一分錢;他對人寬容大方,律己卻十分嚴謹,且自 奉檢省。一支鉛筆削了又削,仍捨不得丟棄,身材略胖的他,用肥肥的手指吃力地握著寫字,直到短到不能再握住為止;記事紙也一定拿裁成一小張、一小張的廢紙 書寫,而且正、反兩面都填滿了,這才丟棄。  

高明仁不僅惜物也愛人,儘管本身如此節省,他並不要求每位同仁都照著做。「只不過,每位同仁看到主任如此惜物,自然不敢浪費。」門諾醫院前發展室主任鄭淑美說。  

基層行政爬升為院長,管理大不易 接任總務主任15年,高明仁接受醫院資助,赴美進修企管和醫院行政管理。回國後,薄柔纜堅持自己必須專心從事醫療工作,以提升醫院醫療品質,高明仁因而接下了院長的棒子,也承擔起擴建醫院的艱鉅工作。  

然而,建院以來,常常免費照顧貧病的原住民,加上連續8年「一元看診」的服務,使得全院盈餘只剩27萬元,和4,000多萬元的工程經費,相距何其遠。  

為此,他天天向主禱告,賜給他們足夠的建院經費,又趁時任省主席的林洋港至花蓮巡視的機會,親自向他面陳,希望由省府撥款贊助的心願;但當時全省財政收支普遍困難,這項請求仍無下文。於是,幾位宣教士又積極向外求援。  

在海外教友和國內民代以相對基金投資的方式,籌募建院經費。施工期間,為了方便隨時處理院內事務,監督工程品質,高明仁乾脆搬到工地居住。一年來,飽聞轟 隆隆的工地噪音,起居室塵土飛揚,他仍「以院為家」,直至1981年兩百床住院大樓完成,他肩上的重擔才落地。  

然而,才剛解決醫院擴建工程的難題,繼之而來的醫院管理和人力招募,卻叫高明仁更為頭痛。他說,1988年後海外門諾總會對該院捐款即逐步停止,門諾財 力又比不上公立醫院,可支領公務預算;更困難的是人力招募,隨著外籍醫師老成凋零,一個個返回國外,而本土醫師又不願到偏遠的花蓮服務,一些院內養成的醫 師則在服務若干年後,不是開業,就是往西部服務,紛紛他去。為了吸引醫師到門諾服務,院方只有以提供赴台大、榮總受訓的機會或是加薪,來填補醫師人力的中空。

為善常樂,退休後投入「醫心」志業  

儘管財力、人力捉襟見肘,樂觀待人的高明仁,從不遷怒他人,依舊秉持總務主任時期的「愛管閒事」的精神。門諾醫院服務台員工吳媽媽說,颱風過後,每天一早 到院的高院長,就穿著雨鞋來報到,一個人搬開被風吹倒的樹木。從他身上,同事學會了如何帶領下屬,如何不計個人利害,以醫院為重。更難得的是,他總以「為善常樂」自勉,默默幫助貧病的員工。  

從最初幾間小木屋,到擁有兩百床的巍巍住院大樓,從幾十名員工擴增到三百多位同仁,高明仁在奉獻門諾醫院30多年後,6年前功成身退,將院長棒子交回薄柔纜;以60歲高齡再攻讀台灣神學院,擔任花蓮玉山神學院神學教師和圖書館義工。  

生性開朗、和藹的高明仁笑說,他雖然是半路出家的醫療工作者,但是在服務30餘年後,至今仍未脫離醫療業,只不過他現在做的是「醫心」的志業。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