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Elder John Lai's Archives

母語聖經翻譯與語文的力量

星‧歐拉姆(Sing ‘Olam)撰 《台灣教會公報》 3201期 2913年7月1-7日 p.15

在1993年聯合國之原住民權利宣言,第3部分第13條:「原住民族有權恢復、實行、發展、並傳授後代其歷史語言、口傳傳統、儀式、哲學、書寫系統與文學,並決定、保留其社區、地、人之名稱。」語言之保存受全球的注目和支持;也因此,語言學家David Crystal說,必須有語言瀕臨死亡之危機意識,語言的死亡代表文化的滅絕。全球原住民族普遍面對的危機,就是語言文化消失、領土流失,民族被同化殆盡。
◆聖經編譯與語言保存促成民族認同
日治時期(1930~1945),已有原住民皈依基督宗教。當時的禮拜用詞是日語,平時禮拜讀經、唱歌、禱告也都用日語。教會使用的專門用語即是借詞,很自然地與生活常用語混在一起。有些族人或年輕人根本無法分辨哪些是母語,哪些是日語借詞,以阿美語為例:ma-kakotay交換、對調之意,kotay詞根是日語。由於族語之專門用詞不夠,外來語借詞幫補阿美族語之不足,促使語言豐富與多樣,用來自然又精彩,族語又可以國際接軌。
聖經翻譯使用語彙的過程,其實遇到很多爭議。有時一處經文之詞彙須討論多時多次,建立共識,然後還要對讀者說明採用某些語彙之理由。有時應用外來語比較沒有太大的阻力。
但是,均衡應用與採取不同方言較有爭議。聖經之原文(希伯來語與希臘語)要翻譯成為百分之百同義詞的阿美族語,簡直是緣木求魚,倒是譯成為異詞同義(功能對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較可接納。意即把聖經原文的意思翻譯淺白清楚易懂即可。在不得已之情況下,採用外來語借詞,可以補綴語言之缺憾。
長老教會始終把語言文化推展與保存視為重要的使命,鼓勵牧長和信徒共同維護與發展上帝賦予的恩物「台灣國之多元語言」。並以此為基礎,促使各族群語言文化具有豐富性、獨特性與普遍性,促進全民對台灣族群身分與語言之獨特有光榮感;也激勵台灣人民不卑不亢地講母語,正如在街頭自然地講英、日、華語一樣的心情。其實,語言沒有高低與貴賤之分,語言就是認同之場域。
「語言」與「認同」是密不可分的關係。期許牧長、信徒與教會學校積極落實講台灣多元多語言,一起負起保存與展現語言活力的任務, 促成語言文化與福音之契合,深化本土認同, 展開多元共榮之公民社會。台灣認同與自尊是構成語言內化的元素。
◆教會與社會共負語言保存和教育使命
台灣領土雖小,但具有獨特多元族群語言文化的條件,盡力保存族群文化之特色。在營造維護與發展語言文化傳承的環境,需要有策略地運用上帝創造特殊的語言與傳統文化。台灣的族語聖經與詩歌可用來敬拜讚美與禮拜的素材。但瀕臨語言不能當作滿足禮拜語言之需求而已,語言必須成為生活語言,語言才會活潑有生命力。適當的發展語言教育之成效,可以深化民族認同, 增強語言流失之危機感。
從台灣的宣教史來看族群語言與傳道的行動,最顯著的行動就是在宣教師來台之初,學習台灣本地生活語言與研發保存語文。如,1865年來台宣教的英國宣教師馬雅各醫師(James Maxwell)學習福佬語,後來在北部宣教的加拿大宣教師馬偕(George Mackay)也學習福佬語。他們都以本地語言傳教、與民間人士溝通。據知,宣教師的日誌與醫療也用白話字(POJ)來記錄。可知, 語言成為民間常用語言,才能落實活化語言。
語言快速流失的危機感與活化族語的使命感,是長老教會長久以來,感受到外來統治極端偏差的教育政策,宰制台灣族群語言文化的發展空間,而引發意圖挽救語言瀕臨死亡的困境。沒有語言瀕臨危機本身就是最大的語言流失危機。教會的文字工作不應漢語化或華語化,尤其原住民族語應更加努力維護,否則,教會早晚成為華語化教會,長老教會失去上帝創造的獨特性與唯一性之美意。 v

此網站由李秀卿女士撰寫程式建置並義務作維護。如果您對本網站有任何建議或指正之處,請聯絡我們。謝謝!

Copyright (C) 2007 年1月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
修訂日期: 2015 年 08 月 1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