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彰撰 『一塊餅』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陳士彰撰 錄自《 Oh My God 青少年網站 》老師說 94 http://old.ohmygod.org.tw/teachersay/teachersay094.htm


幾年前,藉著辭去教會社青團契輔導一職,每主日即去不同的教會走走,重新吸取動力,領略不一樣的經驗。我常戲稱自己是在當「巡會友」。
2007年夏天,無意中在總會青年事工Oh My God的網頁,發現一則「摘星」活動消息,在當中看到許多年輕人積極投入,且發表他們輝煌的成果。這項「摘星」活動,又延續至2008年初舉辦第二屆。
因著參賽活動有年齡限制,自己雖然年紀一大把,也厚顏去嘎一腳。帶部相機開著車,上山出海真是全台走透透。白天奔波拍照,晚上���了將成果貼上網頁外,還要搜尋資料計畫行程,每每弄到三更半夜,縱使疲憊仍樂在其中。
雖自2003年開始到處「巡會友」,然只是純粹身心靈的休息,並未曾注意各教會的光景一直至去年投入「摘星」活動後,才逐漸發現,許多鄉間、偏遠、部落、弱小教會的需要和困境。
雖說科技的進步,資訊網路的快速暢通,拉近了所謂的城鄉差距,卻也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遙遠。社會人情冷漠是如此,教會(基督徒)中所謂「基督的愛」也好不了多少。
走訪各地方教會後,所見所聞給我無數的感動,也讓我內心難以平復的心痛。感動的是無錢、無人、無資源的狀況,偏遠弱勢仍堅守基督之道,默默建造教會傳揚福音;心痛的是都會型教會每每高唱哈利路亞、高談彼此相愛、強調奉獻聚會人數的成果,卻輕忽偏遠地方弱勢教會,任其牧者與信徒無助與無奈的強顏歡笑
社會變遷、經濟急速發展,與家庭結構改變等因素,致使鄉村人口外流,也造成偏遠教會信徒快速流失。利澤簡教會張牧師感嘆,來此牧會十七年,年年為老信徒舉行告別禮拜,且是逐年加速;阿里擺教會(比努攸瑪雅呢區會)的余牧師,述說信徒平均年齡超過六十歲,教會經常費不足以付牧師謝禮,令我百感交集;馬立雲(舞鶴屬撒奇萊雅族)教會的阿莫(Amo)代議長老,談到教會信徒僅八戶,沒有足夠的財力聘請牧者,自1976年至今,無牧的羊生命何等淒涼;澎湖白沙教會何牧師說,十多年前教會信徒合併,因無錢整修多餘的教堂,徒任其老舊荒涼;努呼路瑪教會多力(Tori)代議長老,拜託我代為尋找十人,能長期為牧師謝禮奉獻者。上述例子,在在說明偏遠教會,因信徒快速流失所造成的困境。
偏遠教會光景雖是困頓,然牧者與信徒仍秉持對上主的信心,極盡所能堅持福音的傳承與傳揚。金崙教會(東排中會)的松年大學,辦得有聲有色,吸引數個部落的老人家前來,卻是缺乏足夠的車輛輸運;興昌教會(東美中會)關懷社區老人,許多原住民長者在此心靈獲得安慰,牧師夫婦訓練老人家閱讀習慣,惜缺乏資金購買相關圖書,且急需專業的同工輔導老人;迦拿教會(布農中會)極力照顧青少年課業,惜必須仰賴新店行道會的資金;比亞外(泰雅中會)教會歐蜜(Omi)牧師,創意開辦「社區共同食堂」,以及設計社區花園,吸引族人回鄉,然必須仰賴鄉公所或原委會的資助,未來每逢選舉,勢必欠一個人情;上個月三度訪問努呼路瑪,雅福(Yabu)牧師講道中,以哽咽激動的口吻,拜託我回三峽教會尋找一位輔導,可以協助青少年的課業,以及生命的教導。這些例子,在在顯示牧者空有傳福音的理想和計畫,卻受限於財物的窘境,和同工人力的缺乏。
牧者在偏遠教會牧會,是備極辛苦。興昌教會的師母,本身也是牧師,每主日從清晨七點至下午三點,必須連趕四間無牧教會講道;達悟區會眾牧者,除了反核和公眾議題,必須站於族人前頭,遇到「祖靈崇拜」問題,又被族人視為「背叛者」;利澤簡的張牧師,主日又講道又司琴,台上台下忙著跑,主日學只有一位校長兼教師,需兼顧教唱、上課、追小孩;澎湖將軍教會的陳降昌牧師,已近八十高齡退而不休,每主日清晨還要搭船,至望安的花宅教會講道。這些例子,道盡了偏遠教會牧者的辛酸。
牧者們當初都是立志獻身,接受神學教育後,將畢生青春歲月獻給神。來到部落、鄉村牧養教會,雖有理想抱負,卻僅能默默傳道。論錢,無顏向人伸手;論人,老者急逝少者無意回鄉。講台上強調信心、信實與應許,講台下必須暗自流淚面對神。
我長老教會,號稱全台基督教第一大宗,卻讓偏遠地方教會,必須仰賴世界展望會(冬山教會課輔班)、致福基金會(嘉中永光教會課輔班)、行道會(迦拿教會課輔班)、獅子會(霧臺區會谷川教會圖書室)、縣政府或鄉公所(三星教會資訊班和必亞外教會)等外來的資助,是值得我們省思的問題。
小朋友的「五餅二魚」,若不從口袋取出,仍是只有「五餅二魚」。一塊多餘的「餅乾」,送到偏遠鄉村部落教會,不會只是一塊而已,他能餵飽整個教會信徒的生命。
我長老教會有太多剩餘的「一塊餅」,雙連、大安、東門(北、南)、柳原、太平境、看西街、民族路、新興、前金、鹽埕、德生等任何一間教會,只要把多餘的餅碎,主動送去弱勢教會,都能讓整個部落鄉村教會,再次興旺起來。
「一塊餅」不單只是金錢,更重要的是「人力資源」。耶穌升天前指示門徒,福音當從「耶路撒冷」開始。雅福牧師和我都有同感,必須急速差遣「宣教士」,至各部落鄉村弱勢教會。都會型大教會人力過剩,主日學教師、司琴等聖工,有太多樂意事奉的信徒無法「安插」,何不將這些多餘的「餅」,一塊一塊送到有需要的教會。
長老會法規中,雖未曾給予平信徒「宣教士」的職稱,然而為了福音和興旺教會的緣故,這是可以考慮設立的。昔日外國宣教士來台,很多是不具「神職」身份,卻因醫療、教育等貢獻,而被稱呼「宣教士」。今日為了偏遠弱勢教會,咱長老會當然也可如此設立體制。
每年寒暑假,總會青年事工部都會舉辦「大專神研班」,大部分參加的大專青年,都會決志獻身基督。然事後卻沒有事奉工廠,更沒有任何差遣,最後無疾而終不了了之者眾,甚為可惜!
把這些決志的大專青年,以及教會中樂意事奉的信徒,由自己母會按立「宣教士」的職分,利用週休二日,差遣至各部落鄉村教會,擔任司琴、主日學教師、課輔老師、青少契輔導等事奉,不僅分享「一塊餅」,更能餵飽眾多飢渴的生命,何樂而不為?
2015年在台設教一百五十週年,總會要驗收「一領一」的成效,呼召「內需」型的宣教士,相信可以激起眾多信徒獻身事奉,更可以讓眾多偏遠地方弱勢教會,重新挑旺起來。「一領一」僅是政策性目標口號,「沈睡」的信徒,不見得可以動起來。然而若能充分運用「內需宣教士」,相信可亦讓沈睡中的教會和信徒,全面「甦醒」過來。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