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邊界的宣教旅程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謝大立撰 《台灣教會公報》 2981期 2009年4月13-19日,p.10-11
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與新加坡長老大會(PCS)合作下,謝大立牧師2008年受派駐新加坡盛港嘉恩堂(Abundant Grace Presbyterian Church)。和謝牧師一起赴任的有牧師娘潘妙萍、長男謝恩約、長女恩予。

海外宣教初嚐–––馬來西亞
回顧自己受召全職事奉的歷程,實在滿心感謝上主奇妙的帶領。1991年我受召進入台灣神學院就讀教會與社會系,學習基督教社工的助人專業。1994年接受道學碩士(M.Div)課程的裝備。1995年台神漁人團契馬來西亞短宣隊成了我進入跨文化宣教的啟蒙經驗,那次給我許多的挑戰、衝擊與學習。從那年起,我開始學習建立東南亞的宣教觀,並且將跨文化宣教的負擔存放在心裡。
1998年我任職傳道師受派到高雄壽山中會鳳山西門教會,接受二年的獨立牧會操練。2000年我再度回台神讀東南亞神學碩士班的課程(主修歷史神學),並接任甫草創的台灣基督精兵協會秘書長一職,從事青年宣教培訓的工作。2001年起,數度帶領神學生及教會青年前進東南亞的宣教禾場,進行短期的宣教培訓,與當地教會配搭福音事工,幾年來的學習提昇我對新、馬、印等東南亞華人教會的認識及負擔。
2005年我順利取得東南亞神學碩士(M.Th)學位,辭去台灣基督精兵協會秘書長的職務,接任台神史料中心研究助理的工作,主要負責史料的整理及檔案管理。是年7月,我帶著一家四口前往印��蘇門達臘進行宣教考察,並與當地教會探討前往支援的可行性。
回應海外宣教的呼召–––印尼蘇門達臘
2006年8月我受聘為台神講師,並受派前往印尼蘇門達臘從事宣教教育訓練及研究等工作,全家正式踏上海外跨文化宣教的學習旅程。期間雖有困難、病痛、疏離、焦慮、恐懼,但也學習在主裡領受平安、喜樂、安慰、醫治以及全然交托。我們在跨文化宣教的行列中只是一個剛出生的小baby,一切重頭學起,各種跨文化宣教的課題都要面對諸如文化適應、語言學習、孩子的教育、與親人的生離死別、與當地同工協調的困難以及台灣國際關係的困境…等。
由於印尼政治、宗教環境的敏感,我是以華語教師的身分取得當地的工作准證,自然地華語教學也成了我宣教工作的一部分。感謝主,藉由這些教學互動的機會,幫助我更瞭解本地人的生活情境、習俗以及人背後的成長經驗。我教的學生大部分不是基督徒,還沒有認識耶穌基督,藉由教學使我有機會自然地分享信仰及基督教的價值觀。除了教學以外,我還負責該教育機構的師資培訓,以提昇教學的品質。對我而言,這是新的挑戰。我必須更多自我充實、收集資料,將所學的一切轉化成教學法,再分享給老師們。同時,也藉由教學研討匯集學生學習華語的各種困難,在和老師們一一找出解決的方法。
我在蘇門達臘北干參與服事的教會是屬於「印尼基督教會」(GKI)的華文區會,所接觸的信徒多數為華人,因此華人的文化傳統也成了教會重視的一環。然而與台灣不同的是,印尼的華人一般對華人文化傳統並非十分熟悉,多數華人可能連要正確掌握華語都有困難,更何況是較為深層的文化價值體系就更陌生了。因此,教會正好可以把握華人節期,將文化與福音適度的連結,並進一步從信仰的角度重新詮釋文化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我在教會使用華語、台語證道就格外有意義,因有許多信徒、慕道友對於能通過熟悉的語言來了解福音信息特別感到親切,也較能掌握信仰價值。在教會的服事除了講台事奉以外,還包括門徒培訓、團契造就(包括主日學、少年團契、青年團契、以及婦女團契等)、支援探訪事工。
奇妙的轉折–––新加坡
2007年底,我回台奔喪路過新加坡,有機會與新加坡長老大會(PCS)的同工分享我在印尼的宣教學習。在談話中,他們極力邀請我到新加坡一起同工,華文中會議長表示說:「PCS在未來十年內相當缺乏華語及福佬話的教牧人才,若PCT在宣教夥伴關係上能協助教牧人才的培訓及交流,將有助PCS華文中會及大會宣教事工的發展。」
2008年七月,我在印尼的工作暫時告一段落。在PCT與PCS締結宣教夥伴的—架構下,是年八月起我受PCT任命為國外宣教師,奉差至PCS華文中會屬下的嘉恩堂從事牧養的工作。這是一間二百人的自立堂會,座落在新加坡的東北角盛港區(SENGKANG)。這個區域原是較為鄉鎮的區域,民風純樸,近年來新加坡政府積造鎮,蓋了許多組屋(類似台灣的國民住宅),吸引了許多新婚的小家庭進住此一較偏遠的社區,這些新的年輕人口將會是嘉恩堂新的屬靈負擔。除了這些新的創業人口之外,盛港原本就有許多以勞動力為生的人口(包括中國客工),以及原本居住的老年人口,也都是嘉恩堂主要牧養關顧的對象。此一挑戰,將是在城市國家從事偏遠新興發展地區的社區宣教。
PCT宣教差派的濫觴–––新馬與臺灣宣教人才的交流與合作
基督教新加坡長老教會自1881年創立迄今,資源宣教人才除依賴西方英國長老會外,其他主要的教會聖工領袖人才大都來自中國的閩南和嶺東。直到中國大陸變色後,當時的[星馬長老大會]與[臺灣基督長老教會] 也就在50年代開始建立極密切的宣教夥伴關係。
早年,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遣派至新馬的首位宣教士,就是曾多年任臺灣青年會總幹事,德高望重的鍾啟安牧師,他於1959年來星,出任[馬來亞基督教協進會]總幹事。鍾牧師在星事奉期間不僅致力促進新馬各宗派教會間之合一事工,對新加坡長老教會,有良多的貢獻。同時,他也從事加強臺灣與馬新兩長老會的聯繫,並加深宣教和牧養聖工上的交流與合作,臺灣長老會總會[海宣部]遂告成立。繼之,數位教牧 (如黃彰輝、蘇天明、呂春長、張逢昌、胡茂生等)先後應邀前來主持以閩南話為主的巡迴奮興佈道會。特別對星馬長老會[五運倍增]及宣教植堂事工有諸多貢獻。周眾所知,當時在梹城,怡保,吉隆玻,巴生,麻六甲及北馬等地區的宣教與植堂事工,成果相當可觀。
當年先後南下參與牧養的教牧計有:陳祥康、邱以正、陳効贊、陳復生、董群家等牧師。後因移民條例的限制及其他的事故,使得雙邊的合作關係中斷。感謝上帝恩典的帶領,2007年四月PCT與PCS正式簽訂「宣教合作協約」,在世界傳道會(CWM)資助下,雙邊的宣教夥伴關係進入一個新的旅程碑。
宣教反省
近日來閱讀宣教師傳記及相關宣教檔案,使我再次有機會反省身為宣教師所需要的自我提醒,願借本文一隅提出交流:
1. 宣教師應具備高度的自律生活及自我要求
在許多差傳研討會中,常有資深宣教師及差會主管分享道:宣教師的生活常是較不受有形的壓力所拘束,因此往往處於三不管地帶,差派的母國差會不易管,因天高黃帝遠(除非差會設有工場主任),有時淪為只要會寫動人的報告書即能應付,而繼續取得各項支助的資源;當地教牧同工不好意思多管,畢竟外來的恩典牌加減好,有比沒有好,誰惹得起,誰敢多管什麼,反正一切人事支出都不是當地教會所負擔的;若宣教師自身無法明確地自我約束,一切就只是在異國他鄉過著母國般地生活罷了。因此,有使命的宣教師應當具備沒事找事做的性格及企圖心,主動積極配搭當地教會發展所需的事工,成為當地同工的助力而非阻力,才不致使上帝國宣教的資源內耗。
2. 成就感
宣教師工作一段時間後,往往也會面對”成就感”的困擾;到底宣教師在宣教區要完成什麼使命?有設定什麼樣的努力目標?如何評估達成目標的進度?由誰來認定?自己?當地主管同工?或母國的差會單位?要如何歸劃出可評估、可達的目標設定,使宣教師可依循、參考使用。或者,只是輕鬆的回歸基本原則:宣教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宣教?
3. 情緒管理
宣教師的情緒管理是影響宣教工作相當重要的關鍵,這本是信仰見證的一環,也是當地同工(當地人)所看得見、接觸得到的。若情緒起伏過大,必然影響工作的品質及同工的觀感。無法與人同工,如何成為當地團隊的一部分?有情緒管理障礙的宣教師,往往有困難在一個地方長期地配搭,嚴重者甚至會導致誤會與紛爭。恐怕是越幫越忙﹗
4. 屬靈操練
宣教師的屬靈操練一直在學習一個課題---「…勝敗不在乎你們,乃在乎上帝。…不要恐懼,也不要驚惶。…因為耶和華與你們同在。」(歷代志下二十章15-17節)此一道理,說來是容易理解,但在實際的服事歷程中卻非輕而易舉可以活出相稱的生命,往往是要宣教師用生命在繳付學費。
另外,在屬靈操練上宣教師也必須學習:「如果我們未受到苦就成功,那是因為前人已承擔了那苦。如果我們雖受苦而功未成,那是因為後人會承受成功之果。」正如約翰福音四章37-38節記載耶穌對門徒所說的話:「俗語說,“那人撒種這人收割”這話可見是真的。我差你們去收你們所沒有勞苦的。別人勞苦、你們享受他們所勞苦的。」
5. 宣教師應對當地的教會政治生態需保持高度敏感
宣教師在宣教工場雖不宜過度涉入教會政治,但卻不能對當地的教會政治生態完全無知,因此有必要培養足夠的敏感度,以便避免可能遭遇的權力試探及陷阱,使自身儘可能保持相對中立去服事當地教會。
文末,我想引用著名的宣教學者博許(David J. Bosch)的一席話:「只有當教會從一個世界進入另一個世界時,才能發現教會真正的本質。參與跨文化宣教就是開始嘗試跨越邊界,而跨越邊界可以讓教會明白教會的視野應該有多麼長闊高深。」但願我的家庭(潘妙萍師母、7歲的長男恩約、4歲的長女恩予)繼續在東南亞的宣教處境中更深地學習認識上帝,見證祂奇妙的作為。
代禱事項:
  1. 為全家在新加坡的適應:特別是恩約所面對的學習變化–––先前在北干用印尼語讀兩年的幼稚園,如今又要捲土重來學習適應用英語上小學。懇求天父憐憫,幫助恩約在挫折中保有珍貴的自信心。
  2. 為孩子的健康:恩約和恩予都是天生的過敏體質,近來兩個的異位性皮膚炎都發作,特別是恩予的狀況較為嚴重 , 希望一切不會更糟。
  3. 為教會的服事:嘉恩堂是個六十歲的教會,如今正值轉型的階段,求主帶領幫助嘉恩堂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