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謝淑民長老——努力與耶穌為友的人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文》王昭文 《新使者雜誌》51(19994) p. 32-36

謝淑民,嘉義民雄人,19341216日生,1997920日去世。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畢業,生前任職於台灣銀行。在嘉義西門教會受洗,擔任長老多年


「我是謝淑民。我成為基督徒,不是由於人的選召,也不是受人委派,而是耶穌基督和那使他從死裡復活的父上帝指派的。」錄自《懷念》,〈與新進會員共勉〉

一、前言

  受《新使者》之邀寫紀念謝淑民長老的文章,深覺惶恐,然而心中也有一股非寫不可的衝動。對歷史的興趣、對信仰的了解,甚至對古典音樂的鑑賞,「他密伯伯」我們 對謝淑民長老的稱呼都是我的啟蒙師。平日相處,平易近人的他不讓人覺得有多特別,現在回頭細想他一生作為,才真正體認到他的難得。我覺得他是非常認真的基督徒,真正努力與耶穌為友的人。他寫了許多探討聖經與基督教信仰的文章,可稱得上是位「平信徒神學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對待真理的態度:不輕易相信,總是用盡理性探求、從自己的生命經驗中反覆思索,找到結論後樂於與人分享,雖對自己的想法很堅持,但同時也尊重甚至鼓勵別人有不同的想法。這種自由的精神、對真理保持開放的態度,在我們的教會與社會中是相當珍貴的。

二、信仰的傳承

  謝淑民1934年誕生於嘉義民雄。他的父親謝萬安是個相當特別的「基督徒知識分子」,有著「新文化、新思想」,參與日治時代的台灣新文學運動,為1932年組成的「台灣文藝聯盟」一分子。他的母親謝林羽則是一位小學教員,也是當時較罕見的知識女性。他們的婚姻是自由戀愛的,這又是當時一奇。

   謝萬安自19歲起開始接觸基督教,據他的自述,在這之前他是敵視基督的(《懷念》,〈我等信仰之經過〉,頁190)。他可能在嘉義日本基督教會受洗,後來又到真耶穌教會,甚至當過真耶穌教會的傳道,不過後來因他的信仰和真耶穌教會格格不入而退出。1920年,他透過報章得知日本無教會主義者內村鑑三,於是訂閱內村所發行的雜誌《聖書之研究》,從中得到「純福音的培養」。我訪問過「台灣文藝聯盟」的前輩,他們對謝萬安還有印象,說他到處見人就傳教,在文友中 顯得相當特殊。

  謝萬安的小說〈五谷王〉是嘲諷神棍與迷信的作品,他和同時期的新文化青年一樣,熱心於提昇大眾知識程度,渴望為台灣注入「進步的」世界文化。當時許多知識青年最後走向社會主義,謝萬安卻在基督教的信仰中找到更新自己與台灣的力量,並由他的家族傳承下來。

  謝淑民7歲時父親謝萬安便去世了。他後來是由閱讀父親的藏書來了解父親、對父親的信仰感到好奇,於是開啟研究聖經的的興趣。從他將兒子取名為「懷安」,可以窺知他對父親濡慕思念之情,以及「新文化」思想的影響,因為若照傳統,是要避長輩名諱的。

三、平信徒研究聖經

  謝淑民讀的是金融,長時間在銀行「吃頭路」,生活稱得上小康。但是他一輩子不曾置產,一直以銀行配置的宿舍為滿足。一般人對銀行員的印象總覺得銅臭味很重,謝淑民卻在財富上沒有太多慾望,在他看來,錢是讓人用的,人不是錢的奴隸。記得他講解葡萄園主的比喻時,指出耶穌的經濟觀和我們慣常想法可能不同,我 們總以為做多少工就應得多少工價,但耶穌(或園主)關心的是每個人是否有足夠生存的條件。當時一個錢是一天的工價,也是剛夠一個家庭一天生活所需的錢,若賺不到一個錢,就有人要餓肚子了。這種「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或許正是耶穌的理想。

  謝淑民的業餘興趣可能以旅行、園藝、閱讀、欣賞古典音樂及寫作最為重要。這位沒有受過神學教育、36歲才正式受洗的「平信徒」,寫了許多關於聖經與基督教信仰的文章,結集出版的包括:《史上耶穌》、《當人打你的右臉》及《在集會講道的人》。

  很少人像謝淑民這樣,單純出於興趣而用功讀聖經。很多基督徒每天讀經,是基於「做靈修功課」的理由,讀後默想出一點道理、做個禱告,就算是完成了每日靈修。謝淑民讀聖經卻是為了更加認識耶穌這個人,因此花不少功夫研究聖經。他一向認為,理性探求是接近「真實的耶穌」的基本工作。在《史上耶穌》的後記中, 他強調:「信奉基督教的人應該在知識上培養誠實的態度才對。對已知的事項實不必再為之文飾或加以袒護,重要的是據此重新確認耶穌的真正意旨,讓耶穌屹立於這個時代。」從歷史考察的方式了解耶穌,成了他最初的進路。

  《史上耶穌》所收錄的文章,有許多發表在非基督教刊物上,其中兩篇更為李永熾教授 收錄進其著作《西洋歷史一百講》內。這些探討新約聖經的文字,是謝淑民讀聖經、讀神學書籍的心得。在中文神學書籍極端缺乏的當時,日文是他很重要的閱讀語言。透過日文譯本,他可以閱讀到世界一流神學家的作品。以他的年紀來看,受正規日文教育的時間並不長,但他的求知慾促使他的日文能力比同齡者強。

  除了理性求知的精神外,《史上耶穌》的文章也表現出謝淑民好惡分明的價值觀,大膽思考、感受,不受基督教教義束縛。這些寫於1970年代的文章,呈現出 謝淑民對基督教相當矛盾的感情,一方面在齊克果影響下忍不住要說基督教是誤會耶穌的團體,一方面又認為不能斷言基督教裡沒有真實的耶穌。他對保羅所建立的「基督教」有所批判,認為保羅一方面認為人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一方面卻主張維護國家權力、容許奴隸制度、堅持男女有別,使得往後的基督教擁有兩面性,主張社會改革者和保守主義者同樣可在保羅書信中找到根據。但在福音書中所見的耶穌並無這種兩面性,他看到的耶穌是「只服從神的權威,從不奉承任何地面的掌權者」。

  在《史上耶穌》之後,他應邀在使者雜誌上撰寫「耶穌的話」,後來結集成《當人打你的右臉》一書。這些文章主要是解讀福音書中耶穌說過的 一些令人難以了解的「逆理」。他擺脫刻板的、制式化的倫理解釋,帶領讀者回到耶穌生活的社會環境中,鮮活地描寫充滿革命性的、有個性的耶穌。他認為耶穌很多話都是針對特殊情境的發言,強烈質疑批判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環境,語帶機鋒,直指人心。

  謝淑民的文字是質樸的,理性分析中夾雜強烈感情。這些文章發表之前,他會先在青少年組主日學的課堂上先講給我們聽。他講得比寫得精彩多了,因為使用母語,表情十足加上戲劇化的口氣,很容易就帶我們進入一個個場景當中。
  後來我讀到內村鑑三、矢內原忠雄等無教會主義者所寫的讀經講義,發現謝淑民的風格和他們很相近。在研究之後,除了理性的結論外,更加上信仰生命的體悟,所以平凡的文字中卻有躍動的力量。

四、如刺竹籔的嘉義西門教會

  教會觀絕不狹隘的謝淑民說,嘉義西門教會是他「在地面上最為戀棧的教會」。從主日學開始,教會就是他的生活重心,在這裡他交到許多好友,信仰得到培養,同時他從少年時期開始就不斷參與教會服事,他的見解與人格影響許多人,最後甚至為教會貢獻出他的生命。

  謝淑民是嘉西的歷史創造者,也是嘉西歷史的詮釋者。多年來,他在《嘉西週報》上寫了許多文章,直言無諱談論對教會生活的看法,或寫出對以往教會生活及人物的懷念。讀他的文章,感覺上他是把教會當成家了,沒有客套的言語,只有親切有時帶點任性的筆調。他向全教會訴說自己經歷喪妻、子病的痛苦,從約伯與亞伯 拉罕得到的體會,充滿真情與信仰的文字感動許多人。

  在嘉西30週年(1977年)時,他很驕傲地說:嘉西是一叢刺竹籔,雖然有很多刺,卻緊緊抱在一起,雖然時時東倒西歪,卻頗有彈性。他也不在乎別人可能視他為最多刺的那根竹子。「沒有權威、沒有傳統的拘束,沒有一定的模式,能夠隨時隨地應變接受挑戰,這樣才是保持嘉西的個性。」這正是他極力想傳承的精神。當時剛上國中的我,覺得這種比喻真精采,深以身為嘉西一分子為傲,從中也學到自由獨立精神 的可貴。

  他在教會中也一直是青年的導師。心態一直保持開放,花很多時間和青年在一起,他並不以輔導者自居,對老老少少都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一 向保持對周遭人士的好奇與關心,所以他的朋友相當多。不過他的好惡相當分明,也從不隱藏自己的觀點,欣賞他的人會衷心佩服,但和他意見相左的人也不少。這或許是刺竹精神的來由吧。

  嘉西真的是很不一樣的教會。中學時代我就常在週報上看「他密伯伯」(謝淑民)和我爸爸(王逸石)抬槓,青年團契契友也透過以筆名發表的文章關心人、關心事。在週報上的應答文章,成為教會生活裡最珍貴的一部分。我所了解的長老教會精神:民主制度、社會關懷、獨立思考、每個人都應自己去了解聖經追求信仰、上帝之前人人平等……都來自這裡。當然,歷任牧師與每個在週報上寫作的人,都是塑造此文化的功臣,不過個性最鮮明的他密 伯伯,影響相當大。

五、莫札特的知音

  謝淑民喜歡欣賞古典音樂,對莫札特的情有獨鍾。他樂於將所收藏的唱片與人分享,很多人都有到他家欣賞音樂的經驗。他對各種錄音版本、著名演奏家與指揮家都很熟悉,可是談起音樂,他並不熱衷做版本比較,最主要還是向我們說出他對樂曲本身的體會,以及從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中所產生的共鳴。

  大約是在 1980年代以後,謝淑民以「聞芸」為筆名,在當時張繼高筆名吳心柳主編的《音樂與音響》上寫了連串有關古典音樂的文章,這些文章以女性的口吻來寫,因此張繼高一直以為他是女性。這些文章不少是他歐洲旅行、探訪作曲家出生地後的心得。寫最多的,當然是關於莫札特的。

  為什麼特別喜歡莫札特?他曾說莫札特是老少咸宜、聽得懂聽不懂的人都會喜歡的音樂,純淨、明亮的樂曲中隱含著憂傷、平易近人的外表下是極富哲理深度的內涵。他曾寫道,莫札特的音樂使沉重憂傷的人生變得無限輕快。

  曾以約伯自況的謝淑民,對人生的苦難有很多體會。神經纖細、個性敏感、對美的事物極有感受力,對現實生活保持著敏銳的批判眼光,這樣的他,是非常需要莫札特的。此外,他喜歡莫札特還有一個原因,那是他所愛的亡妻詹芬芳女士介紹給他的音樂。他會以女性口吻寫音樂欣賞文字,和懷念的心情也有關吧。

  很多朋友一定有和我相同的記憶:坐在日式的木造宿舍中、不甚寬廣的客廳裡,有一種陰涼的感覺,望著庭院中謝老師手植的花朵在陽光下盛放,然後莫札特的樂聲輕輕揚起,像一層神奇的薄膜裹起這個小小世界,在短暫的時光中,讓人忘記憂煩,滌靜心靈上的塵埃。

六、 未能寄出的信

他密伯伯:

   您是最不忌諱談死亡的人。您在世上的最後一年,多次談起對死亡學的興趣,我以為這不過是您另一個知性旅程的開始,沒想到這麼快您就真正踏上這個旅途。好奇心如此強的您,在天堂一定也還在繼續不斷探究新知吧?終於與耶穌面對面,見到這位一直努力交往的朋友,一定非常喜悅吧?

  在送別您的感恩禮拜中,看到那盆您很早就指定的大紅玫瑰,不知為什麼讓我想到莫札特的歌劇《魔笛》,您就像男主角Tamino,通過重重考驗,得到最後的幸福、勝利與安息。

   在這篇紀念您的文字中,我竟忘了提您的第一本書:翻譯井上靖的《天平之甍》、由水牛出版社出版。我還記得您拿著這本新出的書,到我家贈送給爸爸時,臉上燦爛的笑容。《天平之甍》描寫的是由中國到日本傳教的佛教僧侶鑑真和尚,您說,基督徒翻譯這樣一本書可能有點奇怪,但是鑑真和尚鍥而不捨、重承諾的精神真 是動人,難道基督徒不應學習。印象中,這本書很難讀,或許是當時年紀小、不懂得欣賞。現在想起來,發現您一直也是同樣堅持,不管得時不得時,就是用心讀聖經,將思考化為文字。您常說很相信文字的力量。的確,您所寫下的東西,將繼續您的生命,影響每個用心讀的人。而您認真追求真理的態度,我們也會銘記在心、 努力學習。

  時時記得死,每天用心活,您不止一次談到類似的話。這是我覺得最感動、也覺得最困難去實踐的。您最愛唱聖詩285首「我有至好朋友」,我想這是您生命如此精采的原因。能夠視死如歸,又能熱愛這世上的人們與諸多美好事物,是因為您一直與主耶穌有親密的往來,我這樣想。


謝淑民已出版著作一覽

一、 翻譯作品:

《天平之甍》,井上靖著,台北,牧童出版社。
(說明:該書描寫鑑真和尚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達日本講述佛法。這是台灣首次有人翻譯井上靖作品。該書後來三三書坊再度翻譯出版,由劉慕沙另譯。)

二、 文集:

1.《史上耶穌》,台南,豐生出版社,1981年11月。

(說明:本書以筆名「謝鮮聲」發表,全書共303頁,收錄37篇文章,分為「耶穌」、「基督教」及「新約聖經」三部分,封面採用Andrea Mantegna所畫的「死了的基督」。)

2.《當人打你的右臉─耶穌的逆耳之言》,台北,使者出版社,1987年2月初版,1993年11月二版。

(說明:本書初版收錄28篇文章,再版增加兩篇,二版全書共210頁。書內文章主要是為使者雜誌「耶穌的話」專欄而寫。由陳南州牧師寫序。)

3.《懷念》,信福出版社,1996年4月。

(說明:本書共274頁,收錄87篇短文,為紀念嘉義西門教會設教50週年而出版,輯自歷年發表於嘉西週報的文章,多半和嘉義西門教會的人、事、物有關。盧俊義牧師作序,封面採用鄭建昌作品「回頭望」。)

4.《在集會講道的人》,信福出版社,1998年6月。

(說明:本書共191頁,收40篇有關聖經研究的文章,由謝懷安牧師編輯,陳南州牧師作序,鄭建昌設計封面。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