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壽的故事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連瑪玉(Landsborough, Marjorie, 1884-1984)述 王昭文導讀 「德壽(Long-life)」 錄自《福爾摩沙的故事》聚珍堂史料 台灣教會公報社 2004年 p.29-33;連瑪玉原文見該書 p.116-139,即 “Stories from Formosa” p 32-53


德壽(Long-life)*
*王德壽是崙仔頂(崙雅庄)人,1916年7月12日由林學恭牧師領洗,時18歲,1921年10月9日至1925年10月25日在彰化教會擔任執事。妻謝碧,1917年12月22日由廉得烈牧師領洗,時19歲,1921年9月24日由二水教會轉入彰化教會。王德風,1921年3月13日由梅監務牧師領洗,時21歲。以上資料由賴永祥教授提供,特此致謝。
這個故事從一個農家喜獲麟兒開始講起。這個孩子被取名為德壽(Long-life)。滿月就有一場熱鬧,度晬時父母更請了歌仔戲班來慶祝。
德壽的母親後來又生了個小弟弟阿風(Wind),兩個人稍微長大一點就開始看牛。父母雖然希望讓德壽受教育,但是家裡的田事也需要幫手。聽說彰化有「主日學校」可上,一個禮拜只要一天就可以,於是就讓德壽去。
這是連瑪玉認識王德壽的經過(她是彰化教會的主日學校長)。連瑪玉成為德壽的啟蒙老師,親自寫下他的名字:Ong Tek-siu(王德壽)。
當時上主日學,每個人都要自己帶一把白米,放到鍋中一起煮當中飯。吃完中飯,再上一個小時課,然後有一個小時的大禮拜,接著學生就回家了。
德壽在主日學校是最聰明、最乖巧的學生,很有禮貌。他每個禮拜要在烈日下走五哩上學,到了學校總是先找到先生娘(連瑪玉),向她說聲:「平安」。
不久德壽就開始讀新約,並接受了道理。
可是德壽的爸爸生病了,藥石罔效,用稻草人做替身也沒有用。最後終於去世。
在葬禮告一段之後,家裡迎回父親的神主牌。德壽表明他不拜神主,讓母親大怒,不准他再上主日學。可是德壽仍然偷偷跑去。母親對他怒罵,弟弟向他擲石頭,後來母親還把他的好衣服藏起來,米甕也封起來。他只好穿著做田時的衣服去。中午沒飯吃,他就跑到街上玩,不敢讓教會執事知道他沒吃飯。
他其實存了一點錢,可是捨不得買午餐,卻去買醫院擺在櫥窗中的書籍。
有一天,梅監務牧師到他所住的村子傳道,他很高興邀請他到家中喝茶,希望讓母親和弟弟有機會聽道理,但是母親卻帶著弟弟躲到別的地方去,讓他一個人去招待梅牧師。
後來,主日學的其他人發現他沒吃飯,就邀他即使沒有帶米來也可以一起吃,他總算不必再餓肚子。
父親死後三年,要「做忌」,德壽再次拒絕拜祖先牌位。他母親認為必須用強力手段才能改變他的固執,因此就把他趕出家門。此時他十五歲,帶著一個小包袱離開家。所幸在主日學同學Tough的介紹下,到文安姑娘(Miss Butler)家中工作。
往後的幾年,他認真做園丁,學習聖經。在主日學已經升到聖經課程最高級,也成為其他年紀較小的學生的好榜樣。他並且在林安姑娘(Miss Livingstone)指導下學會寫文章。
每個禮拜他都回家。因為他媽媽已經不生氣了,甚至相當以他為榮。她也讓德壽的弟弟上主日學。
後來他做梅監務牧師的廚子,也常和梅牧師一起去傳道。
他的母親在他受洗後開始上禮拜堂,但是無法每個禮拜都到。
故事寫作時的近三年他成為蘭醫生家的廚子兼園丁。連瑪玉對他的評價是:開朗、忠誠、熱心、有信仰,很值得信任。
他常常和阿春兄一起在街頭傳教,也擔任教會的執事和主日學老師。
他很愛讀書,除了聖經之外,漢文和日文的書他也會讀。有時灶上煮著東西,他就在一旁讀著書。
他的太太叫做謝碧(Precious Stone)。他的弟弟德風也成為很好的基督徒。
在這篇故事中,連瑪玉描寫了許多台灣的生命禮儀,包括嬰兒出生的種種習俗、避邪的俗信、以稻草人來欺騙死神等民俗,以及台灣式葬禮。這些觀察入微的描寫很接近民俗學的田野筆記,儘可能以一種客觀的觀察角度加以描繪。不過有時候她仍然忍不住會表示一下觀感,特別是一些西方人不易理解或不贊成的習俗,如:嬰兒一出生不是穿新衣,而是用舊衣服包起來;一歲大的嬰兒穿戴整齊展示給親戚朋友看,大家紛紛用自己的筷子餵他吃東西(如果是英國小朋友一定會生病);過了一歲的生日之後,要到五十歲才會舉行生日慶祝會。
她也特別描寫了歌仔戲。從巡迴戲班的各種成員、搭戲台,到演出的情景,做了詳細的描繪。很有西方音樂素養的她,對歌仔戲卻缺乏好感,她一方面指出:這些戲的內容不良,基督徒不應該看;一方面又用許多負面的字眼描寫歌仔戲的演出:醜陋的演員、粗野的動作、非音樂性的樂器伴奏、尖細顫抖的嗓音、震耳欲聾的鑼鼓……。她還特別提到:幸好現在日本政府已經規定野台歌仔戲的演出不准超過午夜十二點。
德壽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一些當時教會和社會互動的情形。
一、白話字在當時的確有助於大眾教育。主日學教白話字,又不收學費,對很多無法送孩子上學讀書的家庭而言,是一種吸引力。因為可以比較容易就學會讀寫。
二、拜上帝和拜祖先之間的衝突,是初代信徒最難處理的問題,往往導致與家庭的決裂。
三、教會若能為信徒解決經濟問題、提供生活保障,就比較能消弭家屬的不滿。德壽的母親在得知他在宣教師家中工作之後,就逐漸接受他的宗教。不過這裡面可能也混雜著「靠洋勢力」的思維。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