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傳道生涯——李明意牧師小傳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沈紡緞撰《新使者雜誌》83期2004年8月 p.21-24
李明意牧師,1908年2月23日出生於高雄旗山,[2005 年1月6日去世,享年98歲]  

獻身當傳道
李明意牧師,1908年2月23日出生於高雄旗山。1925年入學台南長榮中學,三年級時,被選為台南東門教會執事,與其他長執輪流禱告、事奉,然而因為年輕,第一次當著數百人面前,他竟然嚇得無法說出話來,後來靠著上主的恩典與保守,使他在身為學生暨執事的服事上漸入佳境。受到父親的鼓勵,1929年3月 他長中畢業後,隨即進入台南神學院接受神學教育,獻身當活祭。1933年3月他神學院畢業,3月24日與台南神學院女子部畢業生林綉霞小姐結婚,4月被派至台南澄山教會擔任傳道師。
首途前往澄山教會,由台南新化鎮隨行李坐牛車前往,雖然路途崎嶇遙遠,多有曠野險要及狹隘小路,但他心想:為了傳遍福音,無論山間僻地,都應刻苦耐勞,欣然前往。於是,在牛車上他祈求主的護佑,也願意順服上帝的旨意,勇敢向前,直達目的地。當時教會有百戶信徒,分散在山間,他探訪時往往要徒步翻山越嶺。所幸,信徒非常有人情味,又尊敬牧者,虔誠愛主。每主日他們一定來到教會,上午禮拜結束後,大家共享中餐,餐後再作下午的禮拜,然後沿山路走回家。
兩年平安快樂的牧會生活後,1935年5月4日李牧師被調派到位處平地、交通方便的台中中會二水教會。由於教會靠近八寶圳,因此飲水直接從濁水溪汲取,再以 明礬浸泡、沉澱,起初他很不習慣,後來慢慢適應成自然。在教會聖工上,由於教會四百多坪的佔地原是租賃,因此,他與會友共同努力籌募基金,並順利購買登記為財團法人。
戰爭中的艱辛
1938 年3月28日他被另調派至同中會瀕臨海邊的二林教會1年,同時開拓大城教會。1939年2月15日被封立為教師,同年3月專任於大城教會。當時雖遭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李牧師仍積極完成聖殿及牧師館的籌建,並於1940年2月22日舉行獻堂暨李牧師封牧就任該會首任牧師典禮。
1943 年4月李牧師前往台南左鎮教會牧會。由於教會位於山上,他初到該地時,因無水可用,每天必須下山到河邊挑水,後來與長執同心禱告,祈求上帝保守他們能在教會旁掘一活水井,結果水泉甘甜可口,湧流不止。這不但解決了教會的飲水問題,還嘉惠左鄰右舍,使當地人受益匪淺。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戰鬥機空襲台南市區,太平境、東門及看西街教會多數信徒疏散到左鎮地區,教會對面的左鎮國小被日軍佔為營區,教會禮拜堂則充為囤積軍糧的倉庫,李牧師家人不得不分居崗仔林(今岡林)、山仔頂及教會三處,主日則在會友家主持教會的禮拜,與眾信徒體驗戰爭中的驚惶及痛苦。當時物資雖然極為缺乏,李牧師一家九口曾經以煮粥摻鹽度日,不過信徒甚愛主僕,常送米、肉、魚乾來,讓他們體會到上帝無盡的恩典。左鎮教會當時有三、四百位信徒聚會,主日學生一百多人,有一段時間,每主日李牧師除了講道,還負責指揮四十多名聖歌隊員獻詩,陣容非常龐大。
再度回到中部
1948年8月李牧師受聘至台中豐原教會,十年間他創辦了教會附設信愛幼稚園,買回教會租賃多年的五分餘地,並美化環境。1952年1月他受選為台中中會議長。 1958年8月李牧師至彰化鹿港教會。5年牧會期間,他將原來破舊、會漏水的禮拜堂建築物及土地出售,再購買一千四百多坪土地,重建聖殿、主日學教室及牧 師館,即現今之鹿港教會,並創辦教會附設愛育托兒所。
繼之,為響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百週年推行的倍加運動(簡稱PKU),台中中會欲在台中市開拓2年就能獨立、升格為堂會的示範教會,李牧師受聘接受此重責大任,1963年8月起戮力開拓台中向上教會,兩年後教會成長、自立,圓滿達成中會所託,也是總會宣教一百週年慶典上唯一受到肯定的示範教會。
在向上教會11年的牧會生涯中,李牧師曾經為了籌建禮拜堂,從台北到屏東一路募款,還要當監工;因著弟兄姊妹的支持,教會也由原來二十多位信徒,增長至一百六十多位。1974年7月李牧師傳教41週年屆滿榮退離任,原已打算卸下福音的重擔,卻在隔月受台中小區同工會誠聘,決心順服上帝的旨意,來到台中西屯新社區、逢甲工商學院(今逢甲大學)附近的西屯教會開疆拓土,1983年5月15日終於劃下了50年傳道生涯的美好句點。
山地宣教服務
李牧師再度回到中部牧會時,經由台中中會山地部的策畫,羅文福牧師與埔里教會配搭,負責南投縣信義鄉、仁愛鄉的原住民宣教事工;出身崗仔林平埔族的李明意牧師,即和謝緯牧師、孫雅各牧師夫婦、高甘霖宣教師等人,以博愛為中心,在台中縣和平鄉展開醫療傳道。
一 開始,今日博愛教會所在地的「松鶴部落」(原「久良西」,今年七二水災該區發生嚴重土石流),沒有人願意接受福音。直到有一次,部落酋長的母親生重病,請女巫行巫術治病,但都未能治癒,反而病體更形嚴重。不得已,酋長來找至當地宣教的李牧師,應允若母親病得醫治,他會下令全村信耶穌;但是如果失敗,李牧師會被「出草」(砍頭)。李牧師認為機不可失,靠著信心,他要大家一起同心禱告,果然蒙上帝的看顧,酋長母親的身體康復了。福音從此遍傳,還建造了一間相當漂亮的禮拜堂。
當時中部尚未有橫貫公路,李牧師一行人往往要徒步數天才能抵達目的地,雖然極為辛苦,但是為了福音的緣故,再苦也要撐下去!也因為他們的投入與付出,陸續有泰雅族人謝進講、林誠、王忠信、王重信、楊萬發等人自玉山神學院畢業,投入宣教,致使泰雅族和平區教會——梨山、雪山、佳陽、新佳陽、松茂、達觀等,如雨後春筍般地被設立。
西屯的一片天地
李牧師剛到因二次大戰關閉而重新開設的西屯教會時,雖然附近的逢甲大學學生很多,但教會聚會人數只有7名。李牧師不氣餒,一方面他將困境擺在上帝面前,求主大開鴻恩;一方面熱心招呼來教會的學生,並以「學生邀學生」的想法,廣開教會大門,積極培養學生,讓他們在教會都能發揮所長,得到自我操練與成長。
每年6月校園驪歌響起,也是教會部分學生畢業、離開的時候;弟兄姊妹往往在吟唱〈後會有期〉的離別詩歌中,哭成一團,因為四年相互扶持的深厚情感,即將化為無盡的祝福與甜美的回憶。對牧者來說,日子就在不斷送往迎來中飛過,有哀傷、有期許。所幸,許多畢業學子要結婚時,總不忘邀請李牧師參加婚禮,為新人祝福。這何嘗不也是對牧者及教會殷切照顧的緬懷和感恩呢!
李牧師篳路藍縷,不畏艱辛,在他所關懷的逢甲學生中,有7位後來考入神學院,現今都已成為教會界的菁英分子。在西屯9年來,教會更因聚會人數不斷上升,加上原有的聚會地點是租借來的,李牧師再次發揮募款建堂的恩賜,南北奔波,終於在附近買了新的聚會處,使搬了兩次的西屯教會有了自己的家。
「我的第二個家」楊淳漢口述
我來自斗六教會,大一時,當時沒有所謂的長青團契,學長就邀請我參加超教派的學校團契,但心中一直想找長老教會作主日禮拜。升上大二時,我來到西屯教會,當時作禮拜人數約40名左右,其中四分之一是學生,有數位學長甚至在教會服事,協助李牧師。最初我都作完禮拜就走人,數週後才受邀參與教會的活動。
當時每次禮拜結束後,來自各地的長老教會青年學子都會相約聚餐、閒聊。久後,大家都覺得應該對教會事工有所投入,包括復活節、聖誕節等節期的教會佈置、禮拜獻詩、教堂清掃等。這樣的想法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凝聚共識後,我大四時,逢甲的長老教會學生開始付諸行動,也因此教會成立了青年團契(西屯TKC),我受選為第1任會長。
對於團契籌畫的事工,李牧師幾乎完全配合。青年組詩班,他就讓我們獻詩;甚至要求派學生參加長執會,他也說可以。在服事上,他給予青年很大的空間,不曾要求,唯獨不斷地鼓勵,讓青年主動構思和實行。重要的是,他卻能在潛移默化中掌握青年服事的方向。對於青年的事工計畫,李牧師會在長執會中報告,使長執成為青年活動的有力後盾。而教會為了關心這些外地來的青年學子,還分組設有小家長、大家長(長執),使得長執、信徒、青年和教會互動頻繁,融為一體。
那個年代,青年可以消磨時間的地方不多,教會成為一個很適當的場所。李牧師晚睡早起,週間學生每下課就來教會,聊天、唱歌、生活分享、讀書……一直到半夜, 李牧師都歡喜接納。我讀大學時,已經服完兵役,年紀比其他學生稍長,思想也有些許的差異,在服事上,李牧師教我許多事,有困難也會提醒我,不會讓我盲目去摸索。這點對我學習服事的過程很重要,因為年輕人往往缺乏人生歷練,對人、事、物的看法不夠成熟,需要有人從旁教導。往後也與數位牧長同工,但李牧師是我最先經歷到的良師益友。
學生時代在西屯教會的學習,給予我足夠的能量面對社會和未來。在上帝的帶領下,畢業後我仍留在西屯,也一直繼續參與學生工作。另外,我結婚的媒人、子女的受洗、首次在教會任職,都是李牧師任內的事。李牧師退休後,有幾年的時間,我都會載他去參加畢業契友的婚禮。當時李牧師口才、記憶力都還很好,常常會在車上 生動有趣地講述他從小到大的許多故事,免得我開車打盹。他在每場婚禮備受尊重,更與參加婚禮的畢業契友歡聚一堂,是話家常的最好時光,也常提他在西屯教會 與青年相處時快樂的情景。至於為何他會和青年的關係那麼好,幾乎沒有代溝,這是我現今仍想不透的事!
個人的恩賜與特質
李牧師今年97歲,對於他長壽的祕訣,他謙虛地認為,那是上帝的祝福;另外,個人要清心、靈修、祈禱和運動。而綜觀李牧師的牧會生涯及恩賜,除了會彈風琴、懂字畫,擁有藝術的人格特質外,他還懂得與人相處,善用可運用的資源,這使他的事工至少有三方面的特色:
1.開拓教會:開拓新教會,往往是從無到有,凡事都得自己來。許多傳道人將這項挑戰視為畏途,但李牧師卻先後開拓了原住民博愛教會及平地的向上、西屯教會。在豐原教會時還分設了石岡教會。
2.建堂:教會界常談論,傳道人最笨的是替人家蓋教堂,因為教堂蓋好的時候,也是那位傳道人要離開的日子。這種工作吃力不討好,但是李牧師卻先後為大城、博愛、鹿港、向上、西屯等五間教會完成建堂事工,是名不虛傳的「建築牧師」。
3.附設事業:為了傳福音,教會必須與社會作更多的連結與融合。因此,李牧師先後在豐原創辦了台中縣第一間正式立案的私立幼稚園,以及鹿港第一間正式立案的私立托兒所。教會常常透過與幼兒和家長的密切互動,引領他們來認識耶穌。
*感謝李明意牧師、李景行牧師、鄭英兒牧師、林芳仲牧師、楊淳漢長老接受採訪,以及台中西屯教會、台南左鎮教會提供資料。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