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評乜寇《東谷沙飛傳奇》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林瑞隆牧師撰 《台灣教會公報》2927期 2008年3月31日-4月6日 p.17。
乜寇‧索克魯曼著《東谷沙飛傳奇》印刻出版社 2008年1月出版。 作者乜寇‧索克魯曼(Neqou Soqluman,1975- ,漢名全振榮)是布農族人,出生於南投縣信義鄉望鄉部落。 從望鄉部落可眺望台灣聖山(玉山)──東谷沙飛(Tongku Saveq)。  

揉合了部落神話傳說、人文歷史、以及想像的《東谷沙飛傳奇》是新近出版一本值得一讀的台灣本土文學小說。該書於2008年1月由印刻出版社出版,獲得年度吳濁流文學獎小說類正獎的榮譽。年輕的作者乜寇‧索克魯曼是台灣南投縣信義鄉望鄉部落原住民布農族巒社群的人。作者於2003年從長老教會聖經學院畢業之後,曾經回到部落從事高山嚮導的工作三年,協助與帶領登山者攀登台灣第一高峰玉山,目前是私立靜宜大學生態研究所二年級生。

該書的廣告文案稱這是一本媲美《魔戒》及《納尼亞傳奇》的魔幻小說。事實上,這本小說的確是近年來國內難得一見充滿趣味兼又有嚴肅主題的本土文學創作。更難得的是,它可以歸在基督教文學的類型當中,不只是因為作者的基督徒身分,也因為小說內容所傳達的基督教信仰主題。

小說內容的文學性十足,特別是大量採用原住民的神話傳說與部落人文歷史,並藉著作者豐富想像力的發揮,使得該部小說的書寫深具史詩創作之美。此外,作者 也大膽使用以羅馬拼音文字書寫的布農原住民祭典儀文與詩,並附上翻譯以方便讀者了解。這樣的處理方式,除了讓讀者能夠輕易認識及瞭解部落的祭典文化之外, 無形中也增添了小說本身的音樂性與可讀性。但這部小說所要探討的主題卻不輕鬆,作���������的企圖心更令人敬佩。在這本書裡,他嘗試將布農原住民文化暨神話傳 說,和基督教信仰做某種程度的融合。依筆者所見,著作本身的確在某個程度上成功地表現了這一點。

近年來,由於本土意識高漲,對於外來文化與宗教信仰不僅嚴加批判,有時甚至帶有強烈敵意地盲目排斥。因此,部份堅持文化至上的非信徒與信徒在行動上揚棄了基督教會的傳統信仰,或是選擇與之作 某種切割,或是將所謂的「祖靈崇拜」強加在基督教會裡面,引起信徒諸多困擾。這樣的行動建立在一個必須再謹慎檢討的前提上,亦即「外來/本土」和「殖民/ 被殖民」的二律悖反之邏輯的基礎上。依循這樣的邏輯思惟,則「殖民」與「被殖民」對立,而「外來」也必然反對「本土」,兩者是衝突或至少是不相容的。有了 「本土vs.外來」這樣的認知,要讓兩者融合確實是一項困難的工程。所以,若能融合成功,則可算是一項值得慶賀的成就。

該部小說以作者家人世居的望鄉部落為背景。這個部落的特色就是鄰近玉山主峰,族人也常以玉山好像是部落的門牌自豪,而玉山主峰其實也是作者天天可見最親近的鄰居。和平地漢人不同,對布農族人來說,玉山是「東谷沙非」(Tongku Saveq),是一處神聖的高山避難所,因為這一座山曾經是大洪水時期唯一讓人得以躲過災難而獲救的地方。山的高聳也足以使人想像她是一座通向神所居住的地方。此外,山林豐富的動、植物生態資源源源不絕地提供族人生存與生命發展的條件。這一切,都和山的神聖性有關。

自清國以來,平地人稱呼該座山為「玉山」,這是十分物質觀點的標籤。平地人看到的是「玉」,然而,玉雖然寶貴,卻不是生活所必需,或許也只是有錢貴族的 玩物而已。近期,也有人主張叫玉山為台灣人的聖山,並宣稱一生未登玉山一次者不足以稱為台灣人;然則,這種主張失之於對「神聖」一詞欠缺深刻認識與瞭解, 或是源於對宗教文化中「神聖」一詞無知所產生的草率誤用。對布農原住民而言,這一座山與族群的命脈是緊密結合的。部落的文化與信仰有很大一部份都是這一座 山所提供與形塑而成的。因此,這座山的名稱「東谷沙飛」是精神面或靈性化的表達。

作者在故事中所要表達的重要主題是人的「拯救」,這是宗教信仰中的主要議題。書裡的主角「月亮之子」普彎,是面臨恐怖災禍威脅之部落的得救盼望。用聖經 的語言來說,他是部落的「彌賽亞」,不過他和《魔戒》裡面的弗羅多一樣,是一位不帶神性的凡人,雖然是很有勇氣與毅力的一位。普彎的任務是帶領一隊由一位 年輕族人朋友、遊獵人、獵狗、精靈、和變形人組成且在聖鳥協助下成軍的遠征隊,目標是剷除那偷走月亮,並將之交給火魔控制的邪惡巫師馬卡猶 (「偷竊」或「好色」之意) 的勢力,殺死火魔便是遠征隊的終極任務。普彎只有射出三枝沾有精靈之血的箭矢的機會。令人意外的是,普彎射出的三枝箭都不成功。絕望之餘,最後在聖鳥凱畢 斯提醒並諄諄教誨不要失去「希望」與「不放棄」的鼓勵下,普彎用沾著自己身上所流人血的箭射死了狂傲的火魔,救回了月亮,同時也解除了三位族人身上的魔 咒,讓他們從無骨人、骨骸人、和老鼠的樣子變回人形。

如果「布農」(Bunun) 這個名詞指的不只是一個特定的族群,而是泛稱的「人」類,那麼《東谷沙飛傳奇》所要探討的正是人類在苦難中的得救之道。在尋求拯救的過程中,人必須經歷多 次挫折與痛苦的考驗,心靈難免有許多懷疑、驚懼、和害怕,生命更可能迷失甚至喪失。總之,得救之道不是容易的,除了神聖力量的必要協助外,內心不被心魔擾亂而失去「希望」,還有自我流血與犧牲都是獲得拯救的關鍵因素。從這個角度看,作者所寫的實在是一部人類尋求拯救之道的寓言小說,這正是該部小說值得注意之處。最難得的是,作者將基督教信仰與當代神學裡「希望」這個重要的主題嵌入小說當中,恰當地反映出作者企圖讓基督教信仰並當代神學和原住民文化融合在一 起的用心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