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久彌新話「謝緯」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陳金興撰 《台灣另類牧師.醫師─謝緯》 草根出版社 2010年6月 p. XIV-XXII

作者自序 (文附 圖像 陳金興曾經生活12年的木造「馬廄」後門)


一顆悸動的心,隨著跳躍的音符,再次鑽進時光隧道。 依稀的身影,模糊的影像,在落日彩霞裡,映照錯綜複雜的印象。故鄉南投,幼時情境,頻頻向我招手。我,醉在渾沌的追憶中。追憶己身,追憶在「園仔」的那一段充滿美麗與哀愁的歲月。許多事情,隨著時間的洗滌,化作一縷輕煙,隨風飄散;有些事情,雖經時光荏苒,猶歷久彌新。

從「馬廄」說起

1959年「八七水災」時,我住在南投鎮平和國小附近的「下庄仔」,做為住家的「塗埆厝」(thô•-kak-chhù)被大水沖垮,家當全部付諸東流。教會的禮拜堂暫時成了收容所。我們在那裡待了幾天之後,謝綸(1919-)長老(謝緯胞弟)即主動向我的阿公說,他們可以「出借」位於鎮內三塊厝南投國小旁,其「園仔」中的「馬廄」(日治時代養馬的房舍) 供我們全家 (阿公、阿嬤、阿叔、我的父母和我,共6人)「無限期」居住。我們搬了過去。父母為了家庭生計,長年在外地擺麵攤謀生,把我這個唯一的小孩,託阿公與阿嬤照顧。我成了「阿嬤子」。阿叔結婚後幾年,在鎮上購屋,接阿公、阿嬤過去同住,家母才不得已回到南投。那時候,我念國小五年級。

我的父母長期感情不合,後來更因家父外遇,導致婚姻亮起紅燈。家母常為了要向家父索拿生活費而起爭執。爭吵時,剪刀、菜刀、啤酒罐齊飛,使我生活在「刀光劍影」的恐怖「家暴」生活當中數載。即將上國中三年級的那一年暑假,阿綸仔姆 (謝綸長老夫人汪蕙蘭長老) 看到這種情形,心生不忍,於是主動來勸家母先到外地工作,免得因他們時常「拳頭相向」,影響小孩的成長,並建議讓我暫時寄住她家,待國中畢業再作打算。於是,我就寄住謝綸長老家一年,也第一次體會到「家」的溫暖,與他們的小孩世明、光亮、雅怜、雅蕙、炫曙等,享有短暫的兄弟情、姊妹 愛。阿綸仔姆是我「另外一個媽媽」。南崗國中畢業的1971年8月,我到彰化讀高中,與家母同住,才搬離「馬廄」。在這長達12年的居住期間,謝家除了租金分文未取之外,謝綸長老夫婦又常以物資相贈,幫助我們度過生活 難關。那一段慘綠少年的日子,伴隨些許憂鬱,許久才見藍天。

教會與大同

孩提時代,阿公就常帶著我到教會做禮拜,並在南投教會附設的「長愛」幼稚園讀了1年。從小學到國中,我參加主日學、兒童獻聲隊、青年團契(TKC)、拜三祈禱會、拜五家庭 禮拜、拜六聖歌隊、夏季學校、野外家庭禮拜等活動。每天放學後,就跑到教會打桌球,晚上又去那裡寫功課,幾乎以教會為家。有時候,和教會的朋友到「大同醫院」,不是去看病,而是大家一起去找謝家小孩玩。大同的小孩,大部分比我年長些,並沒有因我的出身寒微,而有過輕視之 意。在大同醫院,多半看到謝緯夫人楊瓊英(1921-)醫師在看診,不常遇到謝緯醫師。我的童年,除了學校之外,就屬「教會」和「大同」了。

牧師

一個炙熱的禮拜天午後,阿公帶著我從彰南路一段三塊厝的家裡出發,約莫五分鐘,路過小巷,途經媽祖宮,緩步進入緊鄰廟宇的南投教會去做禮拜,當時我就讀國小四年級。太陽餘暉穿透窗戶,禮拜堂內的電扇嘎嘎地轉動著。早來的會友,有的彼此寒 暄,有的翻閱著聖經,還有的靜坐沉思。二點半一到,教堂清脆的鐘聲響起,司會開始「宣召」,禮拜儀式正式開始。對一個小學生而言,能夠參加禮拜天早上的主 日學,以及兒童合班禮拜,已算是難能可貴了。下午的這場禮拜,屬成人禮拜,一般情形,小孩子不多。這天剛好是謝緯牧師講 道。因為對象是成人,講道的內容必然較深入,使我分心,有一點愛睏(想睡覺)。

然而,原本昏昏欲睡的我,突然聽到:「……每個人都有病,只是大小而已……;病,又分為心靈上與肉體上……」。這段話使我驚醒 了過來,心想:「我又沒有生病,謝牧師怎麼會說每一個人都有病?」

醫師

也是在小學的時候,一個寒冬的深夜裡,我感冒發高燒,阿公立刻疾步奔向大同醫院按鈴求助, 當時已過了看診的時間。他向開門的人說明完來意之後,過了幾分鐘,謝緯 醫師披著一件大衣,拎著公事包與聽診器出門。雖然北風陣陣吹著冷清的街道,他仍然精神抖擻,於寒風中搭著三輪車,親自來家裡「往診」。在他為我問診完又打了針之後,即邀請阿公、阿嬤一起禱告,祈求上帝憐憫這幼小的身軀,使之得到醫治,早日康復。隨後,謝緯醫師請阿公和他一起搭三輪車到診所拿藥。阿公回家後,感激地對阿嬤和我說,「阿緯仙」沒有向我們拿任何醫藥費。

另外,有一次在學校旁的攤販買東西吃午餐。沒幾分鐘,肚子突然疼痛不已,我臉色蒼白,在地 上打滾。同學見狀,立刻前來關心。他們問我要不要去看醫生,我不加以思索地說:「大同」!雖然是中午時分,大同醫院仍有門診患者,楊瓊英醫師放下手邊的工作,立刻處理我這位「急診」的小朋友。診斷結果,是急性腸炎。打針、吃藥之後,在診療床休息一下,我又回去上課。醫藥費,依然是免了。躺在診療床時,我沒 有看到謝緯醫師,只見到楊瓊英醫師繼續看診,謝綸藥師在藥局裡忙著配藥。心想,謝緯醫師跑去哪裡了?

是牧師,也是醫師

塵封已久的往事,是點點滴滴存在心中的問號,也是我與謝緯牧師/醫師親身接觸的經驗。同時,在幼小的心靈上,產生了好奇與疑問:

為什麼他是牧師,也是醫生?既然是牧師,為何他沒有像其他牧師一樣,在固定的教會裡講道?他是醫生,為何白天在大同醫院裡,很少看到他為病人看病,如同其他的開業醫師,而我時常看到的,就只有牧師娘楊瓊英醫師在看診?

1970年6月17日下午,謝緯在南投縣名間鄉不幸車禍身亡的惡耗,傳回南投小鎮。為了辦理治喪事宜,我也到教會幫忙寫訃聞,寄給一千多間教會以 及相關單位和友人。6月22日出殯當天,先在南投教會舉行告別式,接著移往墓園。從禮拜堂內、外擠滿的各地來賓,以及送葬行列所經過的兩旁街道,我所看到的是那麼多的民眾,淚流滿面地來為他送別。親自在告別禮拜與送葬行列的聖歌隊之中,我感受到此種情景,遠比「做醮」的場面還大。心中不禁納悶:為何一個人的去世,會有如許多的人,無論識與不識的,為他流淚與感到不捨?

美國詩人羅伯•弗洛斯特(Robert Lee Frost, 1874-1963),他在1916年發表的詩作 “The Road Not Taken”(未被選擇之路)中的最後兩句:「我選擇那條足跡罕見 的路,從此我的一生變得不同。」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人的一生,交織著一連串的岔路、選擇與決定。路與路 之間可能極為相似,我們要把自己選擇的路,視為與眾不同,並讓這種不同,由此開始。謝緯所選擇的路,在當時來說,的確是「另類」的。回顧謝緯的一生,他讀 完神學院之後,並沒有在教會體系中選擇一間教會當牧師,而是到日本繼續就讀醫學院。回到台灣之後,他很少「安分」地在自家開業的大同醫院裡當個醫生,卻到處「趴趴走」,跑去山地、沿海等偏遠地區義診及自由傳道。他選擇了一條特殊的道路。

台灣研究所

五年前,結束英語教學,我去考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從2005年9月9日的師生座談會開始,正式變更人生跑道,我從老師轉換成學生,而且是「中古」的。上課的第一個月,我的體重瞬間掉了7公斤。重拾書本,再度漫步校園中,朋友都說,我變年輕了。所長鄭瑞明及全體老師殷切的指導,我獲益良多;同學們的敦厚情誼,使我難以忘懷。台灣所,更加豐富了我的人生。

碩士論文題目訂為《謝緯與台灣醫療宣教》,是因為衡諸過去,在整個台灣醫療宣教之研究方面,皆以外國宣教師為多、為主,研究成果頗豐。惟未見以「本土」之醫療宣教人物的相關論述,誠屬遺珠之憾。乃盡力蒐集相關文獻、史料、書籍、相片,並進行 田野調查、做口述歷史。感謝論文指導教授鄭仰恩老師,在他繁忙的教學與研究生活當中,猶認真且親切地予以教導,我才能夠在2008年6月順利通過論文口試,取得第一屆台灣研究所碩士學位。

光陰的故事

今年適逢謝緯牧師/醫師逝世40週年,將拙作論文《謝緯與台灣醫療宣教》改寫成《台灣另類牧師●醫師─謝緯》一書,以茲紀念。謝緯的事蹟,是講不完、道不盡的。我僅以有限的能力、體力與智力,試圖循著記憶的軌跡,拼湊出當時的歷史圖 像。若要把本書列為謝緯傳記,尚嫌資料不足;道它是回憶錄,也難登大雅之堂,我姑且稱之為「故事」。故事中的主角,有充滿傳奇的一生,其感性的另一面,毫 不掩飾地透露真性情。在寫作的過程裡,謝緯彷彿就在我身邊,他同時和我在星空下呢喃;夢中,他跟我微笑。

5月初,謝緯牧師娘楊瓊英醫師,回台探親,讓我有機會與榮幸將文稿拿到南投,呈她過目指正。她依然和藹如昔,又精神奕奕、身體硬朗。言談之中,散發出慈母溫柔婉約、疼惜晚輩的一面。這,讓我想起當年,她身兼太太、母親、媳婦、牧師娘、醫師 娘、醫師等不同角色,在大家族中,相夫教子,行醫濟世,以幫助先生完成心願的種種。她是一位堅強且智慧的女性。我們一起回顧幾十年前的老照片,費神細思相片中的人與事。記憶,隨著泛黃、剝落的相紙,回到從前;回憶,在不知不覺中,訴說著「是舊,猶久永新」的故事。

致謝

本書得以順利付梓,感謝上帝的保守。同時,藉此機會向許多「無名英雄」表示我的謝意:楊瓊英牧師娘、汪清醫師及其夫人(謝)慧華姐、李慶耀長老、林榮章長老、謝賜悰兄等,提供了珍貴的相片及文獻。還有,謝綸長老、謝光亮醫師、吳慕聖副院長、盧俊泰醫師、闕盟昌長老、黃敏生醫師、林榮章長老、陳耀東長老、廖志得醫師、阮宗興長老、趙文崇醫師、吳瑤瑛老師、劉麗玲老師、郭文隆長老、張金城牧師、郭寬城 牧師、陳靜芝藥師、野間晃 ( Akira Noma ) 副教授及我的牽手雅萍、女兒聖音等,對於本書提供寶貴意見,並參與校對工作,也適時給予鼓勵與鞭策;諸多未提及的親朋好友,在背後默默地祝福著。否則,單憑頭腦複雜、心思單純的我,是無法完成任何事的。另外,楊瓊英醫師、莊萬壽老師及鄭仰恩老師在百忙之中,猶撥冗為這本書寫序;鄭瑞明老師、趙文崇醫師、林榮章長老、闕盟昌總經理及徐光宇總經理等恩師摯友,樂意推薦本書,一併致上謝忱。

倥傯之際,勉力為文,魯魚亥豕,在所難免,殷盼各方繼續指正。

最後,特別感謝前衛/草根出版社林文欽社長,慨然允諾出版本書,編輯團隊

辛苦編排、製版、付印,使這本書得 以順利誕生,以饗讀者。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