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純仁 「醫界恩師」濟世救人樹立典範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錄自《 厚生基金會》網站 吳佳珍專訪。施純仁醫師是2014年 第24屆醫療奉獻獎得主。文末附 施純仁醫師小檔案。  

從臨床醫師轉任衛生署長是他人生中的意外,但他卻為日後臺灣醫療體系的健全發展奠立了重要基礎,如:健全「醫師法」、制訂「醫療法」、公布腦死判定標準於合法的器官移植等政策,留下了里程碑。
「做醫師就是要救人!」年逾九十的施純仁不假思索地說,道出醫師的初衷,曾任第四屆衛生署長、創辦中華民國神經學學會、神經外科醫學會等重要組織,施純仁更是見證臺灣醫療史的重要人物。
見證臺灣醫療史 意志力讓他化險為夷
出生於日據時代、生長於國民政府時代、親眼見證二二八事件、退休後接任衛生署長等,施純仁見證臺灣的醫療發展史,尤其在腦神經外科領域,從無到有建立臺灣腦神經外科完整制度,直至桃李滿天下,杜永光、王先震、江漢聲、邱文達等神經外科醫學界的權威都是他的門下弟子。
「人生遇到不少幸運的事。」施純仁說,小時候因為父親得到視學賞識,讓他可以讀日本人的小學校,雖然班上只有他一位臺灣人,還是因為表現優異升為級長(相當於現在的班長);師承國防醫學院教授張先林,獲推薦獎學金前往加拿大蒙特婁神經科學研究中心(MNI)進修,爾後創立臺灣腦神經外科歷史。白色恐怖時期,施純仁曾和幾位同學創立《夏風》期刊,發表評論,後來幾位同學都被警總帶走槍斃,正當警備總部到三軍總醫院徹查到施純仁時,正好三總政治部主任替他求情,才逃過一劫,否則可能一去不返。退休後被徵召擔任衛生署長,推動菸害防治、醫療法、頭部外傷資料庫、腦死判定標準等。施純仁細數過去經歷的風雨挫折,憑著「打拼」的意志力,一次次化險為夷。
看見醫療之不足 投身腦神經外科
為什麼會成為醫師?施純仁憶起當年,梧棲有一、二位醫師,其中一位名叫王銅鐘,總是騎馬到鄉下出診,這般威風讓施純仁心生羨慕。還有一次,母親發高燒、胸部腫痛,半夜緊急用轎子送到彰化基督教醫院,所幸蘭大衛醫師及時切開化膿部位引流,才化解危機。這些場景,在四、五歲的施純仁心理激起對醫師的景仰,也埋下日後成為醫者的種子。
至於選擇相對冷門的腦神經外科領域?施純仁說,讀帝國大學那幾年,正是日軍前線節節敗退的時候,也是觸發他選擇神經外科的重要階段。1945年美軍轟炸臺北,身為醫學生的施純仁到醫院裡幫忙救治傷兵,看見一位子彈卡在腦袋裡的士兵,前一天還神智清楚可言笑,隔天再見竟已天人永隔,由於當時沒有腦神經外科醫師,造成病患腦中血塊未來得及清除,造成腦壓升高而死亡,施純仁下定決心成為腦神經外科醫師。
自幼「拚」到大 成為華人神經外科醫學泰斗
施純仁為清初名將施琅的後裔,父親為小學教師,家學淵源使他自幼成績優秀,一路自日人小學校、臺中二中、臺北高等學校,讀到了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戰爭結束那年,施純仁正好升上四年級,臺北帝國大學即將走路歷史,改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施純仁就成了第一屆的畢業生,總總經歷皆為當時臺灣人之最。
自臺大醫學院畢業後,本來可以留在臺大擔任助手,取得博士學位,但這樣的工作是無給職,所以施純仁在院長的介紹下到聯勤臺灣總醫院(後來的三軍總醫院)服務,豈知剛到不久,便因抽籤緣故,被派到高雄鳳山訓練司令部孫立人將軍駐紮之地,當地醫療資源更加匱乏,第一天看病就來了一百多人,後連一天一、兩百人,「長官體恤我們,特別邀請我們和將領一起用餐。」施純仁說,鳳山這一趟還有重要收穫—結識妻子彭敏容。
施純仁從小和媽媽上教會,雖未受洗成為基督徒,在高雄服務期間到鳳山教會作禮拜,因而結識在教會司琴的彭敏容,二人於1949年結婚,撫育四個孩子,大兒子施養性後來成為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外科醫師。
施純仁從加拿大受訓回來後,在三軍總醫院服務十年間,可說是當時唯一持續專注於腦神經外科的醫師,住院醫師訓練十分嚴格,必須要隨時待命,他回憶道,「當時的醫病比約是一比九十,其中十個是重傷。」在這樣的忙碌工作下,兩個禮拜才休假一天。常回到家正要休息時,又被急電到醫院開刀,施純仁只好整理儀容再出門,對於忙碌的生活,他僅說「人的性命要緊」,就這樣一次次出門,孩子也習慣看不見父親的生活。
出任衛生署長 為臺灣醫療體系的健全發展 奠下重要基礎
退休後的施純仁,先後在馬偕及亞都醫院擔任榮譽顧問,從事臨床與教學工作,過了些時日,當時行政院長俞國華找上他,開啟署長之路。出任衛生署長是他人生中的意外,多次婉拒當時的行政院長俞國華的邀請,最後使出殺手?,一句「是經國先生的指示。」施純仁只好接下這個重責大任,成為首位從臨床醫師轉任的衛生署長。
施純仁自豪的說,當年他進衛生署的時候,「一個人都沒帶」,不須靠自己的人馬,依然將署務推行得有聲有色,最為人稱道的便是推動戒菸、量血壓和戴安全帽。施純仁上任後,首要目標在於降低死亡率,當年死亡率第一的是男性肺癌,因此獨排眾議首推戒菸,他以自己為例,曾經菸齡20年的他,因為老母叨念他戒菸,便在母親過世當天,下定決心戒菸,從此一口菸不進,直到當署長的時候已經戒了逾20年,當時衛生署、行政院的菸灰缸都一個個被收掉激起很大的反彈,施純仁仍堅持戒菸是做得到的。
排名第二的死因是腦中風,因此施純仁推行全民量血壓運動,的確降低了腦中風的死亡率。身為腦神經外科醫師的施純仁,看盡年輕人因車禍而撞傷腦部,因此發出行政命令,強力推行安全帽運動,引發反對聲浪,推行一年後,無疾而終,爾後邱文達接續安全帽運動,才有今日的成效。施純仁任內健全醫師法、制定醫療法等奠定許多醫療政策基礎。
身教重於言教 讓實績說話
施純仁長子施養性說起父親對他的影響,直說「身教重於言教。」父親很少對他說教,或指導他往什麼專業發展,但從小看著父親工作的身影,不知不覺走上和父親相似的道路。父親施純仁貴為腦神經外科權威,但在施養性選科別、選實習單位時從不出面說項,施養性與父親在不同醫院服務,沒有機會一起上刀,但從幾次轉診跟刀和聊天的經驗,施養性對於父親施純仁的學問和手術技巧十分佩服。
經歷改朝換代,在不同的環境適應生存下來的施純仁,他說,要「很拚」,尤其面對不公平的環境,用優異的成績讓其他人無話可說,這一生的成就似乎也活出這樣的信念。
…………………
施純仁 小檔案
1923年,12月2日生於臺中鴨母寮
1943年,進入帝國大學醫學部就讀
1947年,臺灣大學醫學院第一屆畢業,奉命到高雄鳳山訓練司令部支援,認識日後的妻子彭敏容
1956年,至加拿大MNI進修神經外科
1958年,任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1975年,升任三總外科部主任
1984年,自國防醫學院退休,任國際外科學院中華民國分院院長1986~1990年,任衛生署署長,卸任後獲頒行政院一等功績獎章 (2017年,6月18日去世)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