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Elder John Lai's Archives

木柵基督長老教會

黃德銘撰 見於《台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關於木柵教會及其信徒,可參閱《教會史話》141, 142, 143, 166, 226 等文]

木柵教會在今高雄縣內門鄉 (現 改為高雄市木柵區),為基督長老教會在臺灣最早設立的平埔族教會。1869年木柵居民戴返因英國商人必麒麟(W. A. Pickering)介紹,認識馬雅各醫師,後戴返與二名本鄉女子一起被馬醫師所雇用,三人因此信仰基督教。為了與平埔族人打交道,馬醫生提供膳宿給來往府城的平埔族人,博得他們的信任與好感。這使馬醫生在平埔族社群的醫療傳教帶來很多的方便。這些前來府城就醫,聽過基督教義的平埔族人,成為教會發展的種子。
在外國宣教師的眼中,這些平埔族的穿著、語言,和漢人並無不同,但他們屬心胸開放與單純的民族,不像漢人熱衷於偶像(基督徒習稱臺灣民間信仰的神明為偶像)祭拜。1869年馬醫生派李豹前往木柵傳教,1870年初馬醫生、醫生娘和先前受洗的女助手,前往木柵實施醫療傳教,受到相當的歡迎,約有50個家族放棄原有的宗教信仰,改信基督教。隨即同心協力搭建臨時聚會所,並於4月11日完成禮拜堂。馬醫生夫婦同往參加禮拜堂獻堂式,並實施醫療傳教,有120名參與禮拜。同年5月8日與8月7日李庥牧師兩度前來問道理並行「聖禮」,分別接納18名男信徒1名女信徒,32名男信徒4名女信徒。8月7日的洗禮中有4名來自拔馬(今左鎮)的平埔族,他們也計畫在家鄉創建拜堂。此種大規模的集體改信現象,可說是平埔族原住民「部落共同體」生活的一環,與偕叡理牧師(Rev. G. L. Mackay,民間習稱為馬偕牧師)在宜蘭平原平埔族的傳教有相類似之處。
在木柵地區平埔族人接受基督教之後,與木柵同是西拉雅族社群的拔馬、崗仔林及柑仔林地區,也有不少平埔族人接受基督教,建立禮拜堂,時間依序為拔馬(1870年)、柑仔林(1871年)、崗仔林(1871年),在此同時中部平埔族的大社(1871年)、內社(1871年)、烏牛欄(1871年)、大湳(1873年)與牛眠山(1873年)也陸繼接受基督教信仰。相對於在漢人地區遭遇到的阻撓,這些平埔族社群因此成為南部長老教會主要的傳教對象,總計1865年至1874年,臺灣南部長老教會共設立了22間教會,至少有11間是建立在平埔族社群。中部地區5間教會全屬巴則海族,臺南地區除了府城教會外,全屬西拉雅族。至於高屏地區的教會,雖以漢人為主,其實有些教會為漢人與平埔族雜處,如:杜君英教會的信徒客家人和平埔族人各半;里港教會也有平埔族,以祈禱水在後山的平埔社群掀起基督教信仰風潮的張春源即為里港的平信徒。一直到20世紀初年,南部長老教會所屬教會中,信徒人數最多的10個教會,仍以平埔族群的教會佔多數,由此可見,平埔族群在早期南部基督長老教會中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一: 吳學明,2003,《從依賴到自立─終戰前臺灣南部基督長老教會研究》。臺南:人光。
參考文獻二: 臺灣教會公報週刊編,1997,《臺灣古早教會巡禮》。臺南:人光。

此網站由李秀卿女士撰寫程式建置並義務作維護/span>。如果您對本網站有任何建議或指正之處,請 聯絡我們。謝謝!

Copyright (C) 2007 年1月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
修訂日期: 2015 年 08 月 1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