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Elder John Lai's Archives

新興都會區教會研究--以高雄市「新興基督長老教會」之傳道與社會服務為例(1938~2000)

蔡重陽撰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吳學明 2003年6月

英文題目:Study of a Newly Prospered Church. Representative Illustration of Evangelization and Neighborhood service of Kaohsiung Hsin-hsin Presbyterian Church. 詳全文


摘要

新興基督長老教會設立於1938年。時值日治晚期,高雄港市在日本政府的整治之下,有著極大的蛻變。新興教會設立的歷史背景與高雄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新興教會在歷任牧師的領導下,以及長老、執事和信徒的努力之下,教勢日益擴展。並且在傳教事工和社會服務事工均有豐碩的成果。新興教會成為高雄地區領導型的教會之一。其成長和傳道的歷程值得研究。

本文首先論及高雄地區的歷史背景,年代界定在日治中期之後。一方面論及高雄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一方面論及當代長老教會的發展。日本政府因為要侵略東南亞,把高雄定位為「南進計劃」的基地,有計劃的修築港口、建設碼頭、興建工場、並且整治市容。隨著計劃的進展,高雄地區有著大量的人口遷移於此,定居於碼頭附近的前金區、苓雅寮一帶。其中的基督徒在牧師廖得的帶領之下,在1938年3月開始聚會,稱之為「前金傳道所」,是「新興基督長老教會」的前身。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教會幾度遷移,曾經在1943年底停止聚會。終戰後又恢復聚會,並且在1946年遷移到高雄市新興區,教會從此砥定,直到今日。

新興教會成為高雄地區領導教會之一,主要在於傳道事工有著豐碩的成果,並且在社會服務事工有著相當突出的表現。其中歷任牧師的領導,以及長老們的輔佐都是教會成長和擴展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歷任的牧師中本文選擇廖得、蘇天明、吳德聖和陳博誠為代表。其中以蘇天明任職年間最久,對教會貢獻最為卓越。長老群之中選擇彭清約和余蔡倫為代表,他們二人都是新興教會創立者之一,年終之後,教會予以「教會葬」表示尊崇。

新興教會的傳道事工大致分為三期。第一期(1938-1954年)教會始自創立,戮力於本身教勢的發展,在1948年建立禮拜堂。第二期(1955-1979年)是教會擴展最為蓬勃的時期,在本期的前段1960年代,新興教會設立了三間子教會;在後段1970年代,以協助的方式在高雄地區設立了十二間教會,成果相當豐碩。本期內也是「倍加運動」年間(1954-1964年),牧師蘇天明任職高雄中會傳道部長,帶領高雄中會擴展教勢達到教會數、信徒數「倍加」的目標。1972年並主導24間教會,脫離高雄中會,另行設立「壽山中會」。經過約三十年,「壽山中會」教勢發展迅速,成為長老會中大型的中會之一。第三期(1980-2000年)是教會擴展的停滯時期,在本期內沒有設立新的教會。

新興教會的社會服務事工大致分為二個階段。前階段(1964-1984年)設立「新興基督教社會館」,以弱勢個人為服務對象,提供生活上、物資上、和職業上的協助,包括醫療傳道、山地事工和工商服務。後階段(1984-2000年)新興教會大樓竣工,設立「宣教事業委員會」,以社會教育為主要內容,提昇社會民眾認知的水準,關心社會制度的公平性,宣導環境保護,以及關懷政治受難者。並且設立「彭清約紀念圖書館」、「青松學苑」。在不同的時代,新興教會因應不同的需要,提供適性的社會服務。

無論就傳道事工或是社會服務事工,新興教會均遇到不少的限制和困境。尤其近二十年來新興宗教興起,新興教會的教勢呈現停滯的現象,甚至萎縮。新興教會已經警覺事態的嚴重力圖補救,近年來積極從事社區工作,舉辦各種教育活動吸引社區民眾前來教會,並且適時傳教引人入信,但是成效並不顯著,傳教的工作顯然並不容易。新興教會惟有群策群力,以異於傳統的方式突破困境,才能在傳教上有所收獲。

此網站由李秀卿女士撰寫程式建置並義務作維護。如果您對本網站有任何建議或指正之處,請 聯絡我們。謝謝!

Copyright (C) 2007 年1月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
修訂日期: 2015 年 08 月 1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