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願吃鹽的聖人 山地傳道的模範者-葉彼得牧師
 

頁Home /本土信徒 / 日人列傳 /宣教師 / 洋神父 / 原住民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J / K /  L /  M  / N-O / P-Q / R / S / /  V / W  

胡文池撰 《憶往事看神能》1997年7月 (新增訂版) 人光出版社 p.233-236

按:葉彼得牧師(Rev. Narcissus PeterYetes, 1862-1938, 一般都譯為「葉資」) 加拿大聖公會牧師,1934年來台,擇台東作為他傳教之地,向附近一帶的彪馬族及阿美族人傳道,其生活就是證道,人稱他為聖人。


為了自己的利益,仿冒(imitate)他人的商標,是卑鄙的行為。

為了仁愛的緣故.效法(imitate)基督的行為,是崇高的人格。

前者比比皆是後者寥寥無幾

後者之中,有一位洋人牧師,也是有名的大學教授,為了基督的愛,自願放棄高薪榮職,以及美好文明的享受.來到偏僻未開發的台東,與貧困的山胞,過了窮苦的生活,不是為了什麼,只是為了傳好消息-福音。

在這個世風日下,浮華奢侈、自私殘忍的現世,這篇故事會啟示我們什麼?

神學院每天例行的朝拜後,校長帶了一位陌生客人進來,介紹給大家說:「這位是加拿大聖公會牧師,名叫Narcissus PeterYetes,他目前在台東向山胞傳道。

這位牧師對我們講什麼話,我都記不得了。不過他的風采到現在尚留在我腦中。他年紀已不輕,身材瘦長,氣色也不太好。他的服裝雖然不時髦,即能使我感到他有英國老紳士崇高的氣質。他為主肯受苦的精神,使我敬仰不已!

1862年,他出生在加拿大Freliglisburg。他的性情慈祥謙遜,飽學卻寡言,曾在加拿大蒙德利爾(Montreal)大學當過哲學教授。所以他不論到世界任何地方,都有資格在大學教書,過著很舒適的生活。他的性格嚴肅、信仰非凡、言行不俗,與一般人大不相同,因此接近他的人都稱他為聖人。

後來他自願到日本傳道,學會了流利的日本話。在日本時,聽到關於台灣高山族的事,就感到自己的使命在此。

1934年,他決心離開日本,來到台灣。因當時日本政府不准任何人入山傳道,所以他就進駐在最偏僻的台東,向附近一帶的彪馬族及阿美族人傳道。

他每天早晨起床,就展讀希臘原文新約聖經,然後默想、祈禱。有一次,在外國教士家作客。早餐時候,有人提起晨報所登的國際新聞時,葉牧師冷靜地說:「我從來不讀晨報,怕會使我分心,致使不能注意到更重要的事情。」他不注重無常暫時的俗世事情,而專心追求永恆的真理。

在台東住有一位日本人,是聖公會會員-倉滿藥師。葉牧師以其住處為傳教基地。每禮拜天,召集附近村落的原住民來此處集會、聽道及練唱聖歌。

從前的原住民很貧窮,有時候甚至買鹽的錢都沒有。葉牧師也和他們一樣過了很樸素的生活。他下鄉傳道平素步行不坐車。自己帶著簡單的食品,如地瓜、小米及鹽等,不願原住民花錢請他。

但有一次,在人家極盛意之下,感到卻之不恭,就留下來做客。主人為要招待這位貴賓,要出去買一瓶醬油做佐料。牧師知道這事時,立刻阻止說:「你用買醬油的錢,若換買鹽,就可以用上一個月啊!」

他雖然自奉甚儉,對待別人卻很慷慨。有一天,在探訪一位求道者時,聽到有病人要求吃蘋果。當時的蘋果全由日本進口,價錢貴得驚人,貧窮的病家那裏有這錢可買。葉牧師忍痛,特別買了一個給這位病人吃,使他感激涕零。

1938年7月15日*,在台北馬偕醫院,他終於完成勞苦的工作,回到慈愛天父的懷抱,永遠安息。其死因是-營養失調-。想到這點,到現在我還會感到心酸。他如一根蠟燭,燃燒自己,照耀別人。他為主飲盡苦杯,這苦杯不但苦,又是鹹的。他的末了也和主耶穌一樣,死無葬身之地,只有借地於淡水外國人公墓。

* 去世日是據《台灣教會公報》1938年8月號 p.27-28 的報導修改的。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