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堯 台南神學院院長卸任感言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王崇堯述 錄自 Facebook 王崇堯 2020年9月20日

1975年至1980年,我在台南神學院受造就,我人生的方向、生命意義與台灣意識都在此受塑造。我的老師鄭兒玉牧師常說:想作牧師要有心理準備。因為當牧師不但不能賺錢,還會賠錢;甚至為了信仰受苦。
我們校友吳文牧師是一個例子。美麗島事件後,當逃亡的施明德先生經人介紹躲在素不認識的吳文牧師家裡,聽到電視廣播只要交出逃犯施明德就可領取政府獎金2百萬時,他非常驚惶,害怕吳文牧師出賣他。吳文牧師牽起他的手,對他說:「我的信仰嬴過2百萬!」為此,吳文牧師被關2年,牧師職位被路德派教會開除。
1980年我從南神畢業,經歷1979年美麗島事件、1980年林義雄律師家庭慘案。那個年代,讓我們憤慨的事務與讓我們感動的事務交纏一起;但因著信仰,感動沒有因憤慨而失落盼望,而憤慨也沒有因感動而失去意向。而且重要的是,南神師生在台灣民主化過程所遭遇的困難與壓迫時,相互扶持的勇敢及大家一起打拼所留下的感動。
1983年在老師鄭兒玉牧師的幫助下,我得以獲有美國加州太平洋神學院(Pacific School of Religion) 學費獎學金赴美進修,爾後在波士頓大學完成神學博士學位。記得出國前,我的總財產有16萬台幣,去換4千美元,過著一面讀書、一面打工留學生活,最困難時也曾一天只吃一餐。我不是說我很厲害,我要說的是一定有很多人幫助我,不求回報。今天我經濟生活改善,幫助學生,也不求回報。
我常跟學生分享,我做得到的,你/妳們一定也可做到;而且也會比我更好。這就是報答與傳承,盼望我的學生能比我更好,出國讀書得到的幫助也會比我更多。有一天也帶著如此「報答與傳承」的感動返校服務,幫助學生,不求回報。
美國進修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神學啟蒙旅程,我的美國女同學修正我的英文報告時,提醒我He的後面也要加She (He/She) ,修正我只以「男性」觀點看事情。另外主席也由chairman(男性) 改為chairperson(中性) ,意謂女性也可擔當主席,而涉及種族歧視的語言,如「黑」社會(黑代表罪惡) 要修正、或「猶」太人也修正為「偤」太人等等。感謝上帝,讀神學真有用處,拓展了我們生命的廣度與深度,來超越種族的限制、性別的限制、甚至今日「性向」的限制。
2012年,當南神董事會邀請我出任第10任院長時,雖然當時正籌劃去日本同志社大學半年學假,但我不敢推辭,我知道這是一種榮幸與使命,也是報答母校栽培之恩的機會。我毅然決然接下這份光榮的任命,在董事會的協助、全體教職員生的協力,我們改善了學校硬體設置:如藍球場整修、道路拓寬、建置校園木造走道、遷移巴克禮銅像、裝修教堂前噴水池、教堂音響設置、焚而不毀裝置藝術、國寶級張敬先生捐獻的二件校園雕刻作品及台灣第一文化走廊。然最重要的仍是學生宿舍冷氣與電梯的設置,及新圖書館「黃彰輝紀念圖書館」的建立與舊圖書館的拉皮工程及定名為「甘為霖牧師紀念館」。
值得感恩的是,多年來向文化部申請的「巴克禮樓、教堂古蹟修護工程」,今年已獲得文化部5千多萬的補助,預定2年可以完工。而原先「彰輝樓」也易名「李庥、伊萊沙紀念館」,不只紀念來台第一位牧者夫婦,也規劃作為南神文創中心,經營為「台灣教會發源地」。
軟體方面,我們也進行堅困的師資培育工作,目前有3位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系統神學、教會史與舊約)、1位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禮拜學)、2位在美國加州Claremont神學院(教牧協談、神學與文化)及3位在國內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教音與社工),1位在美國波士頓攻讀新約碩士,另有1位將前往紐西蘭Octago大學攻讀有關聖經與文化的博士課程。
二次戰後,台南神學院在院長黃彰輝牧師的帶領下,進行一個很清楚使命的有「台灣」、又有「耶穌」的神學教育。黃彰輝牧師說:「我的政治參與是身為台灣人和身為基督徒的意義,兩者內在角力與外在表現。前者關係到我出生、長大以及決定整個存在的前後關係。後者進入我的生命像是新的,但比任何存在更老;某種新和舊似乎要融合為單一個體,既安慰又挑戰我在我的存在中找尋一種新及可靠的因素,它將打破似乎被監禁的命運。」為此,當1950年代金陵基金會的執行長史丹利、史密斯博士(Dr. Stanly Smith)建議台南神學院從台語教學改為所謂的「國語」教學,且可提供學校急需的財務援助時,卻被黃彰輝牧師拒絕,說「不」。
身為牧者或教師,期許退休時信徒或學生會告訴我們說:「牧師/老師,你/妳真的用上帝的愛在牧養/教導我們。」我每天在神學院生活,走過巴克禮、黃彰輝走過的路徑,看著這個學校過往的起起落落,有時成功,帶來盼望;有時失敗,使人失望;有的房子已被拆毀,新的建築重新建立。我常常在想:在成功與失敗的辨證、盼望與失望的辨證、拆毀與重建的辨證,我們能否為我們的下一代設想一個更好台南神學院的未來。
缷任前除了感謝上主,我的家人師母陳雅惠醫師及兒子王佳恩醫師的全力支持外,就以Reinhold Niebuhr的一句話共勉:「 因為真正有價值的事務,我們不一定能在我們的一生中來完成,所以我們一定要保有盼望來心安。」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