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蓉 愛是從神而來的盼望記號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陳逸凡專題報導 《台灣教會公報》 3376期 2016年11月28日-12月4 日 p.5 

原本是慈濟青年的林佩蓉,無意間參加了長青團契的迎新活動,感受到教會對土地的關懷,彷彿看見耶穌的眼淚,從此接受基督信仰。她認為長老教會做為改革宗,能夠對於一窩蜂的大敘事進行不同角度的反省思考,若是失落這種基本精神,則與其他宗派無異。
林佩蓉說,自己從小是個沒什麼批判能力或基礎的人,特別是過了40歲後再回想,因為家庭教育的緣故,對老師說的話都不會存疑,一直到大學時,突然發現老師的學術跟品格出現很大的落差,遭受很大的打擊,但是卻也無力改變什麼。這讓她開始思考,自己太習慣美好而虛偽的關係,從小儘管對權威式教育有所不滿,也無法與父母以講理方式溝通,即便長大成人還是被當小孩對待,因為孩子在家庭結構裡已失去了講道理的位置,孩子也會認為「反正我就背地裡做跟父母不一樣的事情就好。」不過這種做法卻無法改變現在的處境。
林佩蓉認為這種過程會讓自己產生很多內在的無力感,「我不相信有人把這些堆砌在心裡,日子還可以過得很安詳。以我自己來講內心會有一種愧疚感,會有抑鬱的感覺,心理不可能有平安喜樂。」她以時常在街頭上抗爭的蔡丁貴教授為例,唯有把信仰跟生活態度合而為一的時候,內心才會有平安喜樂。「每當想要挺身而出指出現況的不合理時,雖然有人會質疑信仰教你順服、雖然成長經驗告訴你閉嘴就好、或者會給自己很多理由認為等我準備好一點再來跟他們討論,但我覺得這某種程度違背了長老教會的初衷。」林佩蓉認為,如果只是純粹想要滿足個人心靈的富足,滿足這種形式的愛,則不用在長老教會。
林佩蓉說,「有一句話一直扎在我的心裡面,不可能離開長老教會的原因是,信仰告白裡面的『通過愛與受苦,而成為盼望的記號』,愛一定要跟受苦在一起的,其他的教派沒有在談受苦,談的都是耶穌在苦,帶給你榮耀成功,講的都是這些。你只要聽從權威者的教導,拯救的靈就會臨到你身上。這實在讓我懷疑基督教的大愛,懷疑這樣耶穌幹嘛死。」
回顧自己的信仰經歷,林佩蓉說一開始沒有什麼選擇,在學妹帶領下前去參加長青團契聚會,但是在服事過程中學到,「在長老教會裡,人跟人之間沒有位置的區別,我不需要崇拜我的牧師,因為我不是委身給牧師,就算哪一天牧師展現人性的軟弱,也完全不會影響我對上帝的信仰,因為盼望不是從人而來的。」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