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益仁:萬事互相效力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林益仁撰 《台灣教會公報》 3140期 2012年 4月30日-5月6日 p.22 寫於生態神學中心創立20週年慶。

林益仁是靜宜大學生態學系副教授。


前些時候,生態關懷者協會陳慈美老師邀我參加3月18日的生態神學中心20週年慶紀念會。想一想,時間實在過得飛快!記得加入中心之初,約略是我從倫敦回台,在屏東的霧台山區與魯凱族獵人生活一段時間之後。比起幾乎同年代的同工:崇明、恬弘、順仁、秀美,我算是較晚才加入這個信仰團體。

◆精神物質皆獲扶助◆

20年了!我真心相信,如果不是上帝的美意與恩典,生態神學中心必然無法依舊是一個信仰團體。此外,如果不是陳慈美老師一直像媽媽一樣,辛勞地穿針引線與四處張羅,應該也不會有今天生態關懷者協會的成果。更不可或缺的是,因為理念相同而陸續加入的同工與夥伴,是這些工作成就的重要基石。

回顧起來,我很榮幸曾經參與此事工,成為生態神學中心及生態關懷者協會一員,也在這個環境中茁壯成長。1990年代初,我的博士論文研究主題「生態與宗教」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形成。當初,陳慈美老師邀請我們幾個當時還算年輕的「年輕人」分工翻譯了《生態公義》的生態神學選集,並參與通訊文字的撰寫。

大致譯完後,我放棄紐約大學提供的演化遺傳實驗室博士研究獎學金,選擇轉行,與太太自費到英國倫敦大學地理系攻讀人文地理學的博士學位。在這期間,常常會收到陳老師的精神鼓勵,還有順便邀稿的信函,有時候還有中心裡媽媽們支助的小額捐款,物質上、精神面都提供相當溫暖的協助。記得有一次從陳老師那裡 收到一包厚厚將近10萬元的捐款,是來自主婦聯盟媽媽的愛心,我���中充滿感謝。雖然,我選擇了一條在學術上相當冷門的研究道路,但上帝總是差派��使隨����� 守,讓我可以安心向學。此外,我被要求撰寫一系列生態與信仰的通訊文章,也在這樣的寫作實踐中逐步領略其中的關鍵思想。

◆與災難困苦共存◆

坦白講,那時候在前途茫茫的情況下,大兒子非易在英國出生,一度我們全家的唯一收入僅有英國政府每個月給的兒童福利金10英鎊,心情常是極為焦慮的,但靠著這些信仰夥伴的支撐,竟然寫作的思緒還是可以一樣敏捷,現在看那時候所寫的文章仍有同感!

1999年9月21日晚上,我回到台灣,遇上台灣百年罕見的大地震,隔天我去世新社會發展研究所報到,課也不上了,就直接與同事、研究生去埔里與仁愛鄉參與重建。10月,國際知名的環境哲學家柯倍德(J. B. Callicott)應陳老師之邀來到台灣,我負責帶他去災區走走。我們去武界的布農族部落,在那裡碰到規模6點多的餘震,我們在山石轟隆的谷地遭受極大的震動,之後每一場主題演講,他必定從他的地震經驗開始講起,他深刻地體會到,在台灣我們必須學習跟自然災難共存。

2000年政黨輪替,核四停建所引發的政治災難使得社會對於環保議題的看法相當紛亂,我參與的生態關懷者協會也在這波議題中努力尋求宗教信仰的關懷角度,並與不同的宗教團體討論環境關懷的真實內涵。接下來,我涉入了棲蘭山森林運動衍生的馬告國家公園共管議題,由此認識了許多原住民與泰雅族教會的牧者 與耆老,並展開另一段宗教與原住民生態知識的探索之旅。

信仰、生態與社會實踐成為我回國10年中不間斷的主旋律,為此我付上了相當大的代價,犧牲了家庭生活、教會服事、單純的學術活動,甚至相當程度的人際關係,我心中於是逐漸出現一些忿恨與自憐,甚至有自以為義的傾向。

◆上帝保守安然度過◆

2003年,我們舉家遷到台中沙鹿,專任於靜宜大學生態系,心想離開台北可避開許多繁雜的事物,並尋求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我一直認為台中是我的第2故鄉,第1是基隆。台北似乎從來不是我的家!回到台中讓我有機會重新建立與家庭、教會的關係,並認識到大學教育的重點是教學,不是研究。我投入了大學通 識教育與南島民族文化的領域,嘗試建構一個具有本土與全球觀點的生態通識教學,將過去的經驗轉變成學生的學習場域,帶領他們到原住民部落認識原住民的生態 知識,並邀請來自加拿大、澳洲、美國、英國等有志國際學者與友人,共同建立部落教室及學校與部落的夥伴關係網絡。前幾年,司馬庫斯櫸木事件的被告宣告無罪,有部分的助力來自這樣的教學網絡。

2008年,我接受靜宜前校長的託付,負起靜宜通識教育中心改革的重任,我在台中還算安穩的生活步調於是又開始忙碌起來。不僅忙碌,還因為改革引發的利害糾葛造成了不少紛亂,包括我所在的生態系內部的人事問題。

答應校長出任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隔天,我在南投集集的山區出了嚴重車禍,車子幾乎全毀,人卻奇蹟式的無恙。當時我的同事便預告前面的改革道路應該危險多舛,但上帝會保守祂的僕人與祂定意的聖工。果然,這幾年我的生活幾乎就是籠罩在極端工作勞累與惡意黑函的攻擊之下,但是上帝憐憫我,讓我於去年完成階段性的改造任務,安然從主任的職位退下。

◆天使從未離開◆

靜宜大學是一所天主教大學,它的英文「Providence University」比起中文有著更深的神學意涵。2008年,透過陳慈美老師的邀請,環境倫理之父羅斯頓(Dr. Holmes Rolston, III)為靜宜大學的「聖方濟講座」進行開座演講,他的講題「 God&rsquos Providence and Biocentrism」(上帝的攝理與生物本位主義)就深刻地以「providence」(攝理)這個字,指出基督信仰與生態的關聯性。在替他進行口譯時,我感覺那場學術演講對我是一次極具啟示性的證道,日後,我也一直思考這個講題與我過去的學習與工作之間的關聯性。後來,我寫一篇〈基督教生態觀與在地 生態知識:Holmes Rolston III 的『荒野』生態哲學」〉發表在台灣宗教研究期刊。

冥冥之中,在我不是很有規劃且充滿險阻與驚奇的人生旅途中,逐漸浮現了一條具有信仰意義的道路。卸下主任的職務後,我有更多的時間安靜思考。起先, 是極度的不適應,甚至有很重的不安全感,極想尋求異動與離開,當然也一直有一些可能的機會,但是內心卻有一個微弱的聲音告訴我,似乎要我認真去面對與審視 這麼多年來因為不斷的行動,身心累積的重重創傷,而不是再度起身投入行動。這個聲音也告訴我,不能再用一種自義或是自憐的方式去面對傷痛,而是更深刻地去 看到上帝在我身上施落白白的恩典。當我開始打開我的心眼,用這樣的視野搜尋時,我狹窄的心逐漸開闊,上帝為我開路,讓我看到周遭守護的天使從來都沒有離開過。

陳老師要我做這些分享,我相信有上帝的美意。坦白講,我起初是有困難的,但提筆後這些文字就這樣一個個流出來。我也不知道是何緣故。現在,我還是不清楚我怎會如此?下一步我會在哪裡?但我心中沒有恐懼。因為問題將不是我是誰?我在哪裡?而是經過這些重重的鍛鍊後,上帝要我成為誰!

前幾天,我清晨睡醒,腦中忽然清楚地出現一段經文,是羅馬書8章28節:「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又翻找此一經文的前文,對於這段經文得到更清楚的圖像與了解。前文是:「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 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的歎息替我們禱告。」回顧以往,我深信發生在周遭的事都必有上帝的旨意,不管眼前看起來是好的還是壞的。惟願 我們用更深的盼望,忍耐等候,期能脫離此一萬物同處的歎息勞苦,我也感恩上帝,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祂的聖靈親自的安慰與禱告。面對台灣與全球生態苦難,在行 動之餘,更需要此一信仰的護持。願以此與大家共勉。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