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自己的「老人天堂」 ─ 專訪楊孔昭醫師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蕭慧芬撰 《松柏青春泉季刊》2期 2009年12月 p.6-10

按:楊孔昭醫師, 1928年1月10日生在台南後壁鄉,是楊群英的次男;1949年台大醫學院畢業;1954年3月29日與石秀華(石遠生醫師三女)結為連理,同年轉至台南縣立醫院擔任小兒科主任醫師;1957年開設「楊小兒科醫院」;1969年獲得日本醫學博士學位;1989年6月11日 由蔡紹雄牧師受洗,皈依基督教;1999年獲頒行醫50年成績優良獎;2000年搬入雙連教會三芝安養中心開始新的生活。夫婦育2女(妙芳、萌芳)2男(欽仁、欽惠)。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樣的情境,相信是每一對伴侶最美的願望;楊孔昭醫師和楊石秀華這對伉儷,就達成了人生最浪漫的心願。

車子行進在三芝的濱海公路上,順著熱鬧的商店街,我們彎進幽靜的山路,在幽靜的山林裡,我們找到了這間彷彿是世外桃源的安養中心。許多老人家或持柺杖、或坐輪椅、或由旁人攙扶,悠閒地享受這秋末的午后涼爽;如果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那麼這間老人大家庭,絕對是座「寶庫」了!而楊醫師伉儷就住在這座寶庫裡!

行醫半世紀‧兒童健康守護神

楊孔昭醫師,在台南新營執業五十年,只要提起「楊小兒科」,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當然,這中間還有 一段為人津津樂道的傳奇故事:1950年代左右,一位住在烏山頭水庫附近的居民--陳走,他的男孩因為發高燒肺炎不幸死去,陳走依著當地的習俗,將孩子身上的所有衣物全部脫光, 以期求他能早日投胎轉世;接著,將那孩子置於牛棚裡,等待良時掩埋。或許是因為牛棚的硬泥巴地比較冰涼,所以體溫(熱度)漸漸下降,過了沒多久,那個大家認為已被上天召喚回天堂的小孩,手腳竟然開始微微抖動,似乎重新有了生命跡象。又驚又喜的父母立刻抱起孩子,直奔新營的「楊小兒科」。那天,是楊孔昭醫師一輩子難忘的景像,因為他第一次看見一個大男人在他面前痛哭流涕,哭喊著:「救救我的孩子!」由於父母親疼愛孩子的心感動了天,也由於楊醫師視病如親地細心照料,三天後,那個孩子的命終於撿回來了;當然啦,台南新營的「楊小兒科」,從此聲名大噪!

出生在台南後壁鄉的楊孔昭, 從小就是個課業成績表現相當優異的學生,1949年台大醫學院畢業之後,有感於故鄉的醫療資源相當匱乏,於是決定回到家鄉執業。然而,當地多是貧窮的農人或漁夫,因為繳不出醫藥費,即使生病也不敢就醫,非得等到病情十分嚴重, 才不得不求助於醫生。賒帳,是常有的事;不過楊醫師堅持學醫乃是為了濟世救人,而非賺錢的行業;畢竟,錢可以少賺一點,但,生命無價,病人的診治萬萬不能延誤。由於篤信基督教,楊醫師每每為重症病人看診時,總會替病人禱告;也正因為楊醫師將行醫視為良心事業,所以在新營當地備受大家尊崇。

在那個年代,行醫不比今日! 就拿靜脈及點滴打針為例,許多民眾光看到靜脈針筒及點滴就嚇壞了,根本不願意接受注射治療。楊醫師只得再三說明其必要性,病人才勉強點頭答應接受打針。另一方面,醫師的工作也不單單只為了“救命”,許多時候還得兼顧衛教工作,因為早期台灣民眾甚至不懂得該怎麼沖泡牛奶粉這種營養品,究竟水和奶粉的比例該怎麼調配,都是當時醫師的職責範圍。簡單地說,早期的台灣,醫生不只治病,還兼顧教育及救濟的工作!

行醫半世紀,楊孔昭醫師的成就不僅僅在於救人無數,四個孩子們的高成就,更是夫妻倆引以為傲的。只不過,退休生活的規劃,楊醫師有不同的看法:儘管留美的子女們���無限的孝心,不斷懇求楊醫師夫婦到美國享受天倫之樂,但,楊孔昭夫婦卻決定留在台灣,尋找屬於自己的「老人天堂」。

尋找屬於自己的「老人天堂」

遠眺蔚藍的北海岸,依傍著翠綠的大屯山系,楊孔昭夫婦倆在十年前搬進了北台灣的一所安養院。在這裡,他們擁有三百多位年紀相仿的朋友,可以暢所欲言地聊著「老人經」,不必擔憂與子女同住時,孩子們白天上班時的「空巢」心情。在這裡,他們繼續著年輕時代的夢想:楊醫師為教會的詩歌班彈奏優美而流暢的鋼琴樂音;而楊醫師則是繼續著他學生時代最愛的繪畫,這幅畫也成為安養中心裡最引人注目的藝術品。在這裡,院方提供的課程,讓他們能夠不斷地進修,即使八十高齡,楊醫師仍像個年輕人般,藉著e-mail和遠在美國的子女們連絡、利用電話以華語及英語和孫子們聊天!在這裡,他們可以在上千坪的草地上悠閒地散步,實踐「要活,就要動」的真理;在這裡,他們每天和自己的信仰對話,用感恩的心去獲得喜樂的精神,楊醫師深深感謝主的引導,認為知足常樂、平凡過日才是養生之道。

在我們採訪的前兩天,楊師母不小心跌倒、摔傷了顏面及腳,以致於採訪延後了半個月;然而,當我們順利約訪時,只見師母在楊醫師的細心照料下,完全沒有摔傷的病容;夫妻倆出雙入對,好不令人羨煞!誠如楊醫師所說的,老人家最重要的就是健康、宗教、和老伴。有健康,就不會有煩惱;有宗教,心靈就有所寄託;有老伴,日子就能快樂。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楊孔昭醫師和楊石秀華這對伉儷,實踐人生最美的願望。

楊孔昭醫師的網路相簿:http://picasaweb.google.com.tw/kcyang0110,內有許多楊醫師的水彩及油畫作品,歡迎欣賞。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