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地醫生周瑞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台灣教會公報》 3323 期 2015年11月2-8日 p.18-19。台灣教會公報社 於 2008年刊行《限地醫生》──周瑞醫師傳記 ( 編輯委員會編著 ) 。編按:11月12日是醫師節,台灣第一代限地醫生周瑞,雖然得到英式完整醫學訓練及執照,卻因制度而僅能在各偏鄉限地行醫,然而他因著基督信仰,在硬土裡開出美麗的花…… 

生平略歷 卑微落地的本土種子
乖舛童年
周瑞,字萬邦,1889年10月19日,生於台南廳大竹里三塊厝595番地(今高雄市三民區三鳳中街64號)。周瑞原姓洪,生父於周瑞三歲的時候英年早逝。生母王氏碖(台語音Lún)。清貧的家境,沒有為這雙寡母稚子留下藉以糊口的糧餉,僅憑著寡母幫人洗衣的微薄所得,維持家計。
1897年,周瑞八歲那年,母親王氏改嫁給家住鳳山街大老衙的周昆水,周瑞從姓,設籍高雄州鳳山郡鳳山街鳳山字大老衙53番地,終於有機會上學,就讀鳳山公學校。
繼父周昆水的原配劉氏輗(台語音Gê),因病過世,育有一子,名魯。周魯年紀比周瑞大七歲。周瑞隨同母親過戶周家,與周魯互稱兄弟。只是,寡母帶著孩子改嫁,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裡,難免遭人歧視與恥笑。更不堪的是,周瑞的生母王氏與繼父婚後雖曾孕育了許多小孩,卻都在當時缺乏醫療衛生與貧困的生活環境中,未及申報戶籍便告夭折。
童年的周瑞,個性沉默,行事低調,畢生鮮少談及個人的往事。命運乖舛,母子相依的幼年生活,更養成了他事母至孝,母命不違的處世態度。
談及周瑞乖舛又奇妙的一生遭遇,就得先認識台灣初期的醫療宣教,以及馬雅各醫生渡台的事蹟;因為上帝給予周瑞的使命,是要他在那渾沌初開的南台灣,成為卑微落地,萌芽茁壯的一粒「本土」種子。
與馬雅各二世的相遇
1901年,主持台南府城新樓醫院的安彼得醫生調回打狗主持打狗教會醫館,英國長老教母會選派馬雅各醫生二世來台接替新樓醫院的工作。馬雅各醫生二世就是1865年由英國基督長老教會派遣來台的第一位醫療宣教師馬雅各醫生的次子。接任新樓醫院院長職後,馬雅各醫生二世主張積極培育台灣本土青少年擔任本地的醫療宣教工作。
1902年底,就讀鳳山公學校最後一年的十三歲少年周瑞,因母親的眼疾加重,陪同母親前往台南新樓醫院就醫。看診的馬雅各醫生二世直覺眼前這事母至孝的周瑞應是個可造就的少年。得知周瑞即將從公學校畢業,卻因家境清寒,無力繼續升學,馬雅各醫生二世遂報請教士會資助周瑞就讀台南「長老教中學」(長榮中學前身)。
馬雅各醫生二世更給周瑞取了字號「萬邦」,寓意要周瑞到「萬邦」做醫療宣教。馬雅各醫生二世的慈祥身教,深深烙印在少年周瑞的心裡,領受基督的恩賜和安排,更感謝馬雅各醫生二世的資助和提攜。從此畢生跟隨恩師馬雅各醫生二世的足跡,奉獻自己,默默地篤行入世的醫療宣教工作使命。
1906年6月27日,周瑞在長老教中學的最後一學年(第四學年)開學不久,新樓醫院的醫學課程即將開始,馬雅各醫生二世派人前往長老教中學幫周瑞辦理退學,並轉學新樓醫院就讀。毫無心理準備的周瑞驚喜之餘,提著行囊走向新樓醫院,步上主所指引的醫療宣教工作的第一步,習醫。
師徒制畢業證書
周瑞將近五年的習醫過程中,曾經在台南新樓醫院和打狗教會醫館兩地隨師修習,先後就教於馬雅各醫生二世和安彼得醫生門下。1908年5月至1909年10月,馬雅各醫生二世回國度假期間,暫時將台南新樓醫院的工作,交由打狗教會醫館的安彼得醫生及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大衛醫生共同代理,周瑞遂亦成為蘭大衛醫生的門生。上帝給予周瑞不尋常的學習機會與經驗,讓他在英國「師徒制」的傳統醫學教育方式培訓過程中遠比其他學徒受惠更深。
可是,周瑞雖已於1911年2月就通過了三位恩師的最後認可,完成了「家庭醫生」式的「全科」醫學課程,具備了準醫生資格,卻沒能立即自行懸壺濟世,肇因於「師徒制」的醫學教育模式,與當時日本政府在台灣的醫療從業人員教育政策大相徑庭,難於得到開業執照。
1911年2月26日周瑞修畢「師徒制」的醫學教育課程,三位恩師先後各頒給周瑞一份親筆簽署的英文畢業證書。馬雅各醫生二世親手書寫的畢業證書上記載著:「周萬邦先生於1906~1911年的4年半之間,在台南及打狗(英國基督長老教會)醫館研習醫學。他的課程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顯微病理科。他在這些科別中表現均非常優秀。他不僅讀書勤奮,在行為及道德方面也都有非常傑出的表現。」
馬雅各醫生二世、安彼得、蘭大衛三位醫生更於1911年頒給周瑞一份三位恩師共同簽章用印的中文畢業證書。
台南新樓醫院及打狗教會醫館,採用著重臨床病理與經驗傳承的英國「師徒制」醫學教育方式培訓醫學生。日本治台,採用以學科理論教育為基礎的德國醫學制度培訓醫學生。兩者雖終極殊途同歸,然而「師徒制」教育方式卻不得日本政府當局之認同。
周瑞先後在高雄左營的濟生醫院及三塊厝的聚福堂擔任醫務助手工作,甚至隻身遠渡重洋,到了英國長老教會醫療宣教的東亞據點廈門,尋找行醫機會。雖終於得到當地的開業執照,怎奈當地治安過於惡劣,六個月後作罷回台灣。在老家三塊厝,以藥種商的資格為人調配藥劑,蹉跎了生命中寶貴的11年時光,更經歷過娶親、生女、喪偶、再婚等崎嶇路程,始終得不到一紙台灣的行醫執照。
其間,上帝安排周夫人謝氏 治,憑著她不懈不怠的助產接生所得,共持家計。備受「勞其筋骨,空乏其身」試煉的周瑞夫婦沒有因此有半點怨尤。
第一張行醫執照
1921年11月3日,周瑞,終於在畢業11年之後取得了生涯中第一張限地醫師免許狀(執照),准予在限地阿蓮(今屬高雄縣)執業行醫,限期3年!喜出望外,夫婦倆跪下禱告,感謝上主垂聽禱告,抹去欣喜的淚水和心底的陰霾,舉家搬到阿蓮去了。
阿蓮庄裡沒有長老教會。夫婦倆每星期天休診,攜家帶眷步行到下庄的中路長老教會,小孩上主日學,大人參加禮拜。這樣一住就是6年。
1927(昭和2)年12月初,周瑞收到限地醫通知書,限定當年12月9日之前,遷往距旗後不遠的沙洲小漁村中洲,執壺開業。阿蓮中路的村民得知消息後,由村長帶頭,上書陳情,要求周瑞夫婦留在阿蓮中路,繼續醫療宣教工作,為當地父老服務;唯未得政府當局首肯。周瑞說:「順服上帝的引導,祂要我們去哪裡,我們就去哪裡。」於是周瑞夫婦倆跪下祈禱求上帝帶領,邁向那陌生的小漁村,中洲……。
懷念父母親 飄著蘭花馨香的敬拜 周維翰撰 。(撰者為周瑞四子)。
盡職的醫師
父親是一位盡職的醫師和虔誠的基督徒。作為家庭醫生,父親默默地努力工作,不多言談。他的醫療和外科造詣,於近百年前那一時期,確屬相當深奧,令人信服。他的醫療工作領域包括內科、傳染病科、小兒科、眼科、產科、婦科、普通外科、防疫及牙科等。
為了應付在當時農業社會因惡劣生活衛生環境下所滋生的各種疾病,身為醫生的他,必要深諳各類醫療知識和外科技術。鏈球菌和葡萄球菌性傳染病,腦膜炎、砂眼、肺炎、結核病、腸熱病、桿菌性痢疾、淋病、梅毒、小兒痲痺症、小痘、瘧疾、蛔蟲病、阿米巴傳染病等,都是當時普遍流傳的疾病,霍亂和鼠疫也是常見的傳染病。身為掛牌的藥物學者,父親也研製了相當有療效的胃痛治療藥方。
在產科方面,父親相當擅長於使用助產鉗幫難產胎兒助產。但,當他遇見難產狀況,必須從中決定拯救難產的母親生命時,他會當機立斷施行碎胎術。
他的牙科儀器告訴我們曾經不知拔過了多少蛀牙,其中也包括了些我自己的。
身為一位受日本州長任命的公立學校校醫,他也為無數小學生做體檢和種牛痘。
父親曾經驕傲地告訴過我,他曾經如何藉著維生素和嗎啡的混合,逐漸減少嗎啡份量,而成功地治癒了嗎啡癮患者。
虔誠基督徒
父親也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我們家裡經常有家庭禮拜,我每天也都會聽到父親清晨還沒開始看診之前,在花圃裡邊澆花邊吟唱聖詩的聲音。
父親種植很多卡特來蘭、蝴蝶蘭、石斛蘭、萬帶蘭和虎頭蘭等各種蘭花。每當蘭花盛開的日子,父親會在主日禮拜當天,拿芳香的蘭花陳列在隔壁禮拜堂裡。蘭花,是上帝最美好的創作之一,它那清醇的芳香,更增添了多少禮拜堂裡的愉悅氛圍。作為教會的長老之一,父親非常致力於教會活動和建造高雄的三民長老教會。
勇敢的母親
母親關心和愛護她的孩子是無與倫比的,非三言兩語就能夠道盡。
她就像一隻母雞一樣,隨時隨地用她的翅膀護著她的小雛,免於受到風雨寒霜之苦,或掠食者的危害。
為了子女的教育,她也曾經單獨帶著我們一女五男,住在台南上中、小學。孩子們漸漸長大,有限的空間已不夠用,她雙手獨自為我們擴建了一間約有12尺、16尺見方大小的房間。她為我們男孩子理髮,親自手洗我們的衣服,也在難於買到肥皂的時段,用她雙手製造肥皂給我們使用。
在二戰期間,我們搬到了在台南附近的村莊,大潭。在那裡,生活必需用品非常有限,得來也不易。母親就鋤耕一圃菜園,養雞鴨,和放養鵝羊,藉以供給我們營養食物。儘管沒有烹調用油可用,我們幫母親背著一袋袋芝麻,跋涉跨河,去擠壓麻油當烹調用油。二戰之後,父親被調派到高雄郊區的覆鼎金。母親租來了兩台牛車,滿載著我們所有的家當,從大潭徒步三天三夜,跟著牛車走到了目的地,高雄市三塊厝老家。
我曾經是一個家中臭名遠揚的壞男孩,常讓母親傷心。但,當我遇到了困難,她依然諄諄鼓勵,要我獨立站起。如今回想,真是愧對母親的愛護。1956年我來美國時,行李箱裡只有我的衣服和文件。當母親於1968年來加拿大看我時,她千里迢迢為我帶來了我遺忘在台灣的三本厚重的相冊。《限地醫生》中有許多相片,就是從那三本厚重的相冊中轉載的。謝謝,母親,您是世上最慈祥細心的母親。
曾經有一段日子裡,母親是一位非常忙碌的助產士,除了母親自己以外,家裡卻是沒人照顧孩子。當她出門幫人家接生的時候,她經常都得帶著一兩個自己的孩子上路。真想像不出她怎麼可能既要幫人家接生,同時又要照料自己的孩子。
模範母親
母親多年擔任長老教會的長老,在三民長老教會擔任司琴,也在前金長老教會擔任聖經班老師。過去的日子裡,雖然在那惡劣的生活環境中度過,三年一次帶著孩子東遷西移,加上二戰的摧殘下東藏西躲的日子,母親依然設法成功地扶養和教育了我們這群孩子,個個完成了高等教育。難怪在1953年,母親被推選為台灣第一屆高雄地區的「模範母親」之一。
作為人妻,母親一直是我父親背後的賢內助和推手。當父親行醫被調派到新地區的時候,母親總是同行選擇租屋,隨時從旁協助。因為有了母親不懈的支持,父親才能夠完成他的畢生願望──幫助病殘,藉治病宣揚福音,領 人回到上帝跟前。總而言之,在我父親的背後,幸有我母親的協助。游思至此,我又是感慨萬千,愧疚沒能依循父親的腳步……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