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牧養之情:感念翁修恭牧師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陳治仁 2017/9/7 寫於澳洲雪梨。 錄自陳治仁 Facebook 2020.09.07

牧會進入第七年,感謝主,在心情複雜狀態之下,送別敬愛的翁修恭牧師。在他世上生命的最後一天,能夠有早上四小時詩歌、禱告、和親人的陪伴,晚上濟南同工們再次聚集病床之前,再於第一時間將氣息離開的身體安置在暫厝,能夠有此榮幸陪伴牧師世上生命的最後一段,真是上主的恩典。
四十多年前,在濟南教會開啟了我的教會人生路,今年訪問翁牧師,談到當初濟南教會的聘牧委員到台南神學院對他的邀請,長老們提到濟南教會不需要探訪,牧師說:「不需要探訪的牧會,好特別,甚至感到奇怪。」不過,他就接受邀約,到濟南牧養教會,成為我和師母玲君生命成長的重要影響。
不探訪,表示專注於神的帶領,將神的話語在每一個教會成員的生活中活出來,為牧養教會的首要。不探訪並不是代表不關懷會友,而是更在乎以「話語」來帶出兄弟姊妹的成長,翁牧師花上最多的心力在主日的講道和屬靈輔導。他相信神對每一位祂的百姓都有帶領,大家配搭來成就「現時代(當時代)」的教會,沒有誰比誰更大,而是在上主不同交代的任務下,同行天路。這也塑造了我的牧會觀。
就這樣,濟南教會擁有台灣教會史上少有的類似巴哈時代的「駐堂音樂家」,每個禮拜聖歌隊在主日所吟唱的,是楊旺順老師配合禮拜所做的「創作聖詩」。在我未服兵役五年的大學生活裡,「聖歌隊」在禮拜配搭著牧師的角色與責任,對於我這位來自台南的小子,真的是太寶貴了。「潛移默化」在每一周如此、每一年如此,至少,這在台灣教會史上,應該是少有,非常獨特的一件事情。
翁牧師專職於話語的牧養,帶出當時門徒的自在與教會結構上相互的配搭,就我「大學學生時代的後兩年過程」,有三次或四次聖歌隊包著遊覽車,在全國探視在濟南教會聚會的學生家庭,現在回想起來,那種建造,除了內部彼此相愛的具體實踐,更營造延伸對旅外學子家庭的連結,對於認識台灣、愛自己的土地,真是不需要「理論」而是具體行走烙印在當時的每一位參與者的身上。台東、花蓮、澎湖、縱貫線、在旅外青年的家鄉和各地教會,都因著每年一次兩次的「巡迴演唱」,在1972~1976年形塑當時那一批的教會大專青年,所產生的漣漪效應,無論是長老會的TKC、大專長青團契的雛型、落實信仰的實踐,都因著翁牧師的牧會方式,而帶動上帝國的發展。
對啦!這些旅行演唱都讓我們自己來,牧師並沒有以「同行照顧」、「責任所在」而一起出遊。相信這一切都是聖靈發動、耶穌同在的上帝計畫。實在沒有趁機旅行,接受奉承的必要,有神同在的信念,具體展現在當時濟南教會各樣的事工上。除非是團體長期成員,完全沒有所謂「負責長執同工」的參與、輔導、監督的現代狀況。既然是神發起、神同在,這群因著「聖靈帶動異象」的同工,就依她們感動與工作分配來做。整個過程,牧師並沒有直接參與,而當時的事前聯繫,也多半是會長或活動負責人一個人完全處理
翁牧師這種讓個人順從聖靈帶領的自在發展,從我所觀察當時成員的後續發展來看,確實有許多值得書寫的。不過,在這不是要介紹後續培養對這些人的影響。而重要的是在說明翁牧師那種「信靠聖靈對每一位都在帶領」的牧會觀。
當時主日禮拜後在芒果樹下的「飯湯(台語)」與講座、濟南周二晚「頌音合唱團」的延伸、維繫「濟南會友與濟南僑」的雙月刊…,這些對一個未經世事的毛頭孩子,就能擁有那麼多樣的嘗試,黑膠唱片的錄製、巡迴演唱的規劃、對大陸廣播福音歌曲的錄製、以濟南為主要班底一個月到東南亞的「聖樂促進會」的旅行演唱…等等。還記得林吟洋牧師的回憶,她在青少契的時候,還因為「要錄音」而帶出對於「聖樂」的努力。
至於我和我家,受洗與結婚,都是翁牧師主禮的,移民後就讀台南神學院時,也是牧師建議濟南教會來支持的。今年,特別為了「台南神學院在高雄事件前後,為什麼沒被關閉學校?」的事拜訪翁牧師,以他當時在南神的氛圍與理解,和他對家父於台南市政府角色的認識,印證了我的一些觀察,深深感受上帝對台灣的愛。翁牧師說:「雖然這不會有記錄,但是,我們感謝上帝的憐憫。」
翁修恭牧師是上帝派給我行走天路的天使,一周前在完成總會禮拜音樂委員會交代的明年牧傳會的禮拜設計,恰也恭送翁牧師返回天家,心中有股難以言喻的情緒。翁牧師完成上主交付他在世上的任務,聖靈藉著他種在這一個世代的種籽,必定會成長茁壯,傳承這樣活出耶穌豐富生命的見證,我和玲君倍感上帝的恩寵,謝謝翁牧師,感謝上主的愛與憐憫。
關西長老教會 末肢 陳治仁 敬筆 2017/9/7 寫於澳洲雪梨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